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化工行业发展迅速,虽然为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奠定了一定基础,但化工园区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化工园区引入环保管家已成为一种趋势。同时,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化工园区的环保工作中,促进环保管家实现智慧化服务,是解决化工园区污染问题的有效手段。本文就化工园区环保管家智慧化服务的内容及其应用进行介绍,以期为行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化工园区的现状,从封闭化管理、危化品运输道路、危化品停车场、消防管控、智慧安监等方面进行化工园区整体安全提升研究,从而降低化工园区的安全风险,提高化工园区安全管控和应急能力。  相似文献   

3.
刘乃东 《辽宁化工》2020,49(5):553-555
我国化工园区迅猛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了不少贡献。一直以来,尽管化工园区是国家的重点管理对象,但安全生产事故仍然时有发生。除此之外,我国化工园区的安全监测和应急管理能力也参差不齐,只有少部分化工园区目前拥有比较完备的应急管理体系。因此,本文针对我国化工园区安全生产和环境管理等问题,结合国内外化工园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现状,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几点有利于化工园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措施建议,以期为我国智慧型化工园区的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杨挺 《化工进展》2021,40(10):5845-5853
随着我国化工园区步入发展成熟期,“一体化”已经成为化工园区建设管理的公认模式和发展方向,“一体化”理念也不断演变。本文叙述了当前化工园区建设管理的“六个一体化”理论体系,从“六个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原则、体系构建及相互关系等方面,分析了化工园区建设管理中构筑“一体化”的内容和重要性。认为通过构建化工园区原料产品项目、公用工程物流、安全消防应急、环境保护生态、智能智慧数据、管理服务科创这六大方面的协同、合作、共享体系,完成化工园区的产业升级、设施完善、管理优化,从而可规范化工园区的管理,帮助其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化工产业是我省的重要支柱产业,化工园区是化工行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本文在分析我省化工园区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我省化工园区缺乏总体规划设计、化工企业入园率低、信息化水平低等问题,以化工企业"进区入园"为契机,提出坚持两化融合,借助新一代的云计算、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智慧化工园区,以信息化应用提高园区的安全水平、环保水平和绿色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6.
智慧化工园区是化工园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着重介绍了智慧化工园区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全国智慧化工园区的发展情况,对推进我省智慧化工园区的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借鉴一流化工园区的封闭化管理经验以及国内的法律和规范,提出了三种当公路穿越化工园区时的封闭化管理方式,并对每种方式的优缺点、适用条件及重点注意事项进行了总结,通过结合案例比选了最优的封闭化管理方案,对此类化工园区的封闭化管理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化工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要求化工园区内上下游企业合理布局,资源实现综合利用。从规划建设、绿色发展、专业化服务、本质安全等多个角度思考如何充分理解国家相关政策,适应时代发展,积极吸纳先进技术、创新理念、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园区管理方法,不断打造智慧化绿色的化工园区。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化工园区为社会经济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利用方向,实现基础的原料资源向高价值产品的转化,是我国的重点建设内容,但与此同时化工产业自身的特殊性也使得建设中的安全问题得到了人们的重点关注。从化工园区的主要危险性特征出发分析化工园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并结合化工园区中主要的安全管理问题,创新化工园区生产建设发展中相应的安全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魏珣  刘殿栋 《化学工业》2021,39(3):36-39
通过对正在全国开展的化工园区认定工作的总结和实践,提出了化工园区认定工作中相关问题的思考,包括:园区内卫生防护距离、集中化概念、智慧化建设、规划体系建设、村庄搬迁工作等,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能源日益短缺和环境保护趋严推动了化工园区科学用能。本文根据我国能源供应形式多样化的形势,结合几个多能互补的化工园区案例,架构基于多能互补的化工园区能源供应模式。在化工园区内建设化工园区能源和环境管理中心。通过综合能源规划,实现面向终端用户的需求侧管理和针对能源供应的多能互补优化。立足区域能源供应和能源消费构建能源利用体系,科学推进分布式能源微电网系统和持续推进化工园区智慧能源管理体系。本文还提出了基于多能互补的化工园区能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针对近期全国化工园区安全整治提升效果不明显、安全监管问题依然突出等现象,分析安全监管存在主要共性问题,以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安全监管实践经验为例,通过完善标准规范、统筹规划准入、健全公共设施、打造智慧平台、明确监管机构、完善制度体系和提升监管能力一系列精准优化举措,该化工园区在新一轮的化工园区综合评价中达到了D级低风险的水平,从整体上有效提升化工园区本质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为化工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3.
能源日益短缺和环境保护趋严推动了化工园区科学用能。本文根据我国能源供应形式多样化的形势,结合几个多能互补的化工园区案例,架构基于多能互补的化工园区能源供应模式。在化工园区内建设化工园区能源和环境管理中心。通过综合能源规划,实现面向终端用户的需求侧管理和针对能源供应的多能互补优化。立足区域能源供应和能源消费构建能源利用体系,科学推进分布式能源微电网系统和持续推进化工园区智慧能源供应体系的应用研究。本文还提出了基于多能互补的化工园区能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刘乃东 《辽宁化工》2020,49(6):666-668
为了实现新时代绿色、安全生产与发展的要求,我国政府加强了对化工园区安全管理能力的监督与考察。化工园区的安全管理能力成了评价园区发展的重要指标。针对我国化工园区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水平不一的问题,在分析国内外化工园区安全管理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方案。查找出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最终给出几点有助于提高化工园区安全管理能力的措施建议,为园区的转型升级提供探索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国亮 《磷肥与复肥》2017,32(7):47-49
智慧化工园区的建设是目前化工园区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分析中国化工新材料(聊城)产业园自身的基础条件。提出智慧园区建设思路及目标,重点介绍智慧园区建设重点任务,并对其智慧化工园区的建设内容及成效进行详细的阐述,并提出下一步的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16.
安全规划是实现化工园区事故管理向风险危机管理转变的重要技术途径,而化工园区的风险评价是执行安全规划的重要依据和参考。本文重点分析了化工园区(聚集区)风险评价与安全规划的特点、难点以及解决方案,从国家和地方政策出发,结合已颁布的法规和标准,为科学进行化工园区的风险评价和安全规划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化工园区土地利用安全规划优化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宗之  许铭 《化工学报》2011,62(1):125-131
应用多目标决策理论,以潜在死亡人数最小化、经济收益最大化为优化目标,建立了化工园区土地利用安全规划双目标优化模型,提出了化工园区土地利用安全规划程序。实例应用表明,该方法能够提供完备的备选方案集,优化出的规划方案符合风险控制原则,可实现经济收益最大化。提出的化工园区土地利用安全规划优化方法对促进化工园区和城镇规划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乃东 《辽宁化工》2020,49(4):411-413
自工业时代开始化工园区的建设一直是各国重视的工业工程,步入信息化时代之后,化工园区面临更多新的挑战,为了实现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最大化,各国的化工园区都在寻求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国内外针对化工园区环境污染防治与管理的研究和实践数量众多,但是根据时代的要求,目前只有极少数的化工园区能完全符合节能减排、绿色高效的理念。本文针对我国化工园区环境污染严重以及治理滞后等问题,提出了化工园区环境污染防治与管理的新方案,并结合实际应用的效果分析情况提出几点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的化工园区环境治理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应急管理是化工园区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化工园区区域风险评价的重要单元。本文针对某化工园区应急管理系统,在现场调研和分析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事前、事中、事后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全过程进行考虑,运用模糊数学模型和层次分析的评价方法从风险防控、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应急恢复、资源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应急管理水平评价,实现对化工园区应急管理水平等级的综合评判,同时为加强该化工园区事故应急管理建设提供定量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国内外化工园区发展现状的调研和比较,指出我国化工因区建设还处于初步阶段,需借鉴国外化工园区的成功经验。然后分别从化工园区选址、安全间距两方面入手,详细介绍了化工因区的规划,并介绍了入园企业进入化工园区应具备的条件。最后还分析了园区事故的多米诺效应和园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为政府部门在规划建设化工园区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