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忠国 《治淮》2010,(2):43-44
<正>1991年江淮大水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治理淮河,确定了近期治淮19项骨干工程,淮河流域再次掀起治理热潮。为做好治淮建设工程项目档案工作,保障治淮建设工程档  相似文献   

2.
钱慧  赵瑾 《治淮》2022,(12):66-67
<正>一、淮河流域水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水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分支,是以文化为根基,以水为载体,以人为主体,相互之间发生联系形成的一种精神形态,即“水与人们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联系的过程中,人们在各种水事活动中创造的财富总和”。淮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复杂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3.
<正>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腹部,约有二亿亩耕地,一亿三千五百万人口。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01人,居各大流域之首。流域内交通发达,资源丰富。但是,历史上淮河流域是我国多灾多难的典型。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首先对淮河流域进行治理,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淮河流域生态系统退化问题与综合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河流域灾害集中表现为洪灾、涝灾、旱灾、污染和贫困五大生态灾害交织。淮河流域特有的自然地理、气候和水系变迁的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强度大,对流域生态系统的过度利用和干扰因素是造成灾害的原因。建议按照生态系统方式实施淮河流域治理,确定淮河流域的发展情景,协调各利益相关方矛盾;设立生态功能区,特别是将淮河干流的行蓄洪区划分为生态功能区进行管理和利用,是协调淮河流域人与洪水的关系,促进流域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正淮河之所会成为新中国第一条全面治理的大河,是由其在我国政治、经济上的重要战略地位和特定环境决定的。从政治上讲,淮河流域的安危直接影响国家政权的稳定。淮河流域历来水旱灾害频繁,天灾人祸造成多起农民起义,所以淮河流域历史上称王称帝者多,如沛县的刘邦、宿迁的项羽、凤阳的朱元璋,这些都是农民起义的领袖。新生的人民政府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给人民谋福利,所以就从淮河流域这一灾害最频繁、人民生活最贫困的地方开始治理水患。  相似文献   

6.
《治淮》2021,(3)
正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淮河是中国南北分界线,横跨于黄河、长江之间,自古就是中华文化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形成了淮河流域独特的区域文化,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中具有特殊意义。淮河保护治理,始终关系着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着淮河的历史文化传承。在新发展阶段,深入挖掘淮河保护治理中的文化基因,讲好治淮故事,对传承发扬淮河文化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7.
淮河流域水沙变化趋势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淮河流域来水来沙特点,选定反映淮河流域水沙变化趋势的代表水文站,利用50余年来的实测年径流量及年输沙量资料,研究了淮河流域水沙量的时空分布特性;采用Mann-Kendal秩相关检验法,分析了淮河流域水沙量年际变化趋势和可能发生突变的年份。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淮河流域来水量无明显的减小趋势,其中淮河干流年径流量无明显的变化趋势,支流及沂、沭、泗水系各站年径流量减小趋势明显;而淮河流域来沙量则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发生突变的年份为1973—1975年。从流域降雨量、用水变化、水库拦沙、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状况等方面分析了引起淮河流域水沙变化的主要成因,提出了淮河流域上游山区河流水库建设是流域来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2003年淮河大水之后,为扩大淮河治理项目融资渠道,加快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水利部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协商,与世界银行官员及专家、淮委和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磋商后,确定利用世行资金治理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已纳入国务院批复的国外贷款项目备选规划,其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水利部水规总院的复审,利用外资方案正在编制之中。  相似文献   

9.
于术桐 《治淮》2010,(4):22-24
<正>一、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与相关特征(一)流域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自1995年8月8日国务院颁布我国第一部流域性水污染防治法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以来,各级政府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水污染治理措施,淮河流域的水污  相似文献   

10.
刘耀宾  周涛  王津 《治淮》2011,(12):22-23
淮河流域是我国第一条全面水污染综合治理的大江大河,列入了国家水污染治理的重点。1994年5月,原国务委员宋健在安徽省蚌埠市主持召开了淮河流域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拉开了全面治理淮河流域水污染的序幕。为了及时反映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成效,20世纪90年代初,按照水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黄河夺准,给淮河流域带来了深重灾难。建国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淮河得到了有效治理,待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再建成后,淮河流域百车安澜的局面将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是水利部《加快治淮工程建设规划》确定实施的重点治淮项目之一,是我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实施的重要水利建设工程。结合安徽省世行贷款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项目的实施,本文分析了世行项目建设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监理制、报账制、环保过程监管等措施和经验,为其它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加快淮河流域低洼地治理步伐, 水利部、江苏、安徽、河南、山东四省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实施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项目.安徽省工程总投资16.4亿元, 其中世界银行贷款7500万美元, 涉及安徽省淮河流域9市19县的11片洼地,面积约3361km2,人口208万.  相似文献   

14.
《治淮》2019,(4)
正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是存储和传播知识的载体,具有天然的文化属性。档案编研是对档案进行再利用的有效途径,档案编研成果能够将档案中蕴含的知识主动、集中、系统地提供给用户,是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因此,做好治淮档案编研工作,对推动淮河水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流域先后发生14年大旱。为更好应对淮河流域干旱灾害,2009年10月水利部立项开展了"淮河流域旱灾治理关键技术研究"(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项目由安徽省·淮委水科院主持,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信息中心)和南京农业大学共同参加。课题组通过对流域历史旱灾调研,专项试验,摸清主要农作物受旱减产规律,确定适合淮河流域不同分区的旱情指标体系与评价模  相似文献   

16.
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是水利部实施的重点治淮项目之一,也是河南省水利部门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实施的首个水利建设工程项目。文章结合河南省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外资项目的实施,分析了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建设管理、财务管理、环境管理、项目管理经验等措施以及项目的实施效果,以期为其它水利工程建设和项目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关于山东淮河流域洪涝治理的几个问题孙贻让(山东省水利厅)山东淮河流域,是我省历史上旱涝灾害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40多年的努力,旱涝灾害得到初步治理,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导体整沂早在建国初期就胜利完成,开辟了新沭河,提高...  相似文献   

18.
根据安徽省淮河流域易涝地区致灾原因和历史灾情特点,选择淹没水深、淹没历时、涝灾频次、涝区经济发展程度4项风险指标,采用综合评分法对易涝区进行风险评价。按照网格化治理要求,针对安徽省淮河流域易涝区特性,提出湖洼地建设排涝泵站、高低水分区施策、流域系统治理、人水和谐建设幸福河湖等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9.
袁国林 《治淮》2001,(2):3-4
回顾治淮50周年辉煌成就,感慨万分;展望治淮未来50年,思绪万千。 淮河在我国七大江河中是一条不大的流域,但在中国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流域,历朝历代都把淮河的治理纳入治国的重要方略之中,这是由于淮河流域的经济、地理和文化地位所决定的;淮河又是在我国大江大河治理中比较困难的一条河流,许多有识之土提出过治理淮  相似文献   

20.
吴贵勤  陈兰川 《治淮》2005,(12):3-4
党和政府历来非常关心支持治淮工作,2003年国务院召开治淮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把加快淮河治理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水利建设的重点任务,早日实现淮河的长治久安.治淮工作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处在非常关键的时期.同时,淮河流域的自然经济特点,也决定了淮河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