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社会的微观化缩影,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城市作为现代化文明的载体,其发展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全方位的意义。因此,城市社区对于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起着重大作用,城市社区治理在国家行政管理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随着政府治道变革的兴起,转变的社区治理范式强调政府权力的分散与下放,它具有不同于传统管理模式的多中心、多主体特征,要求承认参与治理的各要素的平等,社区治理中的主体间性问题就此突显出来。从社区治理中意识到主体间性的哲学思想,将"主体间性"的哲学范畴应用于实践,从主体间性的维度探索辽宁和谐社区治理模式的思路,认为社区治理主体间的和谐有助于社区的和谐建设,从而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前我国政治理论工作的一个主要任务,而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受哲学上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影响,使得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实效性不高,从而阻碍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进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应由主体性的视角向主体间性的视角转变,从而为不断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寻求新的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主体间性理论为英美文学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阐述英美文学教学中师生关系的主体间性以及师生之间的多边交往过程.提出了由新的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等组成的基于主体间性理论基础上的交往教学模式,从而切实提高英美文学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随着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和翻译理论的转向,主体间性理论逐渐成为翻译领域的热门话题,也引起了人们对于翻译主体以及翻译关系的关注。本文讨论了在主体间性视角下,翻译主体、翻译中介、翻译客体的界定,并讨论了作者、译者、读者和社会主体之间的间性关系。  相似文献   

5.
翻译的主体间性为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借助客体而进行的主体间的相互交流和互动.它打破了占有式主体的封闭性,揭示出翻译的本质在于交际,解释了"创造性叛逆"的合理性.离开了翻译的主体间性,翻译的"规则意识"和"价值意识"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6.
翻译的主体间性为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借助客体而进行的主体间的相互交流和互动。它打破了占有式主体的封闭性,揭示出翻译的本质在于交际,解释了“创造性叛逆”的合理性。离开了翻译的主体间性。翻译的“规则意识”和“价值意识”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7.
现象学关照下的功能翻译理论体系中的主体是一种以言语活动为前提的社会性文化存在物,包括创作主体、翻译主体、接受主体和译介主体,首次在功能翻译理论中区分出译介主体;从而昭示了功能翻译体系中翻译行为主体间性的两层现象学解读视角,为功能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自2018年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正式提出以来,农村自媒体博主纷纷依托新媒体平台参与到乡村传播中来。从主体间性的理论视角入手,解读当下自媒体博主在乡村传播中面临的困境,并以目前我国乡村振兴传播践行者优秀个体婴心为例,探讨去他者化、加强互动性、故事性、融合性、融通性等乡村振兴传播策略,传播真实、全面、客观的乡村图景。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一些汉语典籍片段翻译的分析,探讨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原文作者的价值观以及所处的时代环境,做到对作者最大效度的理解和思想契合,从而更好的将汉语典籍介绍给目标读者,达到弘扬中国国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的深入一方面给中国当代文学带来了更为广阅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导致中国当代文学的困境生存。这种困境主要体现文学话语的失语所导致的认同危机。在这种语境下,文学中强调认同话语的建构意识也日益强化。文学认同话语的建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寻根、文学怀旧和话语重塑。  相似文献   

11.
传统"升堂"模式的庭审和现代"开庭"模式的庭审,都无法解决局外人(审判者)与局内人(当事人)之间深层次对话、交往的问题。主体间(jiān)性理论,认为人与人可以完成相互理解和认识;但主体"间(jiàn)"性的存在,表明每个人都是异质的,人与人之间不能完全相互理解和认识。主体"间(jiàn)"性犹如附体魅影,参与着正义之迷的生成,主体"间(jiàn)"性的克服,需要深化司法民主。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这一主要方式并没有完全落到实处.本文从主体间性理论出发,分析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优点及不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在翻译理论界的研究中,"文本间性"与"主体间性"一直是关注的焦点。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在这两种"间性"之外,还存在一种"文化间性"。从翻译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论证,得出结论:"文化间性"应是翻译本质属性的应有之义;"文本间性","主体间性"与"文化间性"是交织在一起的,对任意一方的考察都不能忽视与其他方面的关涉,以此希望对汉籍外译活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单极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和弊病,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由单极主体性走向交互主体性的意义。认为由单极主体性走向交互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表现,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客观要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需要构建主体间的平等地位,强化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坚持以人为本,彰显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5.
16.
走向主体间性的高校德育--高校交往德育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论述了德育即交往的德育本质观基础上 ,针对忽视学生主体性的“主—客”两极的高校工具性德育模式 ,运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重新审视与反思高校德育工作 ,尝试提出了主体间性的高校交往德育模式 ,并分析了模式的四个特征 :德育交往行为在于主体间性的生成、主体具有多极性、主体之间双向建构、德育交往行为的核心要求是理解。  相似文献   

17.
将形成性评估引入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在写作活动中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并更直观地体验自己在写作学习各个方面的进步与提高。英语写作形成性评估体系中的评估主体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教师主体设计总体教学目标与评估标准;学生主体在自评与互评环节中承担主要的评估任务;在线评估系统为学生作文的措辞与句式提供建议;档案袋的运用可以对整个评估过程中学生的各项表现进行翔实的记录,为信息反馈提供凭证。各个主体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共同为学生写作技能的提高提供比较全面与客观的评价与建议,帮助学生在思辨与写作能力方面不断突破与进步。  相似文献   

18.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是实现党对高校领导的重要环节。做好医学院校基层党组织形象建构工作有利于打造"学习型"和"服务型"党组织,有助于广大师生提高凝聚力,建立积极的情感认同,对丰富党建工作方法、拓展党建工作渠道起到必不可少的推动作用。以新时代背景下的医学院校党建为主题,以形象建构为切入点,采用案例分析法,提出了医学院校基层党组织形象建构的特点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特征和实现途径出发.分析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点,进而论述两者不同的原因--哲学基础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许多好莱坞动画片都是对其他国家的民族神话进行美式处理的产物.在阐述民族认同建构时间性问题中的原发主义与现代主义内涵的基础上,从《功夫熊猫2》的叙事线索入手,分析了好莱坞叙事模式与中国传统叙事在处理民族认同建构的时间性问题上采取的不同态度,以及好莱坞异化与虚无化策略的影响,指出由中国传统"孝"伦理发展的历史意识为处理认同建构中的历史、现在与未来关系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