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6.
基于真实结构的多孔铝材料,提出了随机胞孔投放算法与材料属性识别算法,并根据结构特点建立了具有随机胞孔大小、随机胞孔分布及随机壁厚的数值计算模型。利用现有实验数据对数值计算模型进行了准静态压缩及动态压缩验证,然后分析了冲击速度、胞孔随机分布、均匀壁厚和随机壁厚对闭孔多孔铝材料缓冲吸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建立三维细观模型在准静态及动态压缩下的结果与实验数据趋势一致,在准静态下空气对闭孔多孔铝的力学性能影响可忽略。闭孔多孔铝的缓冲吸能能力受冲击速度和壁厚的影响较明显,受胞孔随机分布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7.
双金属薄壁管冲击液压胀形技术是在液压胀形与冲压成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复合成形技术。为了获取更好的成形质量,在液压预成形与冲击液压成形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液压预成形的加载路径实现双金属薄壁管成形。介绍双金属薄壁管冲击液压成形原理及内管轴向补料方案;利用Dynaform有限元分析内管轴向补料距离对双金属薄壁管壁厚分布的影响,获得轴向补料距离对双金属薄壁管成形规律;同时,分析内管轴向补料距离对管材中截面的对角线长度变化影响规律,从而获得内管轴向补料距离对双金属薄壁管填充性的影响。通过液压预成形阶段加载路径的研究,探明了轴向补料对双金属薄壁管成形规律的影响,为冲击液压载荷作用下的双金属薄壁管成形提供理论与应用支撑。 相似文献
8.
9.
翻转管吸能特性及翻管成形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塑性变形吸能的金属翻转管 ,并对其吸能特性进行了研究。这种翻转管可以通过在圆角模上轴压圆管进行翻制 ,讨论了与之相联系的各种变形模式。研究表明 ,采用优化的圆角半径可稳定地翻转 ,而不会屈曲和撕裂 ,并对翻转变形进行了简单的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0.
翻转管吸能特性及翻管成形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塑性变形吸能的金属翻转管,并对其吸能特性进行了研究。这种翻转管可以通过在圆角模上轴压圆和进行翻制,讨论与之相联系的各种变形模式。研究表明,采用优化的圆角半径可稳定地翻转,而不会屈曲和撕裂,并对翻转变形进行了简单的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采用粉末烧结-溶解法成功制备了孔隙率为63%~78%,孔径1.3~2.2mm的多孔CoCrNi中熵合金,借助SEM和XRD对试样的孔形貌和物相组成进行分析,并对试样进行轴向准静态压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多孔CoCrNi中熵合金的弹性模量和屈服平台应力均随孔隙率、孔径的增大而减小;相对孔隙率而言,孔径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程度较低;不同孔隙率的多孔CoCrNi中熵合金其致密应变下单位体积的能量吸收值为34.8~14.3MJ/m3,约为泡沫铝的3.8倍,且5种孔隙率的理想吸能效率(I)都接近0.8,说明该多孔CoCrNi中熵合金有潜力成为一种理想的吸能材料。 相似文献
13.
14.
介绍了泡沫铜与铜粉的复合多孔材料松装烧结成形工艺;分别采用SEM观察其几何结构特征和称重法,分析了复合多孔材料的收缩率及孔隙率。结果表明,该材料具有大比表面积、高孔隙率特征;采用与纯铜粉烧结类比的方法,探讨了烧结温度、保温时间及铜粉粒径对复合多孔材料的收缩率和孔隙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相比于铜粉烧结多孔材料,泡沫金属与铜粉烧结复合多孔材料具有更小的收缩率及更大的孔隙率。 相似文献
15.
采用镍基BNi7焊膏为钎料,对多孔不锈钢薄壁管与316L不锈钢成功实现真空钎焊连接,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 )对接头界面组织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焊缝的主要相是Ni-Cr 固溶体和Ni-P金属间化合物。测试连接件的整体拉伸性能,焊接温度980℃及焊接时间615min得到焊接件的最大室温拉伸强度245MPa。在同等条件下,延长保温时间或者提高焊接温度都不能进一步提高焊接强度。这主要是因为浓度梯度引起的熔融的钎料和母材基体的互扩散所致。 相似文献
17.
18.
19.
为了解TPU蜂窝结构的力学特性,采用增材制造技术制备了不同胞元参数的蜂窝结构,进行了压缩试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TPU蜂窝结构有限元仿真模型,开展了动态仿真模拟研究。结果表明,TPU蜂窝结构在面外压缩过程中经历线弹性、平台区和密实化3个阶段,压缩速度越大,平台区越短。而其在面内压缩下,无明显的线弹性阶段,压缩速度对其变形模式的影响也较小。无论是面内压缩还是面外压缩,壁厚边长比对TPU蜂窝结构的平均平台应力和比吸能的影响远大于胞元扩展角对其的影响。在压缩进入密实化阶段前,蜂窝结构比吸能随压缩速度的增大而增大。面内压缩时,蜂窝结构比内能基本不受加载速率的影响,比吸能的增大由比动能的增量贡献。面外压缩时,蜂窝结构受惯性效应影响明显,压缩过程中出现局部密实化,蜂窝结构的比动能和比内能都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