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小型螺旋锚的快拉试验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型螺旋锚快速试验的目的是探讨螺旋锚的参数与性能的关系,本文讨论了安装扭矩与锚叶直径,导程,深度的关系;导程对拉力的影响,拉力与锚叶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采用分层底部真空预压技术,在模型试验箱内制备了强度沿深度增加的模型试验土层。进而利用自行开发的电动伺服加载装置,在荷载控制方式下,针对水平破坏模式,进行了2种直径的吸力锚在最佳系泊点受倾斜方向静荷载与循环荷载共同作用下的承载力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循环荷载作用过程中,锚的循环变形没有明显增加,导致锚破坏的是循环累积变形。强度沿深度增加软土中吸力锚循环承载力的相对变化规律和均一强度软土中吸力锚循环承载力的相对变化规律一致,当循环破坏次数为100时,循环承载力是静承载力的90%左右;当循环破坏次数增加至2 000时,循环承载力减小至静承载力的70%左右。锚径的变化只影响循环承载力的大小,不影响循环承载力的相对变化。对强度沿深度增加土层中的吸力锚,循环荷载导致的吸力锚竖向阻力弱化程度大于水平阻力弱化程度,这也与均一强度土层中吸力锚受循环荷载作用时的性态一致。  相似文献   

3.
采用分层底部真空预压技术,在模型试验箱内制备了强度沿深度增加的模型试验土层。进而利用自行开发的电动伺服加载装置,在荷载控制方式下,针对水平破坏模式,进行了2种直径的吸力锚在最佳系泊点受倾斜方向静荷载与循环荷载共同作用下的承载力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循环荷载作用过程中,锚的循环变形没有明显增加,导致锚破坏的是循环累积变形。强度沿深度增加软土中吸力锚循环承载力的相对变化规律和均一强度软土中吸力锚循环承载力的相对变化规律一致,当循环破坏次数为100时,循环承载力是静承载力的90%左右;当循环破坏次数增加至2 000时,循环承载力减小至静承载力的70%左右。锚径的变化只影响循环承载力的大小,不影响循环承载力的相对变化。对强度沿深度增加土层中的吸力锚,循环荷载导致的吸力锚竖向阻力弱化程度大于水平阻力弱化程度,这也与均一强度土层中吸力锚受循环荷载作用时的性态一致。  相似文献   

4.
基于自主设计的新型伞式吸力锚基础,依据极限分析上限原理,从黏质海床土破坏机制出发,将破坏区分为对数螺旋滑动区、圆台破裂区、圆锥破裂区、锚枝下压区和挤压破坏区。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各破坏区土体许可滑动状态和许可速度场,通过将土体应变速率与机动速度进行关联得到了土体内部塑性耗散功率和外力做功功率,提出了锚体水平极限承载力三维上限解法,并通过算例验证了上限解法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研制的螺旋锚下机采用机械下锚代替人工植桩,可水上悬臂1m作业,且移机、定位、加杆、接杆等工序快捷方便,一次定位可下锚两根,平均需时6-7min下一根锚,能提高堵口抢险工程的施工速度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在海上风荷载、波浪荷载等受力条件下,因为循环荷载导致塑性剪应变不断积累,锚板的承载力会发生应变软化现象,考虑黏土应变软化的锚板承载力分析对指导海洋工程实践有重要意义。首先采用有限差分程序FLAC中的摩尔库伦模型计算了锚板在黏土中的极限承载力,计算结果与已有研究结果吻合较好;进而,采用FLAC中的应变软化模型考虑黏土的应变软化特性,计算了单调荷载情况下锚板的承载力软化曲线,锚板残余承载力系数与土重应力叠加法计算得到的承载力系数理论值吻合较好,表明FLAC中的应变软化模型能够较好的反映黏土的应变软化特性。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7.
小型螺旋锚快拉试验的目的是探讨螺旋锚的参数与性能的关系。本文讨论了安装扭矩与锚叶直径、导程、深度的关系;导程对拉力的影响;拉力与锚叶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总结了锚板抗拔承载力研究的不同理论和方法,特别是水平埋置受铅直拉力的圆形锚板承载力的理论方法。对于浅埋型锚板,基础破坏以斜面破坏模式和曲面破坏模式最接近实际。从结构受力形式角度分析,水平锚板抗拔和压缩空气蓄能电站(CAES)地下高压储气洞室上部岩体抗抬相似。尝试将水平圆形锚板抗拔承载力理论应用到地下高压储气洞室的岩石覆盖层厚度分析中。利用锚板基础斜面破坏理论和方法,对某地下储气库工程案例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和利用水工领域抗台准则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表明该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9.
本文实施了金属和玻璃纤维锚头的极限抗拔承载力的模型试验。结果表明,金属螺母长度达到10cm时,玻璃纤维增强聚合物锚杆锚头达到其极限抗拔承载力。该锚杆破坏形式为扒皮破坏,表层平均脱落厚度在2.4~2.7mm之间。起抵抗剪切破坏作用的主要是基体树脂及其附近的少数玻璃纤维。螺母长度为8cm的玻璃纤维增强聚合物锚头极限抗拔承载力,大约等同于金属螺母长度范围为6~7cm的锚头抗拔承载力,产生的位移值约是后者的2倍。  相似文献   

10.
基于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采用耦合的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拖 曳锚极限承载力,计算结果与已有研究结果吻合较好;通过用户子程序VUSDFLD来实现软化模型,通过 改变不同的软化参数,研究了黏土应变软化对拖曳锚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拖曳锚峰值承载力 几乎不受黏土应变软化的影响,但是其残余承载力受应变软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岩壁牛腿是近年来在地下洞室设计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结构型式。它主要是利用锚杆将现浇混凝土牛腿固定在岩壁上,其上部荷载则通过长锚杆传到边墙岩体中,以充分利用围岩的承载能力。根据小浪底水电站主变室的平面布置、电气布置及地质条件,混凝土梁由岩壁牛腿来支撑,采用力矢多边形和力矩平衡公式对固定牛腿的锚杆进行了设计,保证了岩壁牛腿的稳定,且施工方便、节省投资。  相似文献   

12.
干砌条石建筑是福建古建筑的重要形式之一,其结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很差。提出了干砌条 石墙的丁字销键拉结抗震加固法。通过干砌条石墙加固试件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了单、双面丁字 销键拉结加固法对干砌条石墙的破坏形态、水平极限承载能力、滞回曲线、骨架曲线、耗能性能等抗震性 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丁字销键拉结加固方式能有效提高条石墙体的整体性;在水平往复荷载作用 下,墙体不易松散。它利用原有砌缝嵌入丁字销键及拉结钢筋,对墙面外观影响小,且可根据工程加固 升级改造的要求,在必要时进行拆卸而不破坏原有建筑结构。该方法在古建筑石结构抗震加固中具有 良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3.
赵杰  邵龙潭 《水利学报》2006,37(6):668-673
本文引入有限元稳定分析法来求解土体结构的极限承载力。在有限元应力应变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搜索临界滑动面并增大外荷载使临界滑动面安全系数为1.0来确定极限承载力,并指出由此得到的极限承载力是土体结构沿临界滑动面整体达到极限平衡时的真正承载力。算例表明此法可行,同时将该方法推广到求解边坡极限承载力和地基承载力。文中还研究了边坡极限承载力同自重和坡角的关系。与各传统地基承载力公式比较发现,在土体内摩擦角比较大时,经验公式均低估了地基承载力。最后分析了计算参数变化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对非饱和土平地地基的极限承载力进行理论计算和定性分析,对非饱和土条形地基的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将基质吸力和有效应力系数引入平衡方程,构建含有非饱和参数的滑移线方程,并采用滑移线法将得到的非饱和土滑移线方程改为差分方程进行求解。综合讨论了黏聚力、内摩擦角、地下水位及垂直不饱和流速对非饱和土条形地基承载力的影响,并计算了不同情况下的非饱和土条形地基承载力,得出非饱和土平地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和平均承载力均要大于饱和土地基。计算所使用的基质吸力不是一个定值,更符合实际情况,研究成果为非饱和土地基承载力计算提供了一种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地基处理规范》(JGJ79-2002)和该规范2010年征求意见稿中有关CFG长短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的不同,以及征求意见稿公式中发挥系数和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的取值在实际设计中的注意事项,所表述与各实际地基中桩和桩间土的承载性状是不相符的。2010稿公式(7.1.5-2)中各发挥系数的引入使公式与复合地基中桩和桩间土的承载性状较为一致,但在刚性基础下,一般中、硬土层中,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β均大于1,现场测试和室内试验也已得到验证。2010稿中λ和β的取值推荐范围偏低。由于增强体(CFG桩)的作用,桩间土的承载能力比天然地基承载力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两者的差异随地基土的工程特性、增强体的性质、增强体的设置方法不同而不同,通过对桩间土承载力的提高主要所受影响因素的分析,桩间土无试验资料时可取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而在其它系数中又没有体现桩间土承载力的提高,这也造成了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值偏低。  相似文献   

16.
为了系统分析边坡对临坡基础极限承载力的影响,采用控制变量法和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分别针对不同坡顶距、坡角、相对密实度、基底宽度的荷载-位移曲线,研究了极限承载力、极限承载力弱化系数、极限承载力系数的多因素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极限承载力、极限承载力弱化系数、极限承载力系数随坡顶距增加而增大,当坡顶距b与基底宽度B之比大于5时增长趋于停滞,但未达到平地地基数值;地基极限承载力、弱化系数随坡角增加近似线性减小,变化速率基本不受坡顶距的影响;地基极限承载力、极限承载力系数随砂土相对密实度增加而增大,同时受到坡顶距的影响,大坡顶距下随相对密实度的变化速率高于小坡顶距;地基极限承载力受基底宽度的影响程度小于坡顶距,随基底宽度增加小幅度增大,极限承载力系数随基底宽度的增大而减小;地基极限承载力弱化系数对相对密实度、基底宽度不敏感;减小坡角、提高相对密实度与增大坡顶距对极限承载力的提高有类似的效果,单纯通过增大坡顶距仍不能达到接近平地极限承载力的水平,适当地减小坡角、增加相对密实度可增大接近平地地基极限承载力的可能性。研究结果可为临坡工程施工方案选择提供借鉴,对推动临坡地基的工程定量计算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重庆鹅公岩长江大桥设计采用悬索桥方案,东锚碇设计为隧道锚,布置在粉质砂岩和砂质泥岩互层岩体中,锚碇及围岩体的变形状态直接影响大桥的稳定和安全。通过 12.5∶1实地结构模型进行锚碇张拉试验,获得了4.6倍设 计荷载下锚碇及围岩体的变形数据。根据对变形数据及荷载*.变形曲线的分析,认为锚碇及 围岩变形较小,变形处于弹性阶段。通过获得的变形数据建立起围岩极限承载力灰色GM(1 ,1)预测模型,预测出岩体极限承载力为设计荷载的6.09~6.15倍,锚碇处于安 全状态,并有足够安全储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