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红柳泉油田E31储层是重要的滚动勘探开发目的层之一,其储层物性较差,成岩作用复杂,导致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因此对其储层特征的研究工作已成为研究重点。本文通过对红柳泉油田E31储层岩心、录井和试采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结合测井资料分析,明确了该地区E31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和电性及其相互关系,确定出了该区的岩性、电性、物性下限标准,进而为油水层解释和储层评价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英东油田E31、E32储层岩心、录井和试采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结合测井资料分析,明确了该地区E31、E32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和电性及其相互关系,确定出了该区的岩性、电性、物性下限标准,进而为油水层解释和储层评价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霍海鑫 《河南化工》2010,27(8):63-63
油田经过多年的开采后,尤其是油田注水以后,不论是储层的物性,还是岩性等等都会发生变化。本文从填隙物、岩性、物性以及结构等方面对储层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储层变化机理,对后续的开发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靖边油田大阳湾区位于陕西省靖边县东坑乡境内,距靖边县城约30km,由北部的大阳湾区和南部的嶆崾涧区组成,延安组延91、延92油藏为本油田的主力油藏。靖边油田大阳湾区为低孔、低渗、低丰度、微含硫轻质常规油中型油田,为边、底水综合驱动的构造-岩性油藏,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之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通过对该区块储层岩性、物性、沉积相和储层分布特征的研究,为有利储层的预测和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荣兴屯油田北部地区的主要产油层为沙河街组沙一段和东营组东三段。本文以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岩心物性、压汞分析等资料为基础,结合前人观点,对荣兴屯油田北部地区沙河街组沙一段和东营组东三段储层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进而确定该区储层岩性为细-中粒岩屑长石砂岩。储集空间类型多样,主要以粒间孔为主。储层物性及孔隙结构表现为中孔中渗-中孔低渗储层特征。纵向上,东三段储层物性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前构造+岩性及岩性油藏越来越成为油田开发的重点,由于低渗透储层的品质较低,如何在低渗透储层中寻找"甜点"成为油田开发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本文从最基本的岩石物理分析出发,通过分析岩性、岩石成分、不同成分的含量分选程度等微观的资料与成岩、沉积等宏观的地质认识相联系,确定影响储层物性的关键因素;与地震振幅属性相结合确定储层的平面展布情况,对储层"甜点"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有效的指导了油田开发井的布署及钻探,为油田的后续的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通过岩心观察,结合薄片、岩石物性、孔渗等分析化验资料研究表明,八面河油田沙三段和沙四段的岩性主要为长石砂岩及岩屑长石砂岩。储集空间以次生粒间溶孔为主,中高孔、中高渗、中高喉,储层物性很好。储层质量受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的影响,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为最有利储层。根据储层岩性、物性和孔隙结构参数等特征将沙三段和沙四段储层划分为四类,其中Ⅰ、Ⅱ类储层是开发的有利储层。  相似文献   

8.
子洲油田何家集区主力油层储层物性较差,测井曲线对其含油性的识别能力较低。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储层"四性"关系,认为区内主力储层的"四性"关系符合特低渗储层的基本规律,即岩性控制物性,物性控制含油性,电性是对三者的综合反映;在划分油水层时,需应用自然电位、自然伽玛、声波时差、微电极及深中深感应电阻率等多条曲线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9.
研究安塞油田长6油层组的岩性、物性、电性及含油性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安塞油田长6油层组含油性与物性下限的关系。利用薄片鉴定法、扫描电镜法、物性分析统计法、经验统计法对长6储层进行了物性分析,结合研究区的测资料井及油田动态资料的综合研究。发现长6储层的平均孔隙度为9.1%,平均渗透率为0.55×10-3μm2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其岩性、物性的差异控制了储层油藏的富集程度;并确定长6储层物性下限的标准:孔隙度下限为7.8%,渗透率下限为0.15×10-3μm2,电性下限电阻率为18.0Ω.m,声波时差下限为216μs/m。  相似文献   

10.
为了了解川口油田川46井区的储层和油藏特征,为勘探开发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对川46井区的沉积相和储层的研究分析,对川46井区油藏的地质和储层特征有了清晰的了解。研究结果表明:本区长6油层是一套三角洲沉积平原沉积,储层为块状砂岩夹粉砂质泥岩或为砂泥岩互层沉积。长6油层物性差,粘土含量较高,属于中低孔、低渗-特低渗储层,油层为弱亲水-亲水,长6油层的非均质性强。油藏类型属典型的弹性-溶解气驱动岩性油藏。长6^1为本区最好储层,是主要油层之一。川口油田川46井区为浅层、低产、特低丰度的中型油田。  相似文献   

11.
建立准确的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为储层研究提供基础地质数据,是油藏精细描述的关键和重要基础。本文以文中油田文15块为例,论述了从关键井研究出发,分析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和电性四者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物性参数测井解释模型的研究过程。通过验证所建模型误差小,解释精度高,操作简单,在区块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赵亚文 《辽宁化工》2014,(6):765-767
老庄区块于陕西省靖边县西南部,本区块的主力油层为延9油层,以构造-岩性油藏为主,该油区油气富集程度与储层的岩性、物性、储层分布特征有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对老庄储层特征的研究,达到正确认识该区块储层特征和掌握油气分布规律,为老庄区块产量逐步提高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对整个靖边油田延9油藏的开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涵 《辽宁化工》2014,(6):789-790
吴93井区位于陕北斜坡中部,发育一系列由东向西的低幅鼻隆构造,以岩性油藏为主。本文依据研究区测井和岩心分析等资料,分析长6储层成岩作用类型,通过孔隙度、渗透率对比掌握长6储层物性特征,进一步认识影响储层特征的因素,为研究区的油田开发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4.
徐集油田沙三段储层物性参数模型研究是在系统取芯井岩芯分析的基础上,在油藏、岩石物理、测井等理论的指导下,选取标准层,运用趋势面分析方法,得出回归分析公式,对徐集油田的测并曲线进行校正,并依据选层标准,建立该区储层参数解释模型,进而建立了该区的储层物性参数模型,得出该区沙三段的储层为中、低孔,低渗、特低渗储层,并且平面、层间、层内非均质严重。徐集油田储层物性参数模型,为油田的综合治理提供了依据,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谢旭强  阳晓辉  邢星 《辽宁化工》2012,41(2):157-159
整个陕北斜坡地区的储层,其物性条件都不是很好,属于低渗透储层.在这种情况下,提高油气的开发就需要借助外部动力.通过对储层岩性、孔隙结构、物性、储层敏感性及地层流体性质的研究,利用权重估值法对研究地区注水开发效果进行半定量计算.为油田注水开发可行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分析、扫描电镜观察等技术手段,研究了兴马潜山带太古界储层的主要岩石类型、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兴马潜山带太古界储层以区域变质岩为主夹少量侵入岩脉。储集空间主要为构造裂缝和破碎粒间孔,具孔隙-裂缝双重介质孔隙结构。储集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岩性、构造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古表生风化作用等。同时对不同岩性测井响应进行综合分析,建立储层岩性识别标准,结合试油试采资料,建立储层划分标准。这一研究成果及形成的储层评价技术对下步勘探以及开发方案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扶余油田是吉林油区开发较早的油田,目前大部分生产井没有自然产能,储层损害机理不明,现阶段采取水力压裂方式增产开采,增加开发成本,急需开展系统的储层损害机理研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油田开发效益。本文对该油田泉四段岩心进行岩性、物性分析,评价储层敏感性,对已有钻井液体系进行性能测试评价,分析储层损害机理,提出储层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8.
赵强 《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36(15):123-125
渤南油田五区沙三段具有比较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由于埋藏较深,储层物性较差,油层的识别难度大。本文在对研究区储层"四性"特征(岩性、物性、含油性、电性)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孔渗饱参数测井解释模型,形成了一套适用的测井解释评价方法,对该油田的低渗透储层评价及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延长组长6油层是鄂尔多斯盆地瓦窑堡油田中山川区重要的储集层之一,划分为长61、长62、长63三个砂岩组。本文通过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结构及储层控制因素等方面对储层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并评价其储层储集性能。结果表明,长6油层属于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沉积环境,其储层砂体主要为三角洲前缘的分流河道沉积。影响储层的主要因素是压实、胶结、溶蚀作用。储层主要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控制。根据岩性和物性分析结果,可将长6油层划分为4类,得出长6储层主要为中孔-小孔型、特低渗-超低渗储层,其储层主要表现为较差储层。  相似文献   

20.
储层物性是油田勘探、开发的重要参数,而且储层物性参数与油气藏地质储量的可靠性、油气藏地质的认识都紧密相关。同时有效储层物性下限的确定是影响储量计算结果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储层评价的一个难点问题,直接关系到勘探开发决策的重要问题。本文根据甘谷驿唐157井区长4+5、长6油层岩心、压汞、物性等资料,结合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和电性四者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内在规律,评价了储层物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认识储层和制定开发对策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