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传统的诗歌绝对可译和绝对不可译的现点表示不敢苟同,而赞同辜正坤先生提出的全可译因素、半可译因素和不可译因素之说。重点在于从诗歌的音韵、节奏、韵律、表达形式、创作风格等方面论述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目的在于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不可译性的探究,试图找出一种解决方案——以达意为主。  相似文献   

2.
《烹北苑茶有怀》是宋代著名诗人林逋的茶诗。诗歌不仅表露了诗人闲适、雅淡的人生情怀,又向读者点露了流行于宋代的点茶法。通过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为标准讨论此茶诗中以意义系统、听觉系统和视觉系统为形式的意美、音美以及形美的审美系统在译诗中的重建。原诗意美、音美和形美在译诗中的重建也使诗人林逋的雅淡情怀和当时的茶文化在不同的语言中得以传承和延续。  相似文献   

3.
诗歌翻译中可译性和可译性限度问题是人们讨论的焦点。文章通过比较《天净沙.秋思》这首广为传诵的元曲作品的四种英译,以此说明诗歌翻译中存在可译性限度。  相似文献   

4.
以《红房子》的译文为例,从该文的翻译目的和文本功能出发,对译文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功能翻译理论对文本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意象是诗歌语言的灵魂,也是赏析和翻译诗歌的关键因素。为了使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达到一致的、至少是类似的审美效果,原诗的意象应该尽量予以保留。关于如何处理文化色彩浓烈的意象,可以有三种解决方式:省略、注解及替代。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本高校英语专业教科书,《商务英语翻译(英译汉)》中某些例句的翻译存在着不足之处,有些译文意思偏离原文,有些汉语的表达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将这些不足之处加以归类,分析错误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并主张忠实与通顺是翻译的根本标准。  相似文献   

7.
<滦京杂咏>有许多描写蒙古大草原清新壮丽风光的诗篇,还有不少受人称道的风韵之作.它在文学方面的主要特色是奇,即在色彩、食品饮料、气象、风俗习惯,尤其是蒙古族女子描述上的奇.  相似文献   

8.
翻译转换历来是翻译研究的热点,衔接与连贯又是语篇的重要特征。文章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衔接理论为主线,探讨《新编大学英语》译文中几种衔接手段的转换:照应手段的转换、省略与替代手段的转换和连接手段的转换及其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从前景化的视角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两种中译本进行比较,再现原著前景化特征的程度,探讨了前景化对风格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叙述时序、叙述视角和叙述结构三个方面,对陶渊明的诗歌《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及其两首译作进行了叙述艺术的对比研究。原诗体现出汉语古诗的传统叙述特色,而两首译诗则以独特的翻译策略实现了中英叙述传统的有机融合,各有侧重地传达了原作的诗性美学光辉,促进了东西方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1.
成功的诗歌翻译在于成功的格式塔意象再造。从这个角度来说,诗歌翻译可以分为两步:一是格式塔意象的心理实现,即理解原诗;二是格式塔意象的文字实现,即再造译诗。通过对李商隐《夜雨寄北》四个译文格式塔意象的再现和重组上得失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性"、"异质同构性"及"闭合性"原则对于诗歌翻译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前景化的视角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两种中译本进行比较,再现原著前景化特征的程度,探讨了前景化对风格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华兹华斯《孤独的割麦女》三译本在节奏、词义和创作技巧等方面的视域融合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译者在译诗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到译本与原诗的视域融合,使原诗的风格和神韵再现于译本之中。  相似文献   

14.
电影字幕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必然产物,它不仅能够表达影片信息、诠释电影的主题,还有助于提高电影的观赏价值。文章分析了《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探究了直译法、增译法、减译法等翻译方法在影片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5.
《琵琶记》是我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它的出现不在于再现当时的社会景象,而是侧重表现一种中和的审美情怀,其宣扬的是一种和合相善的伦理美学.通过思想内容上的平和美,结构形式上的中和美,语言风格上的和谐美,全面阐释了《琵琶记》的中和之美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英译《元曲一百五十首》是中国大陆地区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较大规模的元散曲英译本,是辜正坤教授在其诗歌鉴赏五象论指导下的翻译力作。通过解读《元曲一百五十首》英译本了解本书译者的诗歌翻译理论和翻译原则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进而感受元曲翻译中视、音、义、事、味五象共融的翻译实效,由此来探讨辜先生在诗歌可译与不可译的揣度中寻求到的平衡,及其对于诗歌翻译理论与元曲翻译实践之间的互补互构。  相似文献   

17.
叶赛宁一生追求真诚,在诗中如此,在私人话语的书信中更是如此.叶赛宁的书信遗产是对其诗歌创作的权威性诠释之一,有时甚至成为叶赛宁的诗和叶赛宁的生命的交汇点.如果不读叶赛宁的书信的私人话语,单从他的诗文等社会性话语,我们是不可能触及他不宜随便渲泄的这一潜意识层面,而触摸他那颗极端善良的心的.  相似文献   

18.
戴望舒《雨巷》创作于中国革命低潮时期,他不满于反动派的高压统治,但又不甘于沉默,他的内心充满了孤独和寂寞,在创造了孤独的游子和结着愁怨的姑娘,两个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又以彼此错过,来造成小小的悲剧气息,但它却表现出了中国的中立之美和西方的距离之美。  相似文献   

19.
文章获得了第一类完全椭圆积分K(r)的由正弦和余弦函数给出的上下界与Htibner上界函数的一种估计。而且,运用这些结果获得了在拟共形理论等领域中有着重要地位的Hersch-Pfluger偏差函数φk(r)的一类估计。  相似文献   

20.
许渊冲教授是汉语古体诗英译的大家,他提出了译诗的"三美"翻译理论,主张从意、音、形三个层面上尽量保持和传递原诗的神韵。"三美论"对诗歌翻译理论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本文试从许英译杜甫的《登高》一诗来分析说明其"三美论"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