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达阿果水电站隧道开挖时,由于隧道地质条件和施工组织不同,在施工过程中采取的临时支护形式也不同,因此我们将从隧道开挖支护的意义出发,结合隧道开挖临时支护设计原则等,来分析临时支护施工工艺方法,探究隧道开挖临时支护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2.
任洪涛 《建筑》2007,(12):23
1、重大危险源按照《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对于下列危险性较大的工程,应作为安全监理的重点监督检查内容。1)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施工。2)基坑支护与降水工程。基坑支护工程是指开挖深度超过5m(含5m)的基坑  相似文献   

3.
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开挖深度在5米以上的基坑为深基坑,包括对土方的开挖、支护以及降水等;开挖深度虽未超过5米,但是其地质条件、周围环境以及地下管线复杂,或影响到了毗邻建筑物的安全,这样的基坑的土方的开挖、支护以及降水工程也叫做深基坑。深基坑的稳定性对工程的整体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深基坑的稳定及变形的可靠性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以期对深基坑的实施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坑支护是临时支护体系,其为深基坑开挖提供临时挡土作用,基坑支护形式有水泥土搅拌桩、锚杆支护、复合型土钉支护等,不同地质以及工程条件对于基坑支护体系的选取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对基坑支护体系的优化设计便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大跨隧道核心土临时支护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断面跨度的不断增大,公路隧道设计开挖方式也在不断转变。同三、京珠国道主干线绕广州公路东环段龙头山隧道属单洞四车道特大断面公路隧道,进出口Ⅴ级围岩段地质条件恶劣,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在龙头山隧道的施工过程中,其核心土临时支护出现失稳。通过简化临时支护稳定的影响因素,建立力学平衡方程,推导出核心土临时支护稳定性的判别准则,开挖上台阶时临时支护稳定性的控制因素为基底围岩承载力与临时支护曲率,并通过算例计算了Ⅴ级围岩临时支护设计曲率条件下满足龙头山隧道临时支护安全要求的基底承载力的要求,在同类工程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严耿升等 《工程勘察》2014,(1):17-20,94
通过对现场典型地层的工程地质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探讨了采用内撑式倒挂壁的深基坑开挖支护工法对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深基坑开挖遇到地层的适用性。为了验证内撑式倒挂壁深基坑开挖支护工法的施工可行性,使用Slide滑坡计算软件对基坑边坡开挖支护前后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并在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对基坑进行试验性开挖、支护。结果表明:有内撑倒挂壁施工方法可以有效减小对工程赋存环境的不利影响,其结构体本身作为围护结构的支撑体系,刚度较高,可显著减小围护结构及周边环境的变形。内撑式倒挂壁的深基坑开挖支护工法能够保证深基坑的稳定性,可为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深基坑临时开挖作业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预制地下连续墙技术具有环保、高效、施工质量高等特点,工程实践中采用"两墙合一"设计,既可以在基坑开挖工程中起临时支护作用,亦可以在永久使用阶段作为结构外墙使用。在综合管廊工程预制化的背景下,该技术的应用能确保主体结构和基坑支护安全;同时,大幅度降低临时结构在工程造价中的占比、减小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该技术可有效提高基坑支护结构施工质量、加快工程施工进度。在本工程应用成果的基础上,具备在类似工程中推广使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刘长江 《江西建材》2014,(10):84+86-84
随着深层坑在岩土工程的不断发展,深层坑支护施工技术不断向水结构和受力结构结合、永久支护结构和临时支护结构结合、支护结构形式和基坑开挖方式结合的综合方式发展。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与实践,对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技术进行探讨。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9.
岑勇 《建筑安全》2008,23(1):23-26
土层锚杆已广泛应用于深基坑土方开挖的临时支护结构工程中。实践证明,采用土层锚杆的支护形式,对于简化支撑设计,改善施工条件,加快施工进度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尹华开 《城市建筑》2014,(11):317-317
本文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了路基开挖临时支护的两种形式,即钢板桩和搅拌桩。通过验算对两者进行了比较。在本工程中,搅拌桩具有较好优势,兼有加固地基和支护双重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支护效果,为类似的工程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林希鹤 《福建建筑》2022,(3):99-103
坡顶为既有挡土墙、中部为永久边坡、底部为临时深基坑的复合高边坡支护是边坡工程的难点之一。通过实际工程案例,提出了该类型边坡的一种垂直支护方法。设计计算时,要同时考虑土方开挖至基坑底的临时边坡工况和基坑回填后的永久边坡工况,支护结构需满足临时边坡和永久边坡的稳定性要求。临时工况下,岩土层参数采用天然重度和天然抗剪强度指标;永久工况下,岩土层参数采用饱和重度和饱和抗剪强度指标。  相似文献   

12.
朱瑾 《江苏建材》2022,(1):56-58
类土质边坡稳定性受支护结构的影响大,其失稳模式主要受软岩结构面控制.依托宁马高速油坊桥互通边坡防护工程,对挡墙开挖处临时支护结构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对失稳滑动面特征进行评价.结果 表明:临时支护结构能够显著增大边坡安全稳定系数,且对于条件较好的边坡,临时锚杆结构可以重复使用.边坡失稳滑动面的...  相似文献   

13.
围岩压力即围岩二次应力状态的全部作用在无支护洞室中出现在洞室周围的部分区域内,在有支护结构(临时或永久性支护)的洞室中,表现为围岩和支护结构的相互作用。目前一般工程中所认为的围岩压力是指由于二次应力状态围岩产生变形或破坏所引起的作用在衬砌上的压力,即狭义的围岩压力。在岩性坚硬的地层中开挖洞室,由于围岩自身力学性能高,依据情况可不设临时支护,但在岩性软弱的地层中开挖洞室,由于围岩自身力学性能差,就必须进行支护,以新疆引额济克西干渠4#引水隧洞为例,讨论软岩中的围岩压力与隧洞临时支护。  相似文献   

14.
在水力发电站工程项目中,导流洞开挖支护技术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通常因为工程施工现场地质与环境比较复杂,在施工中会出现较多的困难及特殊情况,往往施工现场需要临时根据突发情况做出确准的判断。因此,本文就结合实际工程——老挝南欧江七级水电站,针对该工程所处的地质、环境等,对导流洞开挖支护施工技术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一、立项背景 我国大规模地下空间开发产生了大量的深基坑工程.当前,我国大部分深基坑工程仍采用临时围护体并设置多道水平支撑或锚杆的常规临时支护方法.临时围护体工程费用巨大,并最终被废弃在地下,浪费了大量建筑材料.设置临时水平支撑及其竖向支承系统造价高、土方开挖与地下结构施工不便,其拆除还会产生大量混凝土废弃物.采用锚杆大部分最终被废弃在地下,为后续工程留下了严重隐患.此外,城市区域基坑工程往往环境保护要求高,临时支护结构刚度相对较小且支撑拆除进一步变形,从而引起邻近建(构)筑物开裂甚至破坏的事故频频发生.当前我国节能降耗形势严峻,量大面广的基坑工程采用临时支护浪费极其惊人,这与实现节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政策相违背.  相似文献   

16.
刘红 《四川建材》2011,37(3):76-77,79
随边坡工程大型机械开挖以来,边坡开挖施工过程中常常出现一坡到底的开挖现场,同时开挖边坡一般都要放置一定的时间才能进行防护,有时受某种因素影响,开挖边坡可能放置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进行防护,结果造成工程中大量临时边坡失稳。应用数值计算分析了开挖边坡变形破坏过程及对稳定性的影响,同对超高边坡支护提出了建议,研究结果对工程实践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青岛市李沧区书院路人防工程为青岛市首次采用型钢支柱盖挖法进行施工的地下结构工程,地下2层,全长547m.该工程利用工字型钢作为土方开挖时的支护结构和竖向支撑结构,结构的梁板作为水平支撑,土方开挖是工程总体部署的关键工序.结合工程实际与设计要求,介绍了土方开挖的尺寸,临时支撑的支设,以及遵循"分层、分区、对称、流水"的土方开挖顺序.结果显示,土方开挖与地下结构施工同步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8.
东六路110KV变电站项目位于西安市区内尚俭路与东八路路十字交汇处,北侧紧邻古迹-西安城墙,西侧、南侧均为社区居民楼,地方狭小,基坑采用放坡开挖方案无法实现,且基坑开挖深度大于5米,深基坑设计与施工难度大,要求高。该工程针对工程的具体情况,不同部位采用了不同的支护方案,收到了极好的效果。此工程实例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刘伟 《山西建筑》2011,37(24):184-186
以西平铁路1标黄土隧道施工为例,从洞口开挖及边仰坡临时防护、洞身开挖及初期支护、通风防尘及施工运输等几方面介绍了复杂地质条件下黄土隧道的施工技术,为今后同类隧道工程积累了一定经验。  相似文献   

20.
范进 《建筑技术开发》2023,(11):125-127
以某铁路隧道工程为例,介绍一种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技术。该技术主要包括三台阶九步临时仰拱开挖技术和二重管回退式超深孔注浆预加固技术两部分内容。其中,三台阶九步临时仰拱开挖技术采用开挖与支护同步推进工艺,可有效实现隧道施工初期支护效果;二重管回退式超深孔注浆预加固技术则可用于开挖线内外的进一步加固补强。相关铁路隧道施工技术可作为后续同类工程项目的参考技术,旨在有效应对复杂地质条件对铁路隧道施工的影响,保障施工后隧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