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针对工业控制系统中一些智能设备因通信协议不同而无法通信的问题,文章以上位机与Modbus智能设备通信为例,介绍了一种将RS232协议转换为Modbus协议的智能协议转换器的设计,详细介绍了该协议转换器的硬件设计及软件实现。实验结果表明,该智能协议转换器数据处理速度快,能够有效地实现Modbus设备与上位机之间的通信。  相似文献   

2.
针对分布式虚拟机监控器(DVMM)的通信需求,研究并实现一套DVMM的通信方案,利用精简可靠数据协议为分布于多台物理主机之上的VMM提供可靠、有序、高效的通信服务。通信方案测试表明,与现行TCP/IP协议栈相比,尽管该方案的带宽并无提升,但是对通信延迟却减小了45%左右,显示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设计了一个可使用外接直流电或双智能电池组供电的电源系统,给出了主要电路的具体设计方案.该系统可以实现较长的电池供电时间,能够同时对两组智能电池充电,并通过SMBus与主机系统通信来交互系统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4.
UNISCOPE协议是UNISYS公司生产的终端设备与主机通信的一种面向字符的通信控制规程。本文实现的仿真终端基于UNISCOPE协议。采用RS-232C及RS-422A通信接口,实现了同步张端与主机以及主终端与从终端之间的通信。同时,对终端工作的分析,引导用排除该仿真终端以及CVT-1000中西文网络终端可能出现的故障。本文亦讨论了终端资源共享的实现方案以及汉字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5.
基于嵌入式计算平台的智能电池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基于嵌入式计算平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为其设计了一种可通用的智能电池系统(smart battery system,SBS),并详细地介绍了该系统的组成结构、基本原理、硬件构成及软件设计。由于在某些情况下嵌入式主机与智能电池直接采用SMBUS总线通信实现困难且不易移植,故利用单片机作为二者之间的通信桥梁,将智能电池作为嵌入式主机的串口设备进行处理。应用结果表明,整个智能电池系统试验运行良好,安全性好,可靠性高,成本低,可移植性佳。  相似文献   

6.
将基于SOAP通信的Web Services技术引入到木马通信中,提出了一种基于Web Services的新型木马通信模型.在该模型中,木马通信的C/S结构升级为B/S,控制主机可通过因特网随时随地对被控主机进行控制.在通信中SOAP协议与HTTP协议进行捆绑,木马可轻易绕过个人防火墙.实验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进一步提高了木马通信的灵活性,抗反向侦查性和欺骗性.  相似文献   

7.
STK500协议是ATMEL公司为实现主机与STK500开发板之间相互通信而制定的协议,该协议的主机端软件平台是其官方软件AVR Studio,通过该软件能够很方便地对AVR器件进行仿真调试及下栽.本文使用AVR系列单片机ATMEGA16L完成了STK500协议的主要功能,从而能够通过AVR Studio方便地对AVR系列单片机进行编程和配置.  相似文献   

8.
为了防止USB设备向目标主机进行文件传输时,窃取目标主机中的信息,研究了一种基于ARM940T为内核的CPU、uClinux为实时操作系统的嵌入式USB通信设备平台,阐述了以CH375为USB接口控制芯片、多模光纤为传输媒介的总体设计方案,分析了嵌入式USB主机模块和UDP协议设计模块.针对该设备与PC机安全单向通信的特殊性,提出了模块设计中的关键问题,给出了详细的解决方案和实现方法.结果表明:U盘和PC机间通过嵌入式USB通信设备不仅能够进行单向通信,而且其通信速率可高达2Mb/s.  相似文献   

9.
基于SIP异类网间通信的解决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SIP协议、SIIT和NAT-PT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不改动终端和原有设备的基础上将DNS-ALG与NAPT-PT相集成的方案,其不对原来的协议栈进行扩展,UA可以直接利用现有的协议栈,只需简单的配置就可实现SIP在异类网间的通信.且通过上层协议映射使大量的IPv6主机使用同一个IPv4地址,节省了IPv4地址资源.最后对本方案进行了测试.  相似文献   

10.
提出一种基于HIP协议的间接通信结构模型HBIA,该模型引入了"映射同步更新"机制,将用户的身份信息与位置信息相分离,用接入标识HIT表示终端主机的身份,而广义交换路由标识IP仅用于终端主机在核心网中路由和寻址.主机移动时,由于仅仅改变了其广义交换路由标识,而接入标识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只要及时完成其主、从、子映射的同步更新,原有通信就不会中断,从而有效解决了终端的移动问题.在搭建的环境中进行了实验和验证,测试结果表明,该更新机制能够很好地实现主机的移动并保障了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无线和有线结合的方式将智能手机与车载主机连接起来,智能手机的音频/视频通过 MHL 或者HDMI接口输出,经过转换后传输到车载主机,车载主机显示手机屏幕和播放多媒体声音。车载主机后台运行一个监控鼠标事件的服务器程序,捕获用户在车载主机屏幕上的触摸事件和坐标,并经过蓝牙或 WiFi 发送给手机客户端,客户端模拟对应的鼠标事件,实现用户在车载主机屏幕操作手机的应用程序,运行手机上的应用程序,实现车载主机与智能手机的互动。  相似文献   

12.
张华  邵宗良 《计算机工程》2008,34(3):266-268
介绍数字电源的主要特点和发展现状,提出一套基于便携式设备的数字电源系统的实现方案,论述了智能电池、智能充电器、负载功率转换器和PMBus/SMBus主机的硬件设计及软件设计。实验结果表明,该数字电源系统具有高性能指标、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控制方式灵活、体积小、效率高、支持在线调试功能等优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智能家居是当前物联网的主要应用之·,当前采用的技术主要有ZigBee和Z—Wave技术。然而,ZigBee器件成本昂贵,Z-Wave技术是非开发式标准,存在系统的兼容性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文中提出了基于NRF24L01实现智能家居系统的解决方案。同时详细地介绍了智能家居系统的框架和通信协议,并给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法。最终测试结果表明,使用nrf24L01是一套低成本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可进一步推进智能家居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远程无线监控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ARM920T内核的S3C2440、嵌入式Web服务、QT技术、无线组网技术,设计了智能家居监控系统,系统由智能家居主机、ZigBee/Wi-Fi无线传感控制网络、智能家居客户端软件组成。系统完成了智能家居主机的硬件和软件设计:在ARM平台上移植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使用gSOAP工具建立嵌入式Web服务;配置USB转串口驱动、无线Wi-Fi网卡驱动;组建ZigBee无线传感控制网络,完成对协调器节点以及终端节点的程序设计,制定了数据通信协议;使用QT技术设计客户端程序。最后,重点测试ZigBee网络的建立、终端节点入网和传感器节点数据传输。测试结果表明网络中的传感器节点能够将检测的信息传送到协调器中,智能家居客户端软件能够通过智能家居主机完成对家居环境的远程监测和控制。  相似文献   

15.
IEEE1451.2标准为将不同的智能变送器连接到网络适配器(NCAP)或微处理器制定了一个统一的数字接口,真正实现了现场设备的即插即用。简述了IEEE1451.2标准,重点介绍了智能变送器接口模块(STIM)的软硬件设计思想和测试平台,通过实践验证了采用ADuC812芯片实现智能变送器接口模块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在嵌入式系统上支持USB接口的WiFi模块RT5370的软硬件方案及其具体的移植实现。基于该方案,实现了智能手机通过WiFi遥控小车的控制系统。试验表明,低成本嵌入式WiFi是可行的,从而为当前热门的嵌入式系统采用WiFi探索了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利用智能手机控制主机安全登录是一项智能终端与密码机制相结合的新一代登录技术。首先简要介绍了Winlogon和GINA相互关系及Windows系统交互式登录的基本原理,然后提出了Windows平台下利用智能手机(基于Android平台)控制主机安全登录系统的研究并阐述了该系统所使用到的关键技术及其优势。利用智能手机应用界面的强大功能及蓝牙通信基础,实现了结合手机和PIN的双因子认证机制,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登录的安全性,同时也避免了额外的投资和携带的不便。  相似文献   

18.
李文婷  汪定  王平 《软件学报》2019,30(8):2375-2391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一经提出,迅速得到学术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在国防军事、环境监测、智能家居、健康护理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身份认证是保障无线传感器网络实时访问的关键安全技术.基于增强的攻击者模型,提出一种被长期忽略的内部攻击威胁,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环境下的两个代表性认证协议进行了安全性分析.指出Mir等人的协议无法抵抗内部攻击和智能卡丢失攻击,且未实现前向安全性;指出Fang等人的协议同样无法实现所声称的前向安全性特性,且对内部攻击和智能卡丢失攻击是脆弱的.针对协议具体失误之处,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总结了7类应对内部攻击的解决方案.指出了现有方法的不足,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