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当前"互联网+"时代,复杂多元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内容对文化自信教育存在巨大的影响.在分析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的基础上,对文化自信培养的教育模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主体对于自身精神的确证,是关乎这个民族未来发展的。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体现在,文化自信成为考量中华民族主体自身根源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华民族维系几千年是中国文化强大生命力的表现。从文化自信的历史面向与现实面向而言,文化自信要联系中国文化自身的独特性与根源性,即中国文化是生命有机体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特性不同于西方,构成文化自信的历史面向;文化自信还要有现实面向,文化自信离不开主体的培养,这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融汇各种思潮是文化自信的现实面向。  相似文献   

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儒、道、释等多种文化的影响。以此提出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并从人类的基本生产与生活、祖先和英雄的崇拜、多元化的宗教和文化交往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同时指出,只有从文化的高度对民族传统体育加以研究才能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得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查阅方法,结合民族认同的内涵要义和现实状况对彝族服饰的纹样元素、头饰、色彩进行分析, 并探析彝族服饰于文化碰撞过程中所彰显的民族自信精神。认为彝族服饰作为展现彝族人精神风貌的重要载体和 文化符号流露出了彝族强烈的民族文化自我认同意识和民族自信精神,符合当下社会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精 神的总体趋势,对于民族团结、文化自信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不但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且有利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目前针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现状,需寻求其存在的主要原因,并探求其解决路径。必须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此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实现高校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6.
地域建筑文化应当作为当代建筑创作的源泉,是树立全民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重要依据.金寨县燕子河镇位于皖西大别山地区,本文以该地区传统建筑为载体,从建筑文化视角对其展开分析,凝练文化元素,提取建筑符号,进行现代建筑创作实践研究.笔者通过传统建筑文化与公共建筑设计的耦合,在解读传统建筑的基础上,从传统特色、形式符号、空间功能等层面实现在新建现代建筑中践行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保护,以期提升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与自豪感,推动该地区传统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技术发展,填补皖西大别山地区传统建筑文化相关理论研究不足,并在皖西大别山地区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保护策略与实践层面展开更深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把中国古代诗文作品翻译成英文时,为了使汉文化元素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在译语里,对中国古典诗文的翻译策略进行了创新分析.结果表明:在英译过程中,首先要立足于民族文化认同的理念,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其次译者应侧重于以异化为主的策略,让西方读者能了解到汉语独到的表达,以彰显文化大国的气魄和智慧;再次采用对原文内容进行意象化、具体化和模糊化的语言策略.这样既保留了汉语文化特征,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又让外国人士领略到异域文化.  相似文献   

8.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对自己的文化形成的一种深厚的情感和信仰,是国家的根、民族的魂。在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增强抵御西方敌对势力思想文化渗透的警觉性和自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化自信作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其不仅见证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底蕴,更是我国精神文明的动力源泉。当代研究生作为学习教育的高端层次,更应坚定文化自信,将其作为指引自我的人生方向,树立正确三观的理想信念。本文以本校研究生为例,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研,探讨分析文化自信视角下研究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
民俗图形与色彩是具有民族个性和文化特殊性的视觉识别符号,民俗图形和色彩的符号启示,可以帮助我们确立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也是现代设计的"活水之源",是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  相似文献   

11.
国产动画作为民族文化产业中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其发展肩负着传承与发扬中国文化、表达国家文化自信的使命.中国动画要想展现民族文化特质,需要在造型、表演及叙事等动画制作各层面做出相应的努力,使作品形式与内容达到民族风格的统一.然而,近年来在"国漫崛起"的光环之下,中国动画在上述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了作品的民族化表达存在欠缺.中国动画要想在民族化表达方面取得好的效果,就需要对此做出相应的调整.造型上,兼顾民族传统的文化元素和国外优秀的文化元素,构建中式的意象审美体系;表演上,在提炼民族典型行为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当下流行的生活元素;叙事上,营造诗意气质,采用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通过这些方式,以期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代中国动画的民族化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战胜困难、不断前行的力量之源。大学生肩负民族复兴重任,其健康成长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能够使其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更好地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地发挥创新创造能力。新时代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注重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实践活动,发挥教师对青年学生的示范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实现中国梦、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底与精神命脉. 习近平在内政外交上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维,蕴含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深理解. 以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为指导,创新传统文化研究,可能获得新的丰硕成果,包括:以探讨内源性精神动力为目的的传统文化价值研究、以探讨优秀文化基因以及基因重组为目的的传统文化内容研究,以探讨普遍性价值、建立文化自信为目的的传统文化现代化研究. 创新研究有助于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中国共产党新时代的政治宣言.十九大以大视野谋划党的事业,以人民为中心"抓铁有痕",以国家利益为上意志坚定,以文化自信昂首世界舞台,充分显示出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为了民族的执政魄力.  相似文献   

15.
通过构建"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平台,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修身养性功能,开拓人格培养的新载体,探求更加切合学生实际、体现我国优秀传统教育功能的新方法,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达到全面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和人格素养水平的目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人格健全的建设者、接班人.  相似文献   

16.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以及对其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持有的坚定信心。儒家孝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儒家仁礼思想的根本所在。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承担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社会职能,当前应从文化自信的视角出发,审视孝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发掘孝文化的多重育人价值,构建"六化"实现路径,培育具有孝德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17.
民族精神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民族精神的承继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族的命脉,创新则是一个有着光明前途民族的灵魂。21世纪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的正确导向直接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恰当的民族精神教育是中国能否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民族主义的有限性,顺利实现“和平崛起”及“和谐世界”理念的关键性因素。要在理性自信和创新转型中找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正确引导方向。  相似文献   

18.
培育强盛的民族精神,实现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实现这一历史任务,首先应当“不忘本来”[1],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充实国人的精神世界,塑造国人的行为规范。湖湘音乐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湖湘儿女天然的精神食粮,有着极其广泛的民生及社会基础。以其为依托对湖南境内高校学生开展德育,不仅能较好地促进学生的文化认同,实现文化自信,还能升华、反哺湖湘文化,为湖湘文化的提升、传承提供系统性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西方自然法思想渊源深厚且历久弥新,提到法治和自然法时似乎言必称西方,难到中国真是毫无法治传统和本土资源?本文旨在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极其丰富深远的民主法治思想和自然法思想,我们在法治现代化进程中切勿迷失自我,在向西看的同时,需要返本归根,树立民族自信.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经由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久经锤炼而形成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高校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大学生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共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因此,高校要以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培育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于大学生存在易受西方多元价值观引导,产生历史虚无主义,文化不自信等错误倾向,高校应采取发挥思想政治课主渠道的作用,推进主题实践教育,构建网络文化平台等多种形式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