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思旭 《新食品》2014,(17):36-36
国窖1573曾经算是唯一一个在白酒行业寒冬来临时提价的品牌,但是在今年中秋节旺季来临时,它却进行了大幅降价,降幅超过50%。国窖1573大幅降价的目的十分明确:以价格换取市场份额、保住形象、保证客户利润以及稳定营销体系。  相似文献   

2.
刘光辉 《新食品》2014,(10):22-22
2013年,在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白酒发展态势不尽如人意,出现了诸多问题,进入了“寒冬期”。但是,从长远来看,当前酒业环境的变化有利于白酒行业趋于良性稳定发展的状态。走出“寒冬期”,酒类流通企业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3.
陈薏霜 《新食品》2013,(22):70-70
10月底,中国白酒14家上市公司陆续公布了2013年前三季度业绩报告。一线名酒除茅台勉强维持增长外,其余皆面临着战略调整的严峻考验。二线名酒身处水深火热之中,高速增长时代已经彻底衰退。区域名酒除互助青稞酒表现差强人意外,整体增速大幅下滑。在宏观经济趋稳和政策趋严的大形势下,白酒行业的“寒冬”并没有在传统“双节”旺季中逆袭回暖.行业真正进入低增长、低账款、低利润的“三低”时代。  相似文献   

4.
白酒行业经历了高速发展之后,近期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遇到了发展的“寒冬”。白酒经销商们也纷纷开始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模式。济南众仁商贸已经有了清晰的发展思路,即做一个拥有服务品牌的经销商。  相似文献   

5.
司圣国 《新食品》2013,(3):34-34
具有明显“逐利性”的业外资本将会从白酒行业狂热期转向理性期,在投资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下会不断收缩或退出。  相似文献   

6.
江源 《酿酒科技》2005,(12):18-18
全国白酒行业2005年1至9月利润增长24.54%,白酒产品结构调整实现了6个方面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郭斌 《新食品》2007,(7):20-21
在白酒行业,没有一个板块的白酒像徽酒那样崛起速度惊人,也同样没有谁像徽酒那样富有争议性。  相似文献   

8.
《新食品》2009,(24):33-33
期待:资本整合白酒行业 任何成熟的行业都会提高行业集中度,而白酒却越来越分散。2010年,希望资本会成为整合白酒行业的神来之笔。白酒税收高,利润很大,资本一直蠢蠢欲动,但一直没有什么有力的动作。随着资本市场的热度恢复,2010年资本会在白酒行业里扮演更加活跃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啤酒行业是一个微利企业,据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分会提供的数据表明,啤酒行业2006年资本利用率虽比2005年提高了0.55%,但销售利润率只有5.51%,比之白酒的10.32%,葡萄酒的10.44%,啤酒行业的利润率是比较低的。对于中小啤酒企业来讲如何降低质量成本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课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肖明超 《中国酒》2003,(5):32-33
白酒行业在这个同类产品高度同质化的产品领域.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加大,有限市场空间迫使白酒企业的营销变得愈加难以下手,无论是谁,都很难凭借产品本身的卓然不群赢得消费者。  相似文献   

11.
自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纸产品需求疲软、纸价下跌,导致行业利润大幅下滑。面对“纸业寒冬”,文中提到的八大措将有助于企业在危机中寻找机遇。  相似文献   

12.
《新食品》2013,(6):I0001-I0001
寒冬,特别是突如其来的寒冬往往使人措手不及、反应迟钝,甚至变得不会说话,即使哆哆嗦嗦地说出一番话来,也往往词不达意、事与愿违。白酒企业在应对去年11月发生的塑化剂风波中的表现就是如此,充分说明白酒企业还完全没有学会如何面向公众说话。  相似文献   

13.
根据美国印刷工业协会近日发布的((2011年~2012年美国印刷行业利润率调查报告》,相比2009年印刷业利润亏损1.4%而言,2010年盈利率为1.4%。  相似文献   

14.
唐江华 《中国酒》2009,(4):58-59
随着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各个企业如何过冬的问题和呼声也越来越多.而绝大多数人的共识是:真正的寒冬尚未开始!对白酒行业而言.危机的影响于下半年才刚刚显现,更大的影响会在明年逐步加大。  相似文献   

15.
《中国酒》2013,(6):34-35
黄酒价值要回归 今年一季度,塔牌与去年同期比略有增长。制约我们黄酒行业发展的瓶颈到底在哪里?说到底,还是利润,我们黄酒企业的利润率太低,价值还没有回归。没有利润,宣传就无从做起,投入也不够,认知度肯定不高。宣传不够,反过来又影响黄酒的价值回归。  相似文献   

16.
雷达  郭斌 《新食品》2006,(22):22-23
关于白酒业10强的统计与分析,不仅展现了各个相关企业行业地位与综合实力的比拼,而且也折射出整个行业宏观面的某些变化,那么,谁才是真正的白酒10强,2006年的白酒10强会出现哪些变化,由此值得关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马勇 《酿酒科技》2005,(5):17-21
2004年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986家,共生产白酒311.68万kL,同比增长1.98%;销售白酒314.20万kL,期末库存比年初减少12.90%;白酒行业产品销售率达到102.20%,产销基本平衡。完成工业总产值659.30亿元,同比增长19.21%;完成销售收入613.00亿元,同比增长15.17%;实现利税158.75亿元,同比增长19.05%。2004年白酒行业百强企业完成了全行业61%的产量,占有全行业77%的销售额和创造了全行业86%的利税。每1kL白酒的税收贡献率约为16.33%,每1kL利润率约为9.57%。存在的问题:白酒产品风格特点雷同的倾向进一步发展;税负增加和市场费用增长;以产品风格特点为核心的质量观念重视不够;税负过重,税收不公;白酒行业监管部门过多等。2005年全国白酒行业发展趋势:白酒生产消费将渐趋理智和务实;传统名优白酒销量将较快增长,中高价位的新品牌将经受更多的市场考验;酱香型白酒在争取高端消费群体的营销中具有较大优势,市场占有量也将逐渐增加;骨干企业的白酒产量将超过2004年的增长幅度,销售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小雨)  相似文献   

18.
黄生 《中国酒》2013,(1):11-11
白酒行业经历了发展时期的黄金十年,销售收入、利润一路飙升.对应的白酒上市公司也是市值一路上涨,成为股市难得穿越牛熊的常青树.白酒行业的高额利润不但促使白酒企业纷纷快马加鞭扩张产能.也吸引了大量的资本逐鹿.各路资本纷纷进入白酒行业。  相似文献   

19.
孟跃 《新食品》2013,(2):27-27
所以,在白酒行业的前十年中,是经销商完全跟着品牌走,但这后十年必将是商家选品牌的阶段,它们将拥有更强的实力与话语权去和企业谈判。2012年之后,白酒行业出现了一个较为明显的趋势,那就是经销商在市场环节中获得的利润率降低,但其影响力却开始增大。换句话说.在厂商博奔的过程中,经销商的地位与话语权又开始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程万松 《中国酒》2006,(10):22-27
2006年上半年,白酒产业呈现暂时态势,总产量183.45,同比增长37.58%。主营业务收入440.82万元,同比增长24.4%,利润总额50.26亿元,同比增长51%,主营业务利润率11.4%,比去年同期高出0.5个百分点,资金利润率4.72%,跟去年同期相比,高出0.7个百分点。我们认为,白酒产量和消费量的回弹只是暂时现象,其发展态势能否持续,尚未可知。税收政策调整,合并薯类白酒15%和粮食白酒25%的从价税为20%,税收政策向优质白酒倾斜。我们认为,国家对白酒产业的打压政策调整为扶优限劣,宏观环境更加有利于名优白酒企业,市场份额和资源配置将向名优白酒企业转移。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西太平洋减少酒精危害计划》公布,酒精危害作为社会问题,引起业内人士高度关注。加之消费者对酒精危害意识的警醒,消费者对酒精饮料的质量安全提出更高要求,注重饮酒健康。我们认为,白酒作为烈性酒种,白酒消费结构也将继续向优质白酒转移,低劣白酒市场空间连续萎缩。白酒行业两极分化趋势更加明显,白酒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名优酒企市场份额稳步扩张。五粮液、茅台、泸州老窖、剑南春、汾酒等前五强企业,销售收入占整个白酒市场39%的份额,销售利润率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加之国家对白酒企业生产许可证的审查和复查越来越严格,不达标的企业几年内将退出市场,名优白酒品牌将处于绝对优势。白酒板块儿效应越来越明显,川酒、苏酒、鲁酒、豫酒、徽酒、黔酒、二锅头、东北酒开始成为行业的关键词,地方名酒从单打独斗转向集团作战。川黔名酒全国高端市场频频得手,各地方名酒画地而守,占据地方中低端市场,呈对峙状态。北京、广东、江浙等白酒消费大区,各知名品牌市场角逐趋于白热化。我们认为,地方名酒在完成站地市场目标只是白酒市场新一轮洗牌的序幕,而白酒市场的洗牌运动将从品牌产品特色的对抗,变为品牌整体实力的较量。高档白酒提价,成功释放市场风险,搅动白酒行业一池春水。名酒高档产品仍然是稀缺资源。但是小部分中间流通商为了规避提价导致利润缩水,冒险经营假酒,为名酒消费埋下隐患。我们认为,我国高档白酒价格,普遍高于国际通畅性烈酒,提价的成功从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我国经济和消费增长的速度。白酒品牌在市场运作方面更加务实,市场运作从盲目圈地向阵地战转变,品牌传播更加理性,不再盲目挖掘历史,挖掘文化,而是注重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参与。白酒的香型结构出现变化,产品有特色的企业突出白酒产品的香型特色,树立自有的香型,如酒鬼酒的馥郁香型,口子窑的兼香型。也有一些企业开发了口味和风格独特的个性化产品,如凤兼浓等。贴牌产品出现分化,全国性贴牌品牌锐减,区域性贴牌品牌增加。我们认为,新的全国性贴牌已经不可能出现,区域市场运作贴牌产品的京酒模式将成为贴牌产品的主流运作模式。2006年,中国白酒行业可谓风波骤起,好事连连。宏观政策环境改善,产业优化组合力度进一步加大,市场消费环境相对稳定。2006年1—6月份,我国白酒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产量累计183.45万千升,累计增长21.1%,主营业务收入440.82亿元,同比增长24.4%,利润总额50.26亿元,同此增长30.1%,营业费用37.61亿元,同比增长16.52,税金总额66.15亿元,同比增长21.76%,资金利润率11.4%,资产负债率48.45%。粮食白酒市场长势明显,薯类白酒大量萎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