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衢宁铁路某大桥为工程背景,进行箱梁温度场及温度应力现场测试,总结箱梁顶板、底板和腹板的温度分布规律,拟合出适合该桥的箱梁竖向、横向温度梯度模式,并采用拟合的箱梁温度梯度模式分析箱梁日照温度应力,与实测温度应力对比,验证其准确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箱梁底板存在明显的呈非线性分布的竖向温差,在进行竖向温度梯度拟合时不能忽略;拟合的箱梁横向温度梯度模式考虑两侧腹板的横向温差,与箱梁实测横向温差分布更接近;考虑箱梁竖向和横向温差共同作用下的温度应力计算结果与实测温度应力吻合更好,在分析箱梁日照温度效应时,不能忽略箱梁的横向温差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混凝土箱梁模型上布设479个温度测点,对箱梁在水化热期间的温度变化规律进行精密测量。通过德洛内三角网格算法,建立用于混凝土箱梁温度测量的温度传感器点阵,绘制箱梁全截面在水化热期间的温度场云图,进而分析混凝土箱梁的水化热温度发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箱梁的水化热温度场基本呈对称分布,其中腹板水化热温度变化最大,最高温度为64.8℃,顶板、底板与腹板的最大平均温升比值约为1∶1.1∶1.4;底板水化热温度最先达到峰值,为混凝土浇筑后11h;腹板的平均温度峰值出现在浇筑后12h;顶板温度峰值相对滞后,为混凝土浇筑后13h;箱梁各板沿厚度方向的水化热温度服从高斯分布形式;顶板、底板沿宽度方向水化热温度呈双峰对称分布,服从二项组合式的高斯分布模型,而腹板的水化热温度沿板高可认为常量。此外,文中给出了箱梁模型关键位置在水化热期间的温度数据,可用于指导混凝土箱梁水化热温度试验的测点布置,并且为箱梁的水化热温度控制和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气候环境因素作用下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的温度分布规律,对一座5跨预制装配混凝土组合小箱梁桥开展温度场测试和有限元分析,系统分析了太阳辐射、大气温度、箱内温度及风速对箱梁温度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太阳辐射强度对顶板温度和上缘温差影响较大,但对腹板温度、底板温度、横向温差和下缘温差影响较小;大气温度对箱梁外表面和内表面的影响差异很大,对外表面影响较大,对内表面基本没有影响;箱内温度只对箱内表面温度有影响;风速对箱梁外表面温度有轻微影响,对内表面温度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依托某非机动车道桥工程实例,结合小半径曲线上短翼缘连续箱梁特点,计算了箱梁在横向梯度温度作用下的内力与支反力,并与恒载作用、温度作用、竖向梯度温度作用等情况下箱梁内力与支反力进行对比分析,指出箱梁在横向梯度温度作用下,横向弯矩与径向支反力数值很大,并提出了增大箱梁外侧腹板纵向分布钢筋直径、设置抗爬移挡块、采用全抗扭支撑和设置合理桥梁跨径等设计对策。  相似文献   

5.
利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温度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箱梁剪力滞后效应进行数值分析,其结果表明,温度作用下箱梁翼板与肋板交接处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剪力滞后现象,并获得了箱梁在温度荷载作用下剪力滞后效应的一般规律和初步结论,为箱梁的温度应力计算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5)
随着高速铁路运行速度的大幅提高,对高速铁路预制箱梁的各项指标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尤其是东北地区箱梁养生对温度的控制更是重中之重。对铁路混凝土箱形梁的水泥水化、日照温度场及温度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箱梁水化热温度峰值可达70℃以上,梁体浇筑后最大温升可达44℃,箱梁局部板件(如腹板)混凝土芯部与表面的温差可达10℃以上,箱梁内部混凝土温度与箱梁周围养护区内的环境温度差可达35℃?;箱梁沿板厚方向受日照影响存在一定的温度梯度,对于无碴轨道箱粱,顶板的温度梯度超过l0℃?;箱梁沿梁高方向存在较大的温度梯度,无碴桥梁梁顶和梁底温差可达20℃;当外界温度变化时,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存在滞后现象。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连续刚构桥混凝土箱梁水化热温度实验数据采集的方法,通过对凯峡河特大桥的混凝土箱梁水化热温度监测数据的统计与分析,阐述了混凝土箱梁截面水化热温度的变化特点和温度曲线发展规律,列举了降低混凝土水化热温度的方法,提出了预防温度应力过大引起的温度裂缝的对策,为以后的桥梁混凝土箱梁的施工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松浦大桥南岸跨堤段箱梁温度分布试验,观测了一年中不同时间箱梁各测点的温度数据。分析试验数据得出不同时间箱梁竖向温度梯度模式。5月份箱梁温度梯度最明显。并将5月份箱梁竖向温度梯度与规范值对比,可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温度对部分斜拉桥的影响。文章针对某城际铁路矮塔斜拉桥,运用天文学知识、数值分析软件和有限元分析软件计算其温度边界、温度场和温度效应。计算结果表明,受到太阳辐射和大气温度的影响,箱梁温度场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箱梁外表面温度波动幅度远大于内壁温度波动幅度,其中顶板外表面日温度变幅最大,达到了24℃;14∶00左右截面最高温度出现在顶板,达到51.9℃。箱梁的横向温度应力集中在顶板和腹板位置;箱梁的纵向温度自应力在高度方向温差作用下达到了4.67 MPa;箱梁的纵向温度次内力在高度方向温差作用下引起最大拉应力4.91 MPa和最大压应力4.73 MPa。  相似文献   

10.
冯盛文  李星 《广州建筑》2011,39(4):23-26
温度场对箱梁的温度应力和挠度有很大影响,温度应力是混凝土箱梁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对某在建大跨度混凝土连续箱梁桥内部温度场的现场测试,拟合了温度场沿箱梁高度方向的分布函数。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分别计算了该桥按铁路桥规、公路桥规和实测温度场施加温度荷载作用下的挠度和应力,通过结果对比,对该桥的温度效应进行了总体...  相似文献   

11.
采用有限元法对温度作用等截面箱梁竖向温度应力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推导了一般公式,温度变化规律较为吻合,通过综合性桥梁结构设计与施工软件桥梁博士对是否考虑温度应力作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此为依据,说明温度应力在箱梁结构设计中的不可忽视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试验与理论分析研究了日照下弧形底宽箱梁节段的温度梯度和温度位移。结果表明 ,当顶板顶与底板底的温差不大时 ,温差主要集中在距桥面 0 .5m范围内且呈线性分布 ;节段横桥向两端会发生下挠变形 ,日照强烈时下挠可达 2mm左右 ;提出的简化方法对于日照下节段的温度位移计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以黑龙江省三股线高架桥的实测温度数据为依据,对竖向温度梯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该桥的竖向降温模式,并对本文研究的降温模式和公路桥规规定的竖向降温模式产生的温度自应力及外约束应力进行了计算与对比分析。分析结果为今后该地区桥梁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预应力混凝土箱形桥梁温度应力产生的原因,依据箱型桥梁的温度边界特点,给出了高温差地区箱形桥梁日照温差分布形式,并将箱身温度应力按沿板厚非线性温差自约束应力和箱身横向约束应力来考虑。通过对奎北铁路线桥梁的计算表明:在高温差地区,温差变化作用下混凝土箱形桥梁桥身外表面将产生较大的横向温度应力,会导致桥身混凝土出现纵向裂缝,应通过施加横向干预,提高梁体的抗裂性能。  相似文献   

15.
吴玲正 《山西建筑》2007,33(24):343-344,368
以广佛高速公路某跨线桥为工程背景,根据不同的规范计算该连续梁桥的日照温度效应,分析比较各规范计算结果之间的差异,得出等截面连续箱梁在日照温差荷载作用下温度应力的分布规律,并提出温度束概念,为解决温度效应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北方的钢筋混凝土桥梁尤其是大跨径连续梁桥,由于长期经受日照辐射,较大温差变化,以及混凝土导热性能较差等原因,将会在结构内部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有时甚至比外活载产生的应力更大,从而使桥梁出现严重裂缝。本文以松浦大桥为依托,采用温度关键点进行分析,通过采集箱型梁的三个截面的温度数据,以分析获得其温度分布的规律,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或避免温度应力造成的破坏。  相似文献   

17.
陈宇峰  王维红  徐君兰 《山西建筑》2007,33(19):300-301
介绍了大跨连续刚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在两种温度场下温度效应,重点分析非线性温度梯度下混凝土箱梁的温度效应,通过对比实测和JTG D60-200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的温度梯度模式,指出规范的温度梯度模式不足,提出了预防连续刚构箱梁温度效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张学军 《山西建筑》2012,38(8):136-137
通过分析指出温升是影响低压配电箱运行可靠性和寿命的主要原因,介绍了低压配电箱的温升过高带来的影响,以及温升的检测方法和测量手段,并且分析了温升产生的主要原因,就降低低压配电箱温升提出了建议,以期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9.
针对困扰工程设计的混凝土箱梁温度分布及温度应力问题,以某双线特大桥为背景,基于箱梁表面热交换平衡理论的预应力箱梁温度场数值仿真和现场实测的对比分析,以此来得到较为准确的混凝土箱梁壁厚温差的梯度模式.通过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箱梁表面热交换平衡理论的温度场数值仿真能客观模拟实际边界条件,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可以很好的满足...  相似文献   

20.
对某双线铁路箱形梁水化温度场进行试验设计和监测,用有限元方法模拟边值条件和水化作用,仿真实际混凝土温度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几种特定条件下的箱形梁温度场和内外温差分析,给出了温度控制原则,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