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应用微型构造和储层沉积微相研究油层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微型构造与储层沉积微相相结合的方法,对胜坨、孤岛、梁家楼、广利和孤东油田研究结果表明,微型构造和沉积微相对油层剩余油分布有密切关系。正向微型构造为剩余油富集区;负向微型构造为高含水区;斜面微型构造区油井的产能界于正向和负向微型构造之间。文中并对微型构造图的制作、沉积微相的判别与划分、微型构造和储层沉积微相影响剩余油分布与油井生产的机理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储层微型构造形成剩余油的水动力原因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储层微型构造是在总的油田构造背景上,储层顶底面的微细起伏变化所显示的小构造,应用水动力学方法分析了油田注水开发时在储层微型构造中形成剩余油的原因,指出了储层微型构造存留剩余油是一种水动力圈闭,完全可以引用哈伯特势能理论来解释和判断,分析认为,在储层微型构造中油、水相势的方向和大小不同,当油相势梯度指向储层微型构造的内部时,便形成了剩余油,同时也给出了如何动用这些剩余油的一些相关认识。  相似文献   

3.
油田经过注水开发后,剩余油分布不仅受储层微相及非均质性的影响,而且与储层微型构造有关.开展储层微型构造研究,对于认识处于相同微相的相邻油井的生产状况及水淹情况、剩余油的分布特征非常重要.通过对大港孔南地区小集油田生产实例进行分析,总结出微型构造与油水运动机理的关系:在注水开发时,正向微型构造是剩余油存在的主要区域,而处于负向微型构造区的生产井常易水淹.研究结果对于开展老油田挖潜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大庆油田储层微型构造的初步认识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以实例分析了储层微型构造对高含水阶段的剩余油分布,油水运动及油井生产动态的影响,并指出储层微型构造研究在预测厚油层高效井和挖掘油层潜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储层微型构造与剩余油分布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后,搞清楚剩余油的分布是关系油田生存的一项重要课题。通过在胜三区进行微构造分析,研究实际测井数据,认为储层的含油饱和度和综合含水率受微型构造的控制,对处于同一开发期的井来说,同一韵律层中位于鼻状构造高部位的井的综合含水率要低于位于侧翼部位的井的综合含水率,而含油饱和度数值却较高。研究证实.微型构造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针对下二门油田油层自身的变化而开展构造、微构造特征综合研究,从地质角度对微构造情况进行精细描述,寻找出构造、微构造的分布规律,以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分析得出:微型构造对油水运动有明显影响,由于地层倾角和重力作用,正向微型构造区剩余油饱和度高,负向微型构造区剩余油饱和度低。  相似文献   

7.
趋势面剩余分析在储层微型构造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应用趋势面剩余分析方法确定地下储层微型结构,突出了储层微型构造的局部高点和低点和低点,进而利用储层微型构造精确认识剩余油的分布,为油田后期调整挖潜和生产动态分析研究提供充分的地质依据,同时用计算机做趋势面剩余等值图大大提高了研究效率。  相似文献   

8.
胜坨油田二区东三段微型构造与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建伟  杨少春  杨兆林 《断块油气田》2005,12(1):11-13,i001
根据钻井、测井资料,直接采用精细解剖法对胜坨油田二区东三段储层进行了微型构造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主要发育小鼻状构造以及与之伴生的小凹槽构造和小高点构造,且大部分具继承性,靠近断层的微型构造的形成与断层及其发展演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微型构造影响着储层的含油饱和度、综合含水率,对剩余油的分布具有控制作用,在宏观构造背景控制下,微型构造高部位是剩余油富集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9.
濮城油田沙河街组二段剩余油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濮城油田东区沙河街组二段为多油层非均质层状油藏,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其剩余油储量为96×104t,主要集中在断层附近、构造高部位及复杂断块区.微构造和储层性质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正向微构造和小断层遮挡所形成的微型屋脊式构造是剩余油集中的部位;非均质性严重、渗透率低的流动单元其剩余油饱和度高.另外,注采系统亦对剩余油的分布有一定影响,注采井距加大,剩余油饱和度则增大.  相似文献   

10.
曲流河储层微型构造图编制的新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流相储层建筑结构复杂,储层微型构造对剩余油挖潜至关重要,传统的微型构造编图方法受“层状模型”概念的束缚,对砂体结构、形态粗化严重,并容易出现假微型构造。为了克服传统作图方法的弊端,提出了微型构造图编制的新方法,该方法以精细的储层平面建筑结构模型为基础,以单一成因单元为基本作图单位,以成因单元边界或起渗流遮挡作用的成因单元为图内边界,运用等值内插法绘制微型构造图。该方法可以更精确的表现储层砂体的微构造形态,并可广泛应用于河流相储层的微构造研究。  相似文献   

11.
梁家楼浊积油藏剩余油研究模式及开发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梁家楼远岸浊积油藏沉积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对其沉积模型进行了重建。在此基础上,结合渗流理论,建立了该浊积油藏的渗流模型,由此总结出了该油藏剩余油的分布形式及特征。结果表明,该油藏特高含水期同样蕴藏着可观的可动剩余油潜力,其剩余油控制因素为静态遮挡与动态水势,富集区主要分布于正韵律油层的顶部、正向微构造区、物性相变带及井间势平衡滞流区等;据剩余油分布形式、富集程度及现实开发技术等,以水平井、不稳定注水、化堵调剖等为技术手段而形成的富有特色的提高高含水油藏采收率的系列技术,取得了显著的增油降水效果,提高了油田的采收率与可采储量。对梁家楼油田浊积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的研究拓展了特高含水期油田的挖潜方向,并对进一步改善同类油藏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及经济效益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曙光油田13938 潜山油藏剩余油挖潜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红兵 《岩性油气藏》2010,22(1):129-133
对辽河曙光油田曙13938 裂缝性潜山油藏底水运动规律和剩余油分布进行研究,确定了剩余油分布方式。研究结果表明:①针对含油带剩余油,应实施补孔并配合化学堵水来进行挖潜;②针对过渡带剩余油(目前的生产井段),应实施化学堵水挖潜;③针对过渡带剩余油(早期的封堵层),应实施钻塞下返并配合化学堵水来进行挖潜。在区块开发后期,该项研究有效地解决了因底水锥进造成的油井高含水等开发问题,可为同类潜山油藏开发后期的剩余油挖潜提供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动静结合法"在剩余油定量分布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微构造、沉积微相、水淹测井解释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先进的三维地质建模、数值模拟软件系统对文79断块异常高压低渗透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进行了深入研究,实现了储层建模数值模拟静动态剩余油定量分布研究一体化,确定了剩余油分布位置和数量,提出了针对性的剩余油挖潜措施。实施结果符合程度较高,进一步证明油藏在开发后期采用储层建模——数值模拟静动态结合法进行剩余油分布定量研究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综合利用动静态资料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海上油田开发成本高,油田高含水后期打高效调整井对油田稳产和提高油田采收率有重要意义。打高效调整井的关键取决于对剩余油的深入了解和再认识。首先对油藏进行小层划分与对比、储层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等研究,建立精细地质模型,对油藏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得出数值模拟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其次应用碳氧比测井结果、油藏动态分析得到的水淹规律验证数值模拟的剩余油分布规律;根据剩余油分布的研究结果,设计调整井方案并实施。实施结果表明,综合利用动静态资料研究剩余油分布的方法合理可靠,得到的剩余油分布认识是正确的,揭示了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微构造及井网条件等因素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该方法对高含水期同类油藏的剩余油分布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核磁共振测井评价水淹层方法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常规测井方法在评价水淹层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了油层、水层、水淹层在核磁共振测井的标准T2谱、移谱、差谱上响应特征的差异,提出了利用核磁共振测井水淹层响应特征定性识别水淹层的方法;在对不同类型的水淹层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定量评价方法,对于中等粘度油的水淹层,采用加强扩散移谱法定量确定水淹层的剩余油饱和度;对于稠油水淹层,采用加强扩散移谱差分谱法定量确定水淹层可动水饱和度.通过定性、定量方法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总结出了优化的水淹层核磁共振测井观测模式,强调了加强移谱测井是水淹层核磁共振测井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观测模式.实例分析说明了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砂砾岩油田开发进入到特高含水后期,挖掘油层上倾尖灭带附近的剩余油潜力显得日趋重要起来。上倾尖灭带油层薄、物性差、分布系数低;剩余油分布线长,面窄、厚度小、井网控制程度差;新井投产产能低、稳产期相对较长。因此,必须采用特殊的挖潜方式,对单一油层部署水平井,对叠瓦状油层部署大斜度定向井,对参差不齐的多油层部署多底井,对上倾尖灭带与零散小油砂体的组合部署多靶心井。同时,还要严格执行油层保护措施,采用行之有效的喷砂射孔等技术。  相似文献   

17.
为了有效快速地修复输油管道盗油孔,建立了长距离油气管道有限元模型,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盗孔修复整体结构进行优化设计、耦合场分析及修复等系统化的仿真模拟。结果显示,盗孔及焊帽修复主要对盗油孔局部存在影响,结构改变造成应力集中,最大应力发生在孔的内边缘;补板修复方法最大应力发生管体开孔边缘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单一的盗孔,在相同压力下,补板修复方式产生的焊接残余应力最小,危险区数量最少,结构最为安全,是相对较好的盗孔缺陷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8.
高升探区油气运移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完钻井声波时差资料,计算出高升探区地下流体压力及剩余压力分布,并对异常地层压力的成因进行探讨.结合构造、沉积等条件分析,探讨该区油气运移方向,寻找有利油气聚集地区.研究结果表明,油气分布受油气运移带控制;牛心坨地区存在一条北东向的油气运移带,曙北-雷家地区存在多条油气运移带,对油气运移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水淹层测井发展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水淹层测井研究对于增加油田挖潜产量、采用合理的开采方案、提高采收率都是十分必要的。文章在广泛收集国内外水淹层测井系列的数据及对水淹层测井解释技术的基础上,从国内外水淹层测井研究现状、室内岩心水驱油实验、水淹层测井工具系列到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和水淹层测井新技术,着重阐述了水淹层测井发展的历程,并对当前水淹层测井发展中的不足和水淹层测井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的建议。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水淹层解释发展的方向、水淹层解释方法及水淹层测井工具系列,更好地实现对水淹层剩余油分布的精确描述,从而提高了解释精度,提高了油气产量,对水淹层的开发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新立油田V区块水驱油藏已经进入特高含水期,其剩余油分布特征是总体分散、局部集中,仍存在较多的剩余油富集区。以剩余油富集规律为主线,在前期静态地质工作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多种地质因素对剩余油分布及其富集规律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有一定规模剩余可采储量的剩余油富集区主要受沉积微相、隔夹层、韵律分布等地质因素所控制,总体上是在微相的边部,隔夹层发育的部位是剩余油的主要富集区,在韵律控制剩余油垂向分布的条件下,可以对剩余油进行有效的挖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