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全面、客观分析飞翼布局无人机在实战中的隐身效果,对飞翼布局无人机的单双站RCS,以及侧向、径向和跨站飞行三种飞行模式,从静态、动态RCS特性和单双站的最大探测距离等方面进行综合隐身能力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飞翼布局无人机侧向飞行时,双站雷达探测并不一定比单站雷达优;径向飞行时,双站雷达对飞翼布局无人机的探测能力较单站雷达更优,隐身材料能显著降低被探测概率;在跨站飞行模式下,单站雷达对其尾部探测效果较好,双站雷达对双站之间的区域探测性能较好,隐身材料对雷达探测率降低效果不明显.这为改进隐身结构设计、综合隐身和优化雷达预警探测系统布局提供可靠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隐身飞行器的核心目标是低雷达反射截面(RCS)、低可探测性.但飞行器表面存在诸如缝隙、台阶等不连续特征,这些特征会产生较弱的散射源,对雷达发现隐身飞行器的目标特征仍有影响.由于无装机的涂覆吸波涂层的阳极化铝板,实验室制备了雷达吸波涂层(RAM).基于吸波涂层的特性,运用FEKO软件对弱散射源缝隙的雷达反射截面(RCS)进行了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3.
结合P波段远程预警雷达体制,建立了3种典型形状弹道目标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模型,利用快速多极子算法计算了弹道目标雷达散射截面积(RCS)的姿态响应、极化响应和频率响应,分析了弹道目标RCS对P波段远程预警雷达探测威力的影响,为其探测性能评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由非主断面观测站求取主断面上的边界角和移动角,目前采用等权最小二乘估计求参后反求,由于厚松散层失水等因素的影响及概率积分法具有边界收敛快的特点,所求边界角和移动角的精度得不到保证。从修正随机模型的角度,采用加权最小二乘估计求参。通过实例,从下沉残差序列、临界变形值和残差中误差等方面分析了等权和加权的拟合效果,得出等权估计的整体拟合效果优于加权估计,加权估计能有效提高求取边界角和移动角的精度的主要结论。  相似文献   

5.
雷达是探测战场目标的主传感器,因此隐身战斗机在研发时尤其需要对平台的雷达隐身性能进行关注.雷达隐身技术的核心是雷达散射截面积(RCS)的缩减技术,本文从雷达散射截面积与影响雷达散射截面积的因素出发,探讨隐身战斗机的外形雷达隐身技术、材料雷达隐身技术以及阻抗加载雷达隐身技术.  相似文献   

6.
飞行器缝隙结构特征在其整机结构中的数量众多,会形成较弱的散射源,在雷达隐身探测时不可忽略.在不同极化方式下,对变尺度缝隙结构进行建模,并运用FEKO软件计算X波段时的雷达反射截面(RCS),分别与无缝金属平板和等宽度尺寸金属平板进行对比,计算结果证明变尺度缝隙结构的电磁散射强度随着其宽度尺寸的增大而增强,与缝隙的深度成正比.  相似文献   

7.
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分析了非高斯杂波环境下相控阵雷达采用极化空时联合广义似然比检测(PST-GLR)算法和局域化的极化空时联合广义似然比检测(PSTL-GLR)算法的目标探测能力。结果表明,PST-GLR算法具有较强的抗非高斯杂波的能力,但它在目标探测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回波数据估计杂波和噪声的协方差矩阵。尽管PSTL-GLR算法在目标探测过程中所需的回波数据量较小,但其探测能力在非高斯杂波环境下却严重下降,失去了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射频隐身、雷达隐身是飞行器降低隐身威胁区域和敌方截获概率实现隐蔽突防作战的关键.如何有效并客观地评估飞行器射频系统的雷达隐身与射频隐身效能是否满足作战任务需求尤为重要.该文回顾了国内外雷达隐身和射频隐身的表征参量和测试评估方法,总结了关键技术特点及存在的不足,给出了射频系统隐身表征与测试评估建议,为检验实战环境下飞行器...  相似文献   

9.
基于探测范围的雷达网反隐身能力评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雷达工作频率和隐身目标结构特性对雷达网反隐身能力的影响,提出了一种用有效探测范围来评估的雷达网反隐身能力的方法.该方法通过计算和绘制有效探测范围,量化了雷达网的反隐身能力,对帮助部队指挥员直观掌握雷达网反隐身能力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有效分配天波雷达探测资源,提升雷达大区域、多任务预警探测效能,从时间资源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新的适用于天波雷达的资源调度方法.首先分析天波雷达的探测资源要素,结合评估指标、电离层环境和任务构建动态探测效能评估模型,明确效能评估值与各资源要素的定量关系,然后将雷达资源调度转换为非线性规划求解问题.最后,基于构建的不同任务场景,求解非线性规划问题形成最优调度策略,得到最优波位和工作参数设置.计算结果表明:经过资源调度后,天波雷达探测效能明显提高,且协同探测较单部雷达探测效能提升,符合实际探测情况.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飞行器目标双、多站电磁散射特性和隐身、反隐身原理,通过固定双站角、旋转目标的方法对不同双站角下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进行了测试分析,避免了多次定标,效率较高.通过比较不同双站角下的飞行器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发现了其双站电磁散射的对称性、相似性和弱耦合性3大主要特性,并得出如下结论:单站隐身技术通过改变电磁散射能量的空间分布,将强散射波峰控制在重点探测方向之外实现隐身,而双站雷达主要通过截获重点探测方位(相对单站)之外的强散射波峰实现反隐身要求.因此判定目标的双站隐身特性需结合主要威胁双站角和整机所有强散射波峰进行.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的射频隐身能力,确保作战平台的安全并提升作战能力,提出一种基于截获概率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设计方法.该方法将截获概率问题转化为最小化雷达通信一体化发射功率的问题,以检测概率和信道容量为约束条件,通过求解Karush-Kuhn-Tucker条件,得到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发射...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与远程隐身导弹总体设计密切相关的三维几何造型和雷达散射特性作了相关研究.外形隐身是雷达隐身的关键因素,通过对导弹外形细节设计的研究,分析了外形细节设计对改善雷达.隐身效果的作用.最后,针对其隐身效果对其外形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分析表明文中设计的远程隐身空空导弹能够达到设计初期所期望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主瓣压制式干扰是现代电子战中雷达所面临的重要干扰样式。在多站雷达系统下,由于干扰机宽波束的特点,各接收站接收到干扰信号是高度相关的,而目标在各探测方向上的散射特性不同,在各接收站中的回波信号是相互独立的。根据这一空间散射特性的差异,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幅度比特征的多站雷达主瓣干扰抑制方法。在各接收站进行时间对齐后,对各时刻点的回波信号计算幅度比,将时域信号转化到幅度比特征域,在该特征域中,干扰的相关性导致其在背景中被“平滑”,目标回波的独立性使目标“凸显”。最后,在幅度比特征域设定固定门限,对目标进行恒虚警检测。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抑制主瓣压制式干扰,并可改善主瓣干扰条件下的目标检测性能。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统计特性未知的严重拖尾杂波背景下距离扩展目标的信号检测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广义似然比检验(GLRT)的自适应极化检测器.该检测器利用了雷达回波的极化信息,并使用辅助数据估计杂波的协方差矩阵.推导了其虚警概率表达式,理论分析验证了该检测器对于杂波能量和杂波协方差矩阵具有恒虚警特性.仿真结果表明,该自适应极化检测器在较低信杂比下就可以获得好的检测性能,且相比于点目标自适应极化检测器和单极化自适应检测器,具有更优的检测性能.  相似文献   

16.
信噪比加权空间分集雷达目标检测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空间分集雷达,各雷达站与目标的距离不同会引起信噪比的不同,从而降低传统的非相干积累检测器的检测性能.基于尼曼-皮尔逊准则,提出一种对各站接收信号进行基于信噪比加权的信号融合检测器.在已知各站回波信噪比的条件下,它可以达到检测性能的上界.数值试验表明,该检测器的检测性能较传统的非相干积累检测器有明显改善,特别在信噪比较低时.  相似文献   

17.
针对地面防空预警雷达探测效能实验验证问题,将目标发现概率解析计算和雷达功能仿真相结合,构建了较完整和完备的雷达探测概率仿真模型.该模型包括视距判断、信噪比求解、干扰功率计算等模块和仿真环节,能够基于典型飞机目标的航迹想定,仿真计算单部雷达和雷达网对目标所有航迹点的综合探测发现概率,可为地面防空预警雷达装备探测效能仿真验证和作战使用研究等提供支持.最后,通过不同层次和粒度的仿真实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用导航卫星作为辐射源的双(多)基地雷达系统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基于外辐射源的无源探测雷达的工作原理;在深入研究非合作式双(多)基地雷达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对空中目标,尤其是隐身目标进行探测的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导航卫星信号的星地双(多)基地雷达系统,对导航卫星信号用于外辐射源进行目标探测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系统的工作原理、探测性能,并对系统功能实现的难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针对存在背景噪声信号下,多维正交包络信号在量子接收机下性能尚不清楚的问题,采用多维空间递推生成法则对多维正交包络信号进行接收处理,同时使用绕轴旋转方式减小接收到的光子信号状态和测量状态之间的夹角,达到量子接收机的最优检测设计,并统一了多维正交包络信号下最大正确检测概率的计算表达式.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在有背景噪声的影响下,用空间绕轴旋转方式接收多维正交包络信号比直接检测方法能更好地减小误比特率和误符号率,可提高接收机的检测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