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SBR反应器中采用好氧/厌氧交替进行的方式和水力筛分的方法,将絮状的污泥培养成反硝化聚磷颗粒污泥。 相似文献
2.
3.
4.
研究不同SBR循环周期对好氧颗粒污泥物理结构及稳定运行的影响。SBR采用不同反应时间(3、4、6、12h/周期)运行,通过对MLSS、SVI、干密度、粒径、COD等指标的检测,研究颗粒污泥在不同运行周期下的结构变化及稳定性。以4h/周期运行的颗粒污泥粒径最大,大于0.8mm的占78.03%,污泥干密度最小117.58g/L;以3h/周期运行的颗粒污泥密度最大156.12g/L,粒径最小,大于0.8mm的占15.70%;以6h/周期运行的颗粒污泥有机物降解速率最高;以12h/周期运行10d左右颗粒污泥解体60%。 相似文献
7.
8.
针对某660 MW超临界墙式切圆燃烧直流煤粉锅炉在30%负荷下无法长时间稳定燃烧的问题,选取多种富氧配风方式对其进行低负荷下富氧燃烧改造的数值模拟研究,对比分析该电厂30%负荷下空气工况及改造后3种富氧配风工况下炉内速度场、温度场和氧浓度场等各项模拟参数。结果表明:在30%负荷下,通过开启不同层一、二次风喷口及在中间层通入富氧二次风的配风方式,使得煤粉燃烧特性得到明显改善,煤粉在炉内停留时间增加,燃烧器浓、淡侧煤粉气流都能及时地着火燃烧,主燃烧器区温度维持在1 750 K以上,较初始工况提高了近200K,为锅炉低负荷稳定燃烧提供了有利条件,工况三是该墙式切圆锅炉低负荷下较为理想的运行工况。 相似文献
9.
建立炉膛热平衡简化模型,从进入炉膛的风粉气流着火热计算着手,研究了煤粉燃烧产生的热量不同的去向,认为只要炉膛输入热量大于其他部分利用的热量之和,低负荷下炉膛的稳燃就能得到保证,基于此,结合某330 MW机组锅炉在低负荷运行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6个不同的低负荷运行下,风粉气流的着火热能得到保障,着火热在90.85 MW时为18 395.6 kW,此时炉膛输入热量扣去其他部分的利用热量之后,还剩余10 470.8 kW,在实际机组运行中的运行数据也显示该机组在不到30%负荷下能正常运行,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工程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日益加快,污泥处理处置行业也得到快速发展。我国市政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焚烧、厌氧发酵、好氧堆肥、热解炭化等方式尤为常见。统计分析了国内385个典型污泥处理处置项目的处理规模、各技术占比、投资、运行成本等指标,并针对各污泥处理工艺碳排放情况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发展方向提供一定参考。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我国污泥项目建设总规模达4851.4万t/a,污泥无害化理论处置率达73.5%。污泥处理处置项目以焚烧、厌氧消化、好氧堆肥为主,分别占比65.41%、15.55%、9.61%。对污泥碳排放水平、处理成本、能源回收效率、资源化利用水平等因素的综合分析表明,污泥厌氧消化是当前较具潜力的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2.
污泥热解残渣水蒸气气化制取富氢燃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固定床反应器,进行了污泥热解残渣水蒸气气化制取富氢燃气的研究。考察了反应温度、固相停留时间、水蒸气流量及催化剂对气化效果及气体产物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气体产率由0.096 7 m3/kg逐渐增加到0.460 0 m3/kg,燃气中H2含量由17.87%逐渐增加到52.44%;在最佳固相停留时间为15min时,气体产率达到0.540 m3/kg;最佳水蒸气流量为1.19 g/min,此时产气量达到最大值0.61 m3/kg,H2含量为64.7%;添加催化剂有利于气体中H2含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IC反应器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水的启动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内循环厌氧反应器(IC反应器)在(33±O.5)℃下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水的启动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反应器经过59 d启动成功:当进水COD浓度为411.6 mg/L,HRT为0.8 h.相应的有机负荷COD为12.3 kg/(m3·d)时,其COD去除率能稳定在87%左右,日产气率15 m3/(m3·d)左右,出水VFA浓度HAc为41.2~43.6 mg/L;污泥床反应区COD去除量占总COD去除量的77%以上,远大于精细处理区;启动完成后,反应器底部形成了颗粒污泥,镜检发现颗粒污泥表面分布着丝状菌,内部则以杆菌和球菌为主. 相似文献
14.
15.
温度对污水污泥流化床热解油成分影响的GC_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污水污泥在流化床中不同热解温度下热解获得的热解油进行了分析.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在污泥热解油中检测出100多种成分,采用峰面积法对各种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对热解油中的29种峰面积百分比大于1%的成分进行了定性分析.热解油中含有苯及其化合物、烯烃、羧酸、多环芳烃(PAHs)、含氮化合物、含氯化合物和酯类,400 ℃时热解油中酯类的含量占绝对优势,而在600 ℃时,烯烃的含量最多,各种组分的分布较400 ℃时均匀. 相似文献
16.
17.
城市污泥耦合锯末共热解特性及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城市污水污泥与锯末共热解的工业应用,利用热重分析仪对污泥耦合锯末共热解过程进行了实验与理论研究,揭示了锯末添加比例、升温速率对污泥热解特性的影响,并基于Coats-Redfern法,结合20种常见固体热解机理函数确定了污泥耦合锯末共热解过程最优热解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锯末相比污泥具有更低的表观活化能,最大失重速率是污泥的4倍;锯末的添加使得热重分析(TG)曲线向下偏移,最大失重速率明显增大,挥发份析出特性变强;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大,固态残渣增加,最大失重速率减小,不利于热解反应的进行;按7∶3比例混合的污泥锯末耦合热解微分热重分析(DTG)曲线峰前(230~350℃)表观活化能为38.81 k J/mol,最优动力学模型为D_5-3D扩散模型;峰后(350~500℃)表观活化能为29.93 k J/mol,最优动力学模型为C~2-化学反应模型。 相似文献
18.
依据能量守恒定律,通过分析污水污泥热解过程的能量利用、耗散和回收情况,提出了污泥热解制取三相产物处理系统的能量平衡模型,分析计算了污泥热解反应热,并利用回收率和耗能比对热解处理系统的耗能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能量利用过程中总存在能源的耗散,减少能耗的主要方式是尽可能提高产物的能值、降低热消耗和废弃的能量;在不同的热解工况下,热量损失的差别明显,热解停留时间长、升温速率慢、热解温度高均会导致输入能量和热损失增大;能耗评价也验证了热解技术能够回收更多的能量,可以获得更大的能耗比. 相似文献
19.
Ali Akbar Zinatizadeh Mahsa Mirghorayshi Payam Moradi Birgani Parviz Mohammadi Shaliza Ibrahi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2017,42(32):20512-20519
Fermentation of organic waste materials presents an alternate route instead of photosynthetic and chemical routes for hydrogen production. Low yield of biohydrogen production is the major challenge in the fermentative hydrogen-producing technology. Improvement of fermentation process by various sludge pretreatment methods is one of the ways that have been applied to boost hydrogen productivity. This study sheds new light on the impact of thermal and chemical pretreatments on the hydrogen-producing granular sludge morphology and strength as well as 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lanket (UASB) reactor performance treating palm oil mill effluent (POME). Thermal pretreatment showed devastating effects on the morphological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anules. However, the chemically pretreated granules remained structurally stable and relatively undamaged. The thermal pretreatment increased the cumulative hydrogen production by 40% and 76% over chemical pretreatment and control test (untreated),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