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甜菜丛根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甜菜丛根病自1952年在意大利北部地区发现以来,先后又在日本(1965)、南斯拉夫(1971)、希腊(1972)、法国(1973)、德国(1974)、捷克斯洛伐克(1978)、奥地利(1979)、罗马尼亚(1979)、前苏联(吉尔吉斯、哈萨克斯坦1979)、匈牙利(1982)、美国(1983)、瑞士(1983)、保加利亚(1983)、荷兰(1983)、比利时(1984)、英国(1987)等20多个种植甜菜的国家不断发生和蔓延。目前除了欧洲北部种植甜菜的爱尔兰和斯堪的纳斯亚国家(丹麦、瑞典、芬兰)尚未发现甜菜丛根病外,其它种植甜菜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与危害。我国于1978年首次在内蒙古土默川… 相似文献
4.
亚洲玉米螟OstriniafsrnacalisGuenee属鳞翅目,螟蛾科,玉米螟属,通称玉米钻心虫。亚洲玉米螟是危害甜菜的新害虫,现将调查研究结果初报如下。1分布与危害亚洲玉米螟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均有发生,尤其以东北、华北及西北的玉米、高梁、谷子栽培区发生危害最重。寄主作物主要有玉米、高梁、谷子等,有时也能危害棉花[’·2·ZI近年来;我们在调查甜菜病虫害过程中,发现亚洲玉米螟幼虫为害甜菜。甜菜被害状亚洲玉米蝶以幼虫钻蛀取食叶柄基部(图版1),引起叶片逐渐萎蔫、枯死。从叶柄基部蛀入根头和根体,在根头和根体内形成许多孔洞(… 相似文献
5.
6.
基因工程方法抗甜菜丛根病病毒育种的研究:(Ⅰ)甜菜坏死黄脉病毒外 …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采用含有甜菜坏互黄脉病毒外壳蛋白(BNYVV CP)基因的农杆菌,分别以不同甜菜品系的叶柄、下胚轴及子叶为外植体材料进行基因转化研究。含有BNYVV CP基因和卡那抗性筛选基因的农杆菌与甜菜组织不同外植体共培养后,经过诱导分化培养,在含有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上,从叶柄及下胚轴分别直接诱导出抗卡那霉素再生芽,而从子叶上只诱导出紧密型绿色愈伤组织,未分化出不定芽。从叶柄及下胚轴诱导两生芽的诱导培养基分别为 相似文献
7.
宁夏甜菜焦枯病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结果表明:甜菜焦枯病在宁夏甜菜产区发生面积达31.6%,绝收面积约8%,经病原分离,获得了一种直径为24-26nm的球形病毒,该病毒在宁夏普遍存在;回接甜菜后,接种叶表现出类似田间的症状,室内土壤接种证明该病是土传性病害。通过制备抗血清、提纯抗体、酶标记抗体,试制出了ELISA诊断试剂盒,经使用,该试剂盒具有方便、快速、准确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甜菜褐斑病的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甜菜褐斑病(CercosporaLeafspotofsugarbeet)又名叶斑病,俗称火聋叶子,是甜菜最主要的叶部病害之一。因该病病原菌(CercosporabeticolaSacc.)的寄主较多,所以分布极广,世界各甜菜种植区均有发生。西欧、中欧、巴尔干和美国的中、西部地区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甜菜褐斑病在我国各甜菜产区均有发生,是我国东北、西北、华北3大甜菜产区的主要病害。甜菜褐斑病流行时,严重影响甜菜的块根产量和含糖率,给农业生产和制糖工业带来的损失是极其严重的。2002年,黑龙江省气候异常,在甜菜生长季… 相似文献
9.
采用含有甜菜坏死黄脉病毒外壳蛋白(BNYVV CP)基因的农杆菌, 分别以不同甜菜品系的叶柄、下胚轴及子叶为外植体材料进行基因转化研究.含有BNYVV CP 基因和卡那霉素抗性筛选基因(Kanr)的农杆菌与甜菜组织不同外植体共培养后,经过诱导分化培养,在含有卡那霉素(kanamycin)的培养基上,从叶柄及下胚轴分别直接诱导出抗卡那霉素再生芽,而从子叶上只诱导出紧密型绿色愈伤组织,未分化出不定芽.从叶柄及下胚轴诱导再生芽的诱导培养基分别为:MS+BA0.5+TIBA0.2+3%蔗糖+Kan200+Cb500、MS+BA0. 15+NAA0.2+3%蔗糖+Kan100+Cb500.甜菜再生植株诱导频率与甜菜品系、外植体类型、苗龄、温度、TIBA、预处理等因素有关.再生植株生根培养基为:MS+IBA2.0+2%蔗糖+Kan50.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生料法酿造黄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生料法酿造黄酒的工艺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淀粉糖化和酒精发酵同时进行,接入3%的麦曲和0.6%的生料曲,于26℃左右发酵,可制得一种营养丰富,醇香浓郁的黄酒。 相似文献
14.
黄水丢糟制曲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不同比例同时添加黄水、丢糟制曲,对所制大曲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添加了黄水和丢糟的大曲与纯小麦大曲的主要理化指标接近,但水分含量和液化力较低。总体上,同时添加黄水及丢糟制曲的最适添加比例分别为黄水8%、丢糟6%。 相似文献
15.
液化法无曲黄酒发酵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液化法无曲黄酒发酵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糯米粉为原料调浆,添加淀粉酶4u/g原料80-95℃液化20min,可得到流动性较好的液化液。最佳糖化工艺:液化醪冷至60℃,加乳酸0.03%(v/v),调pH值至5.8左右,再加入糖化酶,100u/g原料、复合酶0.1%,在40-60℃维持10min。100L发酵罐酿酒试验,液化、发酵均正常,6d前酵结束,发酵周期15d,成品酒符合黄酒质量标准,适口性好。 相似文献
16.
17.
18.
TH-AADY和酯化酶对黄水酯化作用的条件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水是浓香型大曲酒生产中的副产物,富含酸、酯成分,本文利用耐高温活性干酵母(TH-AADY)和酯化酶对黄水进行酯化处理,得出酯化最佳条件,大大提高黄水利用价值,减少了黄水的排放量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基于仿生嗅觉特征的黄酒产地判别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GC-Flash型电子鼻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不同产地的黄酒进行区分判别。以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因子分析法建立了产地判别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主成分分析判别模型中,绍兴原产地(地理标志)、非原产地(非地理标志)与绍兴以外地区的黄酒样品分别占据着不同位置;绍兴原产地和非原产地各自有较大的相对集中分布区间,存在一定的边缘交集,但是他们与绍兴以外地区的黄酒样品分界明显。判别因子法所建产地判别模型中,绍兴原产地、绍兴非原产地和绍兴以外地区的黄酒样品得到正确判别。研究表明,电子鼻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可较好地用于黄酒产地的判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