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滨北地区扶杨油层青一段源岩发育及排油强度、青一段源岩超压发育及其分布和T2断裂发育及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源岩、超压和断裂空间配置关系及扶杨油层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得到青一段源岩、超压和T2断裂空间匹配关系控制着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藏的形成与分布.青一段源岩和超压空间匹配关系控制着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运聚成藏的区域,青一段源岩超压与T2断裂空间匹配关系控制着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运移聚集部位和层位.在此基础上,预测黑鱼泡凹陷南部、安达地区北部、齐家凹陷北部和明水阶地西南部是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扶余油层是主要的油气勘探层位.  相似文献   

2.
通过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成藏条件分布特征及油藏解剖研究得到,其油成藏主要受3个因素的控制: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伏扶杨油层"倒灌"控制着油成藏范围,T2源断裂分布控制着扶杨油层油运聚部位,T2源断裂与河道砂体交叉在T2源断裂下盘形成的地垒构造是扶杨油层油聚集的主要场所.利用源岩排烃期、断裂活动期和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综合研究得到,油成藏主要时期为明水组沉积末期.油成藏模式为上覆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明水组沉积末期超压作用下通过T2源断裂向扶杨油层"倒灌"运移,进入扶杨油层后再向T2源断裂的下盘地垒构造侧向运移,通过断块、断层遮挡在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青一段源岩生成油"倒灌"运移至未钻探区内,T2源断裂下盘地垒构造上的断块、断层遮挡和断层岩性圈闭是主要勘探目标区.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上生下储倒灌式油气运聚成藏规律,在上生下储倒灌式油气运聚成藏机制及其空间分布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源岩排烃分布区、倒灌式油气运移源岩超压分布区和输导断裂分布区,确定上生下储倒灌式油气运聚成藏平面分布区;通过确定上生下储倒灌式油气运聚最大深度分布和输导断裂延伸长度分布,确定上生下储倒灌式油气运聚成藏纵向分布区,将二者组合,建立了一套上生下储倒灌式油气运聚成藏空间的预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松辽盆地北部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向下伏扶杨油层倒灌式油气运聚成藏空间的预测中.结果表明: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向下伏扶杨油层倒灌式油气运聚成藏空间分布广泛,平面上除了东北边部和东南边部局部地区外,整个凹陷大部分地区皆为青一段源岩向下伏扶杨油层倒灌式油气运聚成藏平面分布区;纵向上倒灌式油气运聚最大深度可达500 m以上,主要分布在其北部和中部地区,由此向其四周逐渐减小,在凹陷东南边部和西南局部地区减小至100 m以下.青一段源岩向下伏扶杨油层倒灌式油气运聚成藏空间有利于上覆青一段源岩生成油气在超压作用下通过输导断裂向下伏扶杨油层运移和聚集,与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预测上生下储倒灌式油气运聚成藏空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源断裂的再认识及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广  王有功  袁大伟 《石油学报》2010,31(5):762-766
对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伏扶杨油层“倒灌”运移通道类型及分布特征研究表明,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源断裂不是过去认为的从青一段底(T2)断至嫩三段底的断裂,而应为上部消失于青一段源岩中的T2断裂。这些断裂主要为坳陷期活动的断裂和断陷期形成、坳陷期继续活动的断裂,在整个凹陷分布广泛。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距离主要受青一段源岩古超压值与油“倒灌”运移阻力差的控制,同时还受到被T2源断裂错断的扶杨油层砂泥组合关系的影响。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的实际距离可达到300m,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油田区域内。T2源断裂对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表现在:T2源断裂发育区控制油聚集区域;T2源断裂发育程度控制着油“倒灌”运移的距离;T2源断裂附近高断块圈闭有利于油聚集成藏;距T2源断裂的距离控制着油井产能。  相似文献   

5.
付广  冯赫青 《岩性油气藏》2012,24(3):11-14,60
为了研究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成藏规律,采用油分布与源岩、断裂空间叠合研究的方法,对扶杨油层油侧向运移模式及其对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覆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伏扶杨油层侧向运移的模式为:断裂错断使上覆青一段源岩与下伏扶杨油层中的不同油层组对接,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浮力作用下侧向运移进入扶杨油层的不同油层组中;断裂错断阶数越多,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侧向运移进入扶杨油层中油层组的层位越深,反之则越浅。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扶杨油层侧向运移对其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①断裂密集带两侧的地垒构造是扶杨油层油成藏的有利部位;②扶一油层组是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扶杨油层侧向运移的主要层位。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指导三肇凹陷扶杨油层石油勘探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付广  刘雪雪 《断块油气田》2010,17(5):533-536
三肇凹陷扶杨油层3个主要成藏要素的研究结果表明:烃源岩主要是青一段发育的暗色泥岩,已进入大量生烃期,可以向扶杨油层供给充足的原油;圈闭类型主要是断层圈闭,或断层-岩性;原油运移输导通道为T2源断裂与砂体。通过空间匹配关系研究得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断层圈闭与青一段烃源岩在空间上有2种匹配关系,一种是扶杨油层断层圈闭直接位于青一段源岩下方,由T2断裂垂向连接;另一种是扶杨油层断层圈闭位于青一段源岩的侧下方,除T2断裂垂向连接外,还需要砂体输导通道的侧向连接。三肇凹陷扶杨油层3个成藏要素空间匹配关系对其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青一段烃源岩生成油"倒灌"运移区控制着2种源圈配置中油藏形成与分布;源上圈正下方配置中T2断裂发育区内断层圈闭油富集程度高;源上圈侧下方配置中砂体侧向运移输导通道上的断层圈闭有利于油藏形成;断层下盘是2种源圈配置类型中油聚集的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分布规律,通过对比两种运移形式所需条件、分布特征及其控制油气分布的差异性,对青一段源岩生成油向下伏扶杨油层的倒灌运移和侧接运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油运移形式所需的条件不同,倒灌运移条件是青一段源岩具有足够大的超压和输导断裂,而侧接运移条件是断裂错断使上盘青一段源岩与下盘扶杨油层对接且地层呈倾斜状态;两种运移形式分布特征不同,倒灌运移可分布在三肇凹陷整个排烃区内,而侧接运移仅分布在鼻状构造区和断裂密集带两侧斜坡处;受两种运移形式控制形成的油分布特征不同,受倒灌运移控制形成的油纵向上从扶Ⅰ油层组至杨Ⅰ油层组分布,平面上可分布在整个排烃区内且主要分布在鼻状构造区;受侧接运移控制形成的油纵向上主要分布在顶部的扶Ⅰ油层组,平面上可分布在鼻状构造区和断裂密集带两侧。研究成果对正确认识该区油分布规律和指导油勘探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地质、地化、地球物理等资料的综合研究,明确了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葡萄花油层的油源关系及油气成藏条件。根据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组成及其相关参数,将葡萄花油层原油划分为A,B两大类。油源对比表明,长岭凹陷北部查干泡地区葡萄花油层原油来自青山口组烃源岩,南部黑帝庙地区葡萄花油层原油与嫩一段烃源岩有亲缘关系。分析认为:有效烃源岩厚度、地层剩余压力及断裂活动在平面分布的差异,导致长岭凹陷南北葡萄花油层原油来自不同的油源;查干泡地区青一段烃源岩地层存在巨大的超压,断裂活动与烃源岩生排烃期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有利于油气在姚一段成藏;黑帝庙地区青一段原油不具备进入姚一段的运移通道,而嫩一段地层压力足以驱动油气沿断层发生下排。  相似文献   

9.
利用声波时差资料,对松辽盆地北部青一段泥岩超压形成及演化过程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其目前普遍存在超压,高值区分布在齐家——古龙和三肇凹陷中心处,最大值可达到12 MPa以上.主要形成于嫩四段沉积时期,之后超压值逐渐增大,在嫩江组沉积末期、明水组沉积末期和古近系沉积末期曾因T2断裂活动释放,超压值降低.通过青一段泥岩超压形成及演化过程研究可以得到4点石油地质意义:①确定出青一段源岩主要排烃期为明水组沉积末期;②青一段源岩排出的油气向下“倒灌”运移距离最大可达350 m以上,在大庆长垣、三肇凹陷和齐家——古龙凹陷等大部分地区可“倒灌”运移进入扶余油层,进入杨大城子油层的范围略小于进入扶余油层的范围;③超压形成时期早于大量排烃期,对于封闭其油气是有利的;④青一段泥岩超压自形成后,虽在嫩江组沉积末、明水组沉积末和古近系沉积末曾发生释放超压降低,但封闭能力逐渐增强至今.  相似文献   

10.
黑帝庙次凹葡萄花油层是目前松辽盆地南部油气勘探的重点层系,对其油源条件、油气成藏机理及模式进行了研究。油源对比结果表明,黑帝庙次凹葡萄花油层的油气主要来自嫩一段烃源岩。通过分析来自嫩一段烃源岩的油气进入葡萄花油层的成藏机理,认为嫩一段油气"倒灌"运移进入葡萄花油层须同时具备2个基本条件:嫩一段烃源岩内存在超压和嫩江组沉积早期发育连通嫩一段烃源岩与葡萄花油层的油源断层。嫩一段烃源岩生成的大量油气在其内部超压作用下,通过断层向下运移至姚一段葡萄花油层。嫩江组沉积早期发育的断层的活动期与嫩一段生、排烃高峰期的良好匹配,成为来自嫩一段烃源岩的油气在黑帝庙次凹富集成藏的关键因素。研究区油气成藏主要受嫩一段烃源岩内部超压、断层输导体系及姚一段砂体分布的控制,形成新生古储一断层输导一岩性圈闭的成藏模式,具备形成断层一岩性及岩性油藏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1.
Mycotoxins rarely occur individually in foodstuffs and are considered a food safety risk, particularly for highly consumed foods like maize. Aflatoxin B1 (AFB1) and fumonisin B1 (FB1) are two of the toxicologically most relevant mycotoxins occurring in maize. Their co-occurrence in field and stored maize is described in this review, and the highest co-occurrence rate is observed in stored maize. In all reviewed studies, fumonisin B1 levels exceed aflatoxin B1 levels and in some cases even by up to a thousand fold. Co-occurrence and subsequently combined exposure of AFB1 and FB1 is of public health concern given that both in-vivo and in-vitro scientific evidence exists that various toxicological effects caused by combined exposure occur. In the majority of the studies reviewed in this paper the data suggest a modulation of the toxic effects of aflatoxin B1 and fumonisin B1 ranging from increased carcinogenicity, immunotoxicity and decreased growth in various animal species and cell lines. The emerging scientific data indicating the modulatory effects of combined exposure to aflatoxin B1 and fumonisin B1 is a sound basis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s of combined exposure and the subsequent human health risk.  相似文献   

12.
用开管法测定了1-己烯的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测定了1-溴丙烷的界面消失温度和压力。用“对径直线律”确定了1-己烯的临界密度。同时,也测定了正戊烷、1-己烯在高温下的饱和蒸汽压。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鄂尔多斯盆地低压低渗气藏水平使用的事生物降解钻(完)井液ASS-1的组成和性能.其组分包括粒度适宜的碳酸钙粉(暂堵剂和加重剂),改性淀粉(可变形暂堵剂和降滤失剂),优质生物聚的(提黏切剂),pH调节剂,无荧光润滑剂DRH(加量1%)及防腐剂等,给出了基础配方.该钻(完)井液对岩心的伤害率约为5%(4种其他体系钻(完)井液的伤害率在21.9%~96.6%);经高压气体反向驱排后,伤害后岩心渗透率恢复率可由88%提高到92%;在≤110℃热滚16 h后黏度损失率<50%;经过4次热滚(91℃×16 h),每次热滚后作适当维护处理,均可使变坏的性能恢复到要求值.该钻(完)井液用于水平段长800 m、地温83℃的DP35-1井和两分支水平段长各1500 m、地温91℃的CB1-1中,根据技术要求采用适当技术措施,在钻进中特别是CB1-1井长达4个月的钻进中,API滤失量<5 mL,密度1.04~1.07 g/cm3,漏斗黏度41~53 s,塑性黏度10~15 mPa·s,屈服值6~18 Pa,两口井均顺利完钻且可裸眼完井.图5表4参2.  相似文献   

14.
15.
16.
南1-斜1井套管锻铣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国内244.5mm套管锻铣位置最深的南1-斜1井套管锻铣及侧钻情况。从6个方面分析了深部井段锻铣施工难点。提出了两种锻铣刀具的选择与使用技术措施。探讨了套管锻铣位置的确定及锻铣效果的判断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测定了1-丁烯/聚1-丁烯溶液体系在不同的固含率(C,%(w))、温度(t,℃)和剪切速率(γ,s-1)下的黏度(η,Pa·s),并对测定的黏度数据进行拟合。实验结果表明,1-丁烯/聚1-丁烯溶液体系的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而降低,随固含率的增大而增大。在10 s-1γ500 s-1、70℃≤t≤130℃、2.5%≤C≤25.0%的条件下,将1-丁烯/聚1-丁烯溶液体系测定的黏度数据经拟合得到恒压黏度模型:η=2.543×10-4γ.-0.361 1×exp[1 625.53/(t+273)]×exp(12.76C)。该黏度模型的方差齐性检验值为17 314.02、结果可信度值为0、调整相关系数平方为0.946 8,对实验数据拟合较好。  相似文献   

18.
针对JX1-1-A1w水源井套管腐蚀穿孔十分严重的现状,通过水样、气体、井下垢样分析和室内试验,对影响腐蚀的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井筒腐蚀结垢机理。结果表明,硫酸盐还原菌(SRB)是引起腐蚀、结垢的主要原因。腐蚀垢样含有大量的硫化亚铁,使用酸除垢容易产生硫化氢。分析结果为后期类似井生产、除垢、射孔提出初步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测定了1-戊烯-1-己烯二元混合物在不同组成下的泡点、露点及临界点,解决了没有准确可靠的理论估算临界数据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以质量分数30%的过氧化氢溶液为氧化剂、甲酸为催化剂,结合蒸馏工艺脱除α-甲基萘中的甲基苯并噻吩,考察了甲酸和过氧化氢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原料中氮化物等因素对脱硫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40~80℃时,升高反应温度有利于提高脱硫率;最佳反应条件为:温度70℃、n(HCOOH)∶n(S)=5.8、n(H2O2)∶n(S)=8.6、反应时间60min,此时脱硫率可达100.00%;原料中的氮化物会与甲酸形成络合物,降低脱硫率;利用α-甲基萘与反应产物之间较大的沸点差异,经过简单蒸馏,即可彻底去除反应中生成的噻吩砜或亚砜,精制后的α-甲基萘纯度提高了2%~3%,总收率大于95%,并由原来的淡黄色变为无色透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