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千秋伟业,百年华诞。2021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治淮事业走过了70多年波澜壮阔的征程。70多年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淮河作为大江大河保护治理的重点,确定了"蓄泄兼筹"治淮方针。先后12次召开治淮会议,对淮河治理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领导编制了5轮淮河流域综合规划,擘画治淮发展蓝图;持续稳定加大投入,掀起了3次大规模治淮高潮,不断推进淮河保护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带领一代又一代治淮人,统筹淮河保护与治理,成功防御历次流域性大洪水,沿淮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2.
淮河是我国最重要的大河之一,淮河流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淮河治理的新纪元,经过70年的持续治理,极大地改变了淮河流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落后水利面貌,为流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回顾了70年治淮的光辉历程,梳理了治淮重点工程及其发挥的效益,总结了70年淮河治理过程中取得的显著成效、效益以及经验,并对下一步淮河防汛抗旱工作作出展望,为今后淮河流域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淮河是我国第一条进行系统治理的大河,也是新中国大规模治水事业的开端。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就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从1950年中央政务院做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算起,治理淮河已经走过了60个春秋。为了回顾河南省治淮的历程,总结治淮的成就与经验,探讨治淮规律,展望未来治淮前景,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把河南省治淮的调研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活动,组织几位长期从事、关注水利工作的老领导、老专家,会同相关部门一起,从4月7~15日,到河南省淮河流域的两个重点市———驻马店、信阳进行了一次实地调研,成此报告。现刊登于此,供广大治淮工作者研讨。  相似文献   

4.
信息与文摘     
《治淮》1991,(11)
淮河研究会、《治淮》杂志编辑部联合举办“我为治淮献一策”征文活动今年淮河流域遭受到严重的洪涝灾害,重新唤起了社会对治淮工作的重视。治理好淮河,是流域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治淮会议精神,研究进一步加快淮河的治理,许多关心淮河的专家、学者纷纷为治淮献计献策。为了交流各界人士对淮河流域治理规划及建设管理的建议和意见,深化对淮河的研究工作,并使其应用到治淮工作中去,中国水利学会淮河研究会与《治淮》杂志编辑部联合举办“我为治淮献一策”为主题的征文。具体要求如下: 1、文章形式、角度不限,题目自拟,但要求主题突出,文理通顺。  相似文献   

5.
<正>国务院召开治淮工作会议,对新一轮治淮工作作出部署。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确保沿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确保淮河防洪安全和沿淮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举措,是淮河两岸人民的福音,是有力有序推进新一轮治淮建设的动员令,开启了淮河治理的新征程。承前启后,开启淮河治理新征程。近60年来,党中央、国务  相似文献   

6.
吴贵勤 《治淮》2011,(7):5-6
2010年6月国务院治淮工作会议对进一步治理淮河作了部署。2011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进一步治理淮河。2011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关于切实做好进一步治理淮河工作的指导》。进一步治理淮河面临大好机遇,抓紧抓好进一步治理淮河前期工作是关键。进一步治淮前期工作单项多、涉及范围广、协调工作量大、  相似文献   

7.
《治淮》2019,(10)
<正>安徽地处淮河中游,淮河安澜与安徽发展密切相关。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安徽遵循"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持续开展大规模治淮工程建设,淮河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治淮不辍铸就丰碑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  相似文献   

8.
顾洪 《治淮》2010,(10):40-44
<正>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始终把治理淮河当作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1950年淮河发生大水,政务院即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成立治淮委员会,统一组  相似文献   

9.
在治淮45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赵武京同志,请他介绍当前的治淮形势和今后的打算。 赵主任说,1950年10月14日,政务院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1991年11月19日,国务院又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太湖的决定》。这两个决定都是治理淮河纲领性的文件,后一个决定是前一个决定的继承和发展,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治淮的方针、任务和措施作出的新决定。根据决定的要求,从1991年  相似文献   

10.
《治淮》2010,(6):1-1
<正>2010年6月4日,国务院治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治淮伟业六十年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天,将被治淮工作者永远铭记。自古以来,淮河就是一条极为特殊和十分复杂的河流,淮河流域是我国水旱灾害频发的地区。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淮河治理,始终把治淮作为江河治理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水利》2010,(21):7-7
<正>1 1950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1950年夏季淮河发生严重水灾,毛泽东主席连续4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尽快治理淮河。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领导下,同年8月政务院召开第一次治淮会议,作出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  相似文献   

12.
赵树丛 《治淮》2010,(10):11-14
<正>淮河干流全长1000公里,其中流经安徽430公里,境内流域面积6.7万平方公里。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淮河成为第一条有计划、全面治理的大河。转瞬一个甲子,在治淮的艰辛历程中,安徽始终是治淮建设的主战场,  相似文献   

13.
陈忠国 《治淮》2010,(2):43-44
<正>1991年江淮大水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治理淮河,确定了近期治淮19项骨干工程,淮河流域再次掀起治理热潮。为做好治淮建设工程项目档案工作,保障治淮建设工程档  相似文献   

14.
汪斌  汪安南 《治淮》1996,(10):6-8
1991年江淮大水后,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掀起了建国后第二次治理淮河的高潮。“八五”期间,中央、地方加大了治淮投入,治淮水利基建投资快速增长,淮河治理取得历史性的重大进展,完成了国务院确定的“八五”初见成效的目标。 一、“八五”治淮水利基建投资计划执行情况  相似文献   

15.
1950年,政务院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1951年毛主席又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在决定和号召的鼓舞下,举国上下水利专家云集珠城,共商治理淮河大牢,根据“蓄泄兼筹”的治理方针,展示了淮河流域第一张治理宏图,亿万人民群众奔赴淮河两岸投身于伟大的治淮事业,为新中国治淮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16.
《治淮》1997,(6)
1997年5月23~24日,国务院第四次治淮治太会议在江苏徐州召开,淮河治理翻开了新的篇章。 90年代的治淮是1991年淮河和太湖大水后大规模展开的,其历史性记录是国务院当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治淮治太会议(后来称为第一次会议)。1991年的治淮治太会议形成了治淮的重要历史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确定了治淮的18项骨干工程,部署了“八五”的任  相似文献   

17.
《治淮》2019,(10)
<正>淮河是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1950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开启了淮河治理的新纪元。新中国治淮事业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经过近70年的持续治理,极大改变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落后水利面貌,创造了治水兴水的人间奇迹,书写了治水强国、兴水富民的不朽篇章。初步建成比较完善的防洪除涝减  相似文献   

18.
199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确定实施治淮19项骨干工程.2003年淮河大水后,国务院召开治淮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快治淮19项骨干工程建设的重大决策,要求在2007年底基本完成骨干工程建设任务.水利部在2004年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提出"把淮河作为近期全国大江大河治理的重点,抓紧灾后重建,加快治理步伐.按照国务院确定的治淮建设总目标和<加快治淮工程建设规划>要求,做好年度治淮建设有关工作".  相似文献   

19.
《水利发展研究》2010,10(1):F0002-F0002,I0001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淮河治理,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就带领流域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治淮高潮,淮河两岸旧貌换新颜。1991年国务院决定实施治淮19项骨干工程,2003年国务院要求加快治淮建设。  相似文献   

20.
十月中旬,淮河流域水利职工纷纷举行各种形式的座谈会、报告会和庆祝大会,淮委租江苏省水利厅还赶印了一批回忆和介绍宣传治淮成就的小册子,纪念政务院发布治理淮河决定三十五周年。 10月14日,水电部治淮委员会召开了全委职工大会。蔡敬荀主任说:1950年10月14日,正当新中国面临抗美援朝和国家经济异常困难之际,为了使淮河人民摆脱水旱灾害的苦难,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蓄泄兼筹,以达根治目的”的治淮方针;不久毛主席又向全国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于是,“治淮”成为建国之初,全国人民家喻户晓的大事,成千上万的工人、农民、解放军和大批知识分子从全国各地汇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