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鉴于在考虑采取通风措施降低室内空气PM2.5浓度时,面临不掌握空气过滤器的PM2.5过滤效率的困惑,以在相同的、规范的试验条件下得到的不同材质、不同过滤效率的多台空气过滤器的计数计径过滤效率和PM2.5计重过滤效率的测试数据为基础,分析探讨了2种过滤效率之间的关系,为空调通风系统针对室内PM2.5计重浓度的空气过滤器选型提供了初步依据。  相似文献   

2.
公共建筑室内PM2.5污染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公共建筑室内PM2.5污染来源、运动规律,结合室内PM2.5污染控制通风过滤模型,分析了通风换气对降低室内PM2.5污染浓度的影响,给出了空气过滤器过滤效率计算公式及简化选型计算公式,提供了室内PM2.5浓度控制标准要求,结合目前常见的集中空调系统空气过滤器配置工况,通过实例计算,给出了集中空调系统空气过滤器等级组合建议。  相似文献   

3.
ISO 16890:2016一般通风用空气过滤器标准是在欧美现有标准的基础上创建的用以确定空气过滤器对细颗粒物PM2.5等的计重过滤效率为目标的标准。该标准认为在给定的粒径范围内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可视为等同于光学当量直径,据此以空气过滤器对人工气溶胶的计径计数效率和典型大气气溶胶体积分布数学模型,计算得到对PM2.5等的计重过滤效率。欧洲并拟以此标准取代EN 779等现行标准。对ISO 16890:2016标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我国制定相关标准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受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影响,通过机械通风的方式引入新风时,需要考虑新风中细颗粒物PM2.5的过滤。空气过滤器及热回收装置的应用均会对通风能耗产生影响。本文采用质量守恒及全面通风等基本理论,建立了通风能耗及PM2.5浓度的计算模型,分析了净化效率及室内保证率与通风能耗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大型公共建筑PM2.5控制技术是指室内外新回风通过物理过滤技术手段进行PM2.5高效过滤,为室内环境提供安全、健康、舒适、节能的空气.PM2.5过滤成套装置包括PM2.5空气过滤器、PM25浓度探测仪、PM2.5浓度显示仪等产品.  相似文献   

6.
合理选择空调系统的空气过滤器,是降低室内细颗粒物(PM_(2.5))污染浓度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利用空调机组过滤性能实验台,对单个过滤器和不同过滤器组合进行PM_(2.5)的计数效率和计重效率的测试。研究了单个过滤器对PM_(2.5)计数效率和计重效率的相关关系,给出了不同室外PM_(2.5)污染程度对应的空气过滤器选型方案,为建筑室内PM_(2.5)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大型公共建筑PM2.5控制技术是指室内外新回风通过物理过滤技术手段进行PM2.5高效过滤,为室内环境提供安全、健康、舒适、节能的空气。PM2.5过滤成套装置包括PM2.5空气过滤器、PM2.5浓度探测仪、PM2.5浓度显示仪等产品。  相似文献   

8.
通风与空气过滤对控制室内生物污染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室内空气微生物的来源、存活及传播等规律的基础上,介绍了通风与空气过滤两种建筑室内生物污染工程控制方法,采用微积分方法建立了通风过滤模型,分析了通风对降低室内生物污染浓度的影响,给出了通风空调系统各空气过滤器滤菌效率的设计计算公式。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当以控制室内生物污染为主要目的时,自然通风效果不佳,应考虑机械通风;提高集中空调系统的各级过滤器滤菌效率,有助于改善室内生物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中小学校建筑的特点,对比了国家标准空气过滤器和欧洲标准空气过滤器的过滤效率,归纳出室内设置自循环净化器、满足教室内洁净度要求所需循环风量的稳定工况的计算方法。并针对不同过滤器的过滤效率以及不同教室室内浓度控制目标进行计算,分析、总结中小学校教室控制室内PM2.5浓度的技术特点。探索了适用于中小学校空气净化的技术措施,并对中小学校可能采用的技术方案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陈治清  顾明伟 《暖通空调》2021,51(3):33-36,88
通过建立放射性厂房颗粒物浓度平衡模型,分析了排风系统净化过滤器容尘负荷的主要影响因素.实测了6种空气过滤器组合对6个粒径区间粒子的过滤效率,并根据实测效率计算了各空气过滤器组合对试验尘、实测大气尘中粒径≥0.3μm颗粒物的计重过滤效率.分析了某核电厂废物暂存库送风系统不同的空气过滤器组合对排风系统净化过滤器容尘负荷和寿...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影响住宅室内PM2.5的室外源,分析住宅机械通风系统影响室内PM2.5浓度的风量、过滤效率和室内气流组织等主要因素,针对主要影响因素,提出适用于住宅的室内PM2.5控制技术,有PM2.5过滤功能的户式新风系统,进而提出其主要指标要求(换气次数、过滤效率、室内PM2.5控制指标等)、系统形式、送/回风口设置原则等技术要求。针对住宅PM2.5控制系统,建立数学模型,确定计算输入条件,进行理论计算,分析室内PM2.5控制效果。根据理论计算结果可知,当围护结构气密性较好时,采用有PM2.5过滤功能的户式新风系统可有效控制室内PM2.5浓度。  相似文献   

12.
净化颗粒物用空气过滤材料性能测试与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修订的《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中PM10浓度小于0.15mg/m^3的要求,设计了空气净化材料过滤性能测试台。采用环境气溶胶中颗粒物PM10、PM25、PM18为过滤对象,存0.2m/s、0.8m/s、1.2m/s过滤风速下,对熔喷类、针刺类、复合类过滤材料的过滤性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荷电纤维滤料具有低阻高效性能。荷电针刺纤维滤料阻力在200Pa以下,过滤效率在70%以上,低风速时可以达到95%,但不带荷电的针刺纤维过滤效率在20%-40%以下。熔喷纤维滤料的过滤效率在50%~80%之间,随着过滤风速的提高阻力增加较快。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室内线板式静电集尘器在高风速条件下效率偏低的问题,设计制作了双区分体式静电集尘器样机,并通过测试该样机在不同条件下的PM2.5一次性过滤效率,考察了影响线板式静电集尘器高风速下性能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增加电离区"有效电流",减小集尘区极片间距,增加集尘区厚度是提高线板式静电集尘器高风速下性能的有效手段。依据试验结果对现有集尘器产品的电离区与集尘区进行优化改进并测试其在不同风速下的PM2.5一次性过滤效率表现。优化后的集尘器整体效率提升明显。  相似文献   

14.
在现有空气过滤器标准的基础上,提出静电过滤器的性能测试方法,对8种静电过滤器进行了初始状态、容尘后和清洗后全过程性能测试和比较。结果表明:大气尘计径计数法、固定容尘量法和固定用水量法适用于静电过滤器的性能测试;DEHS和A2粉尘可作为静电过滤器的试验尘;小粒径颗粒物更适合于评价静电过滤器的容尘衰减性能;用分级粒径计数效率计算得到的计重效率e_(PM2.5)比实测PM2.5计重效率更准确;质量因数可用于评价静电过滤器的性能,与效率正相关,可用于静电过滤器选型。  相似文献   

15.
室外PM2.5设计浓度是空气过滤器设计选型的重要依据。本文结合过滤器选型设计方法,计算出不保证天数为0~50天下新风过滤器的过滤效率,并通过逐时PM2.5浓度对过滤器等级进行评价,得到合理过滤器等级下不保证天数的范围,最后对比分析了各种不保证天数法计算方法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城市过滤器等级应选择F9~H11,室外PM2.5设计浓度确定方法宜采用历年不保证天数为3~5天的日平均值。  相似文献   

16.
为更好地应用空气过滤器,保证其最佳的使用条件,通过用空气过滤器性能实验台测试一般通风用袋式空气过滤器,对其阻力、过滤效率特性进行相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实验中两中效纤维袋式过滤器,滤料结构本身差异可导致阻力从1 m/s风速下相差41.7 Pa增加到2.5m/s风速下相差111.8 Pa;在不同的截面风速下,0.3~0.5 μ m、0.5~1.0μm这两个粒径段颗粒物一次通过效率最大相差达9%,≥1.0 μ m粒径段颗粒物一次通过效率相差不明显,可根据袋式过滤器的最佳截面风速选择适宜的使用场所.  相似文献   

17.
新型驻电极空气过滤器的容尘性能实验结果显示,其初始阻力在1.0 m/s和2.5 m/s迎面风速下分别为14Pa和60 Pa,且阻力容尘后基本不变,初始PM2.5过滤效率分别为99.8%和97.6%。容尘过程中效率衰减缓慢,使用一段时间后PM2.5过滤效率仍在90%以上和50%以上,清洗后效率有较大提升。无明显臭氧产生,针尖放电高压稳定,功率较小仅为15W。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基于"不保证天数"的细颗粒物(PM2.5)室外设计浓度的确定方法,并给出了我国主要城市PM2.5室外设计浓度。提出了室内PM2.5负荷的概念,并基于此给出了建筑室内PM2.5污染控制设计计算方法。研究了在特定尘源条件下各级过滤器PM2.5的计重效率,为过滤器选型提供基础数据。针对室外大气PM2.5情况,提出了系统的节能运行方案。  相似文献   

19.
一般空气过滤器的效率试验有许多方法,各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各国都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包括习惯、经验和条件等)采用某种独特的方法,目前尚无统一的国际标准。我国在1988年审查通过的《一般通风用空气过滤器性能试验方法》,目前上报待批,标准中规定的效率试验方法采用大气尘粒径分组计数法。本文介绍国外一般空气过滤器的效率试验情况及国标中的方法所依据的理由。  相似文献   

20.
论文依据相关标准,建议室内可吸入颗粒浓度PM2.5浓度限值为C≤35μg/m~3,最高限值为C≤75μg/m~3,给出了不同室外空气PM2.5浓度范围可选用的两级空气过滤器组合形式,并以实际工程为例给出了公共建筑在不同新风比的工况下,4种组合形式的空气过滤器对风机能耗增加的比例及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可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