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渤海海域辽西凹陷北部古近系沙河街组二段(沙二段)广泛发育滩坝砂体,油气测试获得高产,表明沙二段滩坝砂体勘探潜力巨大。但是,有关滩坝沉积的机制依然认识不清,严重制约了该类沉积的勘探评价,因此从源-汇系统理论出发进行滩坝沉积控制因素分析十分必要。利用岩心、录井、测井、粒度及铸体薄片等资料,结合三维地震和区域地质资料,对辽西凹陷北部沙二段源-汇系统及其对滩坝沉积的控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沙二段沉积时期,燕山隆起的兴城河水系和月亮河水系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提供物源,辫状河三角洲进一步为滩坝沉积提供了物源。由于兴城河水系和月亮河水系汇水区面积相对较小,主河流长度较短,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规模相对较小,小规模的辫状河三角洲为滩坝沉积提供物源的能力较弱。(2)辽西凹陷北部发育宽缓的古隆起,为滩坝沉积提供了有利的沉积古地貌条件。(3)水体较浅,物源供源能力较弱,波浪携带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向湖盆方向搬运,受古隆起带较高地貌的阻挡,砂体在古隆起带沉积并形成细粒砂质滩坝,岩性以细砂岩与粉砂岩为主。随着湖平面的逐渐上升,滩坝发育程度逐渐减弱。(4)燕山隆起、兴城河-月亮河水系、凹中古隆起及湖平面共...  相似文献   

2.
在东营凹陷王73井区的沙四段地层中,发育有典型的湖相滩坝砂体沉积。根据岩心特征、滩坝单砂体的平面展布、平面单砂体不同位置的垂向粒度变化,将本区沙四段与滩坝有关的沉积微相划分为滩坝主体、滩坝后缘、滩坝前缘、坝后湖湾、滨湖沉积等。研究区沙四段的滨浅湖沉积在垂向上发育较为对称的高频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和下降半旋回。这些滩坝砂体主要沉积在湖平面由上升转为下降的相对稳定期,可根据滩坝后缘与滩坝前缘的垂向沉积序列和组合来判断滩坝主体的分布位置。  相似文献   

3.
在东营凹陷王73井区的沙四段地层中,发育有典型的湖相滩坝砂体沉积。根据岩心特征、滩坝单砂体的平面展布、平面单砂体不同位置的垂向粒度变化,将本区沙四段与滩坝有关的沉积微相划分为滩坝主体、滩坝后缘、滩坝前缘、坝后湖湾、滨湖沉积等。研究区沙四段的滨浅湖沉积在垂向上发育较为对称的高频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和下降半旋回。这些滩坝砂体主要沉积在湖平面由上升转为下降的相对稳定期,可根据滩坝后缘与滩坝前缘的垂向沉积序列和组合来判断滩坝主体的分布位置。  相似文献   

4.
车镇凹陷沙二段滩坝砂体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镇凹陷沙二段沉积时期发育了一定规模的滩坝砂体,对于其沉积迁移规律等的认识不够深入,制约了滩坝砂油藏的精细勘探开发进程。为了进一步明确研究区滩坝砂体的沉积迁移规律,在充分利用岩心、录井、测井及相关测试资料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滩坝砂体的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车镇凹陷沙二段滩坝砂体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粒度概率曲线以反映波浪作用的跳跃加悬浮式和两段跳跃加悬浮式为主;滩坝砂体沉积构造类型多样,主要发育反映波浪作用的浪成沙纹交错层理和沙纹交错层理、反映强水动力作用的平行层理,以及反映生物作用的生物钻孔和生物扰动构造;滩坝砂体主要为原地改造型,垂向上主要发育反粒序特征明显的坝砂和相序不明显的滩砂,局部地区发育由于波浪作用改造不彻底而形成的正粒序或复合相序;断层活动控制了滩坝砂体的沉积迁移规律,波浪作用控制了原地改造型滩坝的发育,物源供给控制了滩坝砂体的发育规模;整体上,车镇凹陷沙二段滩坝砂体具有“漫湖”沉积特征,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中等偏低。研究结果可为车镇凹陷沙二段滩坝砂油藏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浅水三角洲前缘地区的油气成藏条件优越,其内部砂体历来是常规油气勘探的重点目标,弄清其沉积规律与沉积模式,是勘探取得成功的关键。利用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长82砂层组岩心、薄片、测井和录井资料等,对该区长82砂体的岩石学特征、矿物学特征、测井响应特征、空间展布规律及成因类型进行研究,在考虑沉积期湖盆古地貌、古水深、古气候等的基础上,建立了缓坡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的沉积模式,并分析了其成因。研究表明:志丹地区发育2类沉积特征明显不同的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分别是水下分支河道砂体和河口坝-滩坝复合砂体;2类砂体的岩石类型均以细粒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其中水下分支河道砂体单层厚度大、砂质成熟度低,垂向上多期砂体连续叠置,平面上连片性差,而河口坝—滩坝复合砂体单层厚度小、砂质成熟度较高,频繁地夹泥—粉砂薄层,平面上连片性好;志丹地区处于湖盆的浅水缓坡上,区内砂体发育的类型与湖平面高低密切相关,水下分支河道砂体沉积主要受控于低湖平面时期的河流进积作用,而河口坝—滩坝复合砂体则主要与高湖平面期湖浪作用有关。该研究成果可为湖相缓坡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体系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基于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野外露头、钻井岩心、铸体薄片、测井解释、钻井油气显示及试油气成果等资料分析,结合青海湖现代盐湖沉积,对柴西南地区新近系咸化湖相滩坝沉积特征、发育规律、控砂因素及油气成藏特征等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新近系咸化湖盆广泛发育滩坝砂体,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发育波状层理、低角度交错层理、透镜状-脉状层理等;滩坝砂体具有纵向上多期叠置、侧向上迁移、平面上呈北西—南东向广覆式连片的时空分布特征,预测新近系滩坝砂岩叠合面积达3 000 km2;水体盐度影响滩坝砂岩的沉积速率与滩坝的离岸距离,物源区碎屑输入量影响滩坝砂岩的规模与富集,古地貌控制着滩坝砂体的形态及叠加样式,西北季风驱动效应控制滩坝砂岩的长轴延伸方向;滩坝具有“一砂一藏”的成藏特征,厚层滩坝砂体控制有效储集层分布,油源断裂控制油气运聚主要方向。通过成藏要素分析,提出扎哈泉南、英东—乌南东和花土沟东等3个有利勘探目标区。  相似文献   

7.
根据测井、岩心、分析测试等资料,对东营凹陷南坡东段沙四上亚段滩坝沉积特征展开分析。通过古地貌、古物源分析以及古水深、古水动力恢复,对滩坝砂体沉积展布的控制因素展开研究。结果表明:断陷盆地缓坡带是大规模发育滩坝的底形条件,其中,古坡度是影响滩坝大规模发育的主要因素,该区滩坝多分布在古地形坡度0.5°~2°之间;微观古地形高地及周缘有利于厚层滩、坝沉积;古物源提供滩坝沉积的物质保障,物源供给指数介于0.4~0.6时主要发育砂岩滩坝,介于0.2~0.4时发育混合滩坝。主要采用元素分析法与录井、岩心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研究区的古水深,沉积环境为滨浅湖,古水动力控制了砂体的横向分异。   相似文献   

8.
Melut盆地历经了近20年的构造圈闭勘探,目前可钻的剩余构造圈闭已十分有限,为应对储量和产量递减,亟待开展岩性油藏等新领域的探索。基于古地貌恢复、物源体系、单井微相、砂体展布等分析,综合青海湖现代沉积调查结果,提出Ruman潜山周缘白垩系Galhak组发育大型滩坝沉积,建立了潜山隆起周缘型和水下潜山台地型2类沉积模式,认为长轴三角洲前端侧翼的古潜山地貌所造就的高能滨浅湖环境是滩坝沉积的关键控制因素。Galhak组沉积初期,因强烈断层掀斜作用,Ruman潜山短暂露出水面,基岩-长轴三角洲复合供源,发育大型坝砂,单层厚度10~20 m,面积约10 km2;随后,因相对湖平面上升,Ruman潜山没入水下,发育水下潜山台地型滩坝,长轴三角洲单一供源,以大面积薄层滩砂为主,局部发育厚层坝砂。滩坝砂体与上倾尖灭线、下伏Renk组烃源岩、顶板洪泛泥岩、侧向湖相泥岩封隔等配套,形成上倾尖灭、孤立透镜体等类型的岩性圈闭。滩坝沉积的提出有效指导了岩性油藏勘探,部署的多口探井获勘探发现,提升了Ruman地区的储量规模。  相似文献   

9.
利用钻井、测井资料对东营凹陷南斜坡东段沙四段上亚段沉积微相进行了分析,共划分出滩坝、滨浅湖和半深湖等亚相,滩砂、坝砂、滨浅湖泥和半深湖泥等微相类型。重点论述了滩坝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沙四上亚段7个砂组的沉积微相及其砂体的展布特征。明确了各砂组砂体发育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根据研究区单井沉积微相、单砂层的厚度、砂地比等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其沉积微相空间展布规律。古龙南凹陷葡萄花油层储层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前三角洲泥和浅湖泥沉积微相,物源主要来自于北部和西部。研究区河口坝发育较少,前缘席状砂分布宽阔,为典型的浅水三角洲沉积。从下向上,湖平面下降,各砂层砂岩的厚度、粒度均有增加的趋势,形成了进积式地层序列。且从下向上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分布范围扩大,席状砂体形状由下部的东西向条带状向上转化为大面积席状,判定其物源早期以北部物源为主,晚期以西部物源为主。凹陷中心早期条带状砂层及晚期片状大型透镜体砂层为有利砂体。  相似文献   

11.
A number of beach-bar sandstone reservoir beds are developed in the upper fourth member of the Eocene Shahejie Formation (Es4s) on the southern slope of the Dongying Sag.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eismic and logging data,with characterization and petrographic studies of core and cutting sampl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wo typical blocks of the Boxing and Wangjiagang oilfields,especially reservoir bed heterogeneity and migration conditions that influence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calculates the index of reservoir bed quality (IRQ) with a mathematical method,and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riving force and resistance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Taking into accou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n interbeds in beach-bar sandstones,an experimental model simula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thin interbedded sandstones with reservoir bed heterogeneit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ydrocarbon distribution and properties were extremely non-uniform.Reservoir bed and migration conditions controlle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beach-bar sandstones.IRQ is above 0.4 in the main hydrocarbon region.Sand body distribution,structural configuration and fault systems controlled the direction of regional migration and location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imulation experiments indicated that the change of driving force for hydrocarbon migration affected selective accumulation mechanisms.Hydrocarbon moved vertically along fault zones to the reservoir and resulted in the distribution of hydrocarbon in the reservoir.Two kind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odels exist in the study area.One is a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odel controlled by reservoir bed heterogeneity and the second is a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odel controlled by a complex migration system with faults connecting sandbodies.Finally,different exploration strategies should be adopted for the detailed exploration for beach-bar sandstone reservoir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geological backgrounds.  相似文献   

12.
隐伏砂岩透镜体成藏动力学机制与基本模式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隐伏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主要动力包括砂、泥岩接触面上的毛细管压力差、生烃泥岩与砂体之间的烃浓度差引起的扩散力和泥岩内干酪根生成油气产生的体积膨胀力等;聚集油气的阻力主要包括油气进入砂岩体后遇到的毛细管力和油气将水挤出砂岩体外遇到的阻力.聚集油气的动力大于阻力是形成砂岩透镜体油气藏的基本条件.砂岩透镜体成藏受砂体孔渗及围岩含油气饱和度等因素的制约.围岩生成的油气进入到砂岩透镜体内的临界地质条件是围岩中的含油气饱和度超过5%~10%;砂岩体聚集油气的临界地质条件是孔隙度超过10%或渗透率超过1×10-3~2×10-3μm2.地史过程中砂岩透镜体成藏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成藏条件准备阶段,此阶段油气没有大量生成,围岩微孔隙中强大的毛细管力是分散油滴运聚的阻力;第二阶段为油气运聚成藏阶段,此阶段油气已大量生成,围岩与砂体之间的毛细管力差是油气通过有机网络不断聚集成藏的主要动力;第三阶段为油气聚集后的保存阶段,此阶段油气已不再大量生成,围岩与砂体之间的毛细管力差不能克服油气聚集过程中的阻力.根据成藏动力学机制与控油气作用特点可以预测砂体的含油气性大小与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第七砂层组是东濮凹陷杜寨地区深部的主要储层,该砂层组发育于Es0^3亚段T-R旋回层序I的顶部,属辫状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及前缘砂坝沉积,其中以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集物性较好。依据T-R旋回层序的地质研究结果,应用速度、振幅、频率和相位等多项地震参数综合预测砂体分布,结果表明水下分流延少体呈东西向条带状展布于PS12-PS5-PS4井区,具有明显的河道特征。预测的砂体分布与沉积相的平面展布以  相似文献   

14.
张家垛油田阜三段湖相滩坝砂储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相滩坝砂往往毗邻烃源岩,在高源-储压差条件下易聚集成藏。近年来在我国东部新生代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此类油气藏,成为勘探的热点。以张家垛油田阜三段为例,通过岩心观察、研究滩坝砂的分布规律;利用压汞资料、铸体薄片及扫描电镜,分析不同成因储层的孔喉分布和孔隙类型组合。研究结果表明:①滩坝砂中发育3种岩相,4种岩相组合类型,对应于4种测井相;②滩坝砂具有粒度细、单层厚度小、滩坝间互、叠合连片的特征,坝砂呈土豆状平行于湖岸线展布;③坝砂以细砂岩为主,杂基含量低;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发育,粘土中富高岭石而贫绿泥石和混层粘土;滩砂以粉砂-极细砂为主,杂基含量高,孔隙结构差,次生孔隙欠发育,粘土中富混层粘土而贫高岭石和绿泥石。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侏罗系石树沟群河道砂体发育,具有“断裂通源、岩性控藏”的特征,不同砂体间产量差异大,常规技术方法预测高产油藏困难。在新采集阜东5井区三维“两宽一高”地震资料基础上,通过分析河道砂岩地震响应特征,首先在河道砂岩内运用叠前AVO派生属性区分油水,定性识别出油层;其次,运用核磁共振测井的有效孔隙度和渗透率综合计算得到孔渗参数,与储集层产量建立相关关系,并在油层内通过孔渗参数地质统计学反演区分出低产、中产和高产油层,定量预测产量,最终得到高产油层预测结果。形成了阜东斜坡区侏罗系河道砂岩高产储集层预测配套技术,有效指导了研究区后期高产井位的部署。  相似文献   

16.
王利 《海洋石油》2010,30(1):14-20
通王断裂带地区位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南斜坡东部,沙河街组是本区的主要含油层系。通过烃源岩分析、储集层类型划分、孔隙流体动力场的描述、优质输导体系类型及断裂构造特征的研究,认为牛庄洼陷烃源岩主要为沙四上和沙三段深湖相—半深湖相暗色泥岩、油页岩,油气以生油洼陷为中心,呈环状或半环状分布;沙三段大型三角洲相储集砂体、沙四段中上部的滨浅湖近岸砂坝、远岸砂坝和席状砂岩储层是主要储集层类型;砂体—断层类输导体系是本区优质输导体系,牛庄洼陷北部发育的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使油气顺着断层、砂体向南部通王断裂带常压常温和常压高温区运移。通王断裂带的油气藏主要是受断裂控制的构造油气藏,王家岗油田往西的中浅层是断层类油藏的有利地区,王家岗地区北部和陈官庄地区的西北部,是沙三段隐蔽油气藏以及断层—岩性复合型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勘探地区。  相似文献   

17.
惠民凹陷西部沙四段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从构造及沉积背景出发,分析了惠民凹陷西部沙四段油气的成藏条件。结果表明,沙四段的油源条件、储层特征、盖层条件、运移条件及圈闭都有利于成藏。洼陷边缘的阶状断层充当了良好的油源断层,形成了侧向运聚成藏模式和阶梯状运聚成藏模式。侧向运聚成藏模式的特点是油气沿砂层进入各种孔道,向夏口断裂带侧向运移、聚集成藏;阶梯状运聚成藏模式的特点是油气沿临邑大断层向中央隆起带做侧向和垂向运移、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8.
焉耆盆地四十里城斜坡带滩坝砂成因探讨及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焉耆盆地四十里城斜坡带侏罗系八道湾组识别出了滩坝砂体沉积组合,这些滩坝砂体与有效烃源岩共生,储集性能较好,生储盖组合配置较为完善,具备良好的岩性油气藏形成条件,且受后期构造运动的改造和破坏较弱,后期保存条件好。加强对四十里城斜坡滩坝砂的综合勘探,有望打开焉耆盆地一个全新的勘探领域。综合研究认为,除了充足的物源、较好的水动力条件和适合滩坝砂发育的古地貌控制外,该区滩坝砂体的发育还与坡折带以及强制水退沉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