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BS树脂阻燃技术研究概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主要是概述ABS树脂阻燃的研究发展,阐述ABS树脂的燃烧机理,讨论各种阻燃剂对ABS树脂阻燃的效果,指出存在的问题,最后对ABS树脂阻燃的最新研究进展也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阻燃ABS树脂的研制与生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袁淳  李广宇 《化工时刊》1993,(11):14-17
  相似文献   

3.
文中介绍了几种阻燃耐候ABS树脂的制备方法,提出了用ASA树脂与ABS树脂做基体树脂掺混改性制备阻燃耐候合金材料,通过添加一定量的阻燃剂、光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及其他助剂制备出了阻燃性优良,耐候性好的ABS/ASA合金树脂.  相似文献   

4.
阻燃ABS树脂增韧和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箭  黄瑛 《浙江化工》2000,31(1):35-36
论述了对阻燃ABS树脂韧性的改善。以及阻燃ABS树脂的测试方法 ,最佳添加量。  相似文献   

5.
ABS阻燃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BS树脂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种热塑性工程塑料,尤其适用于汽车、电器行业,因此对其阻燃性能要求十分严格。阻燃剂及阻燃塑料的环保化更是日益成为人们努力追求的目标。目前,国内外对ABS树脂及其合金的阻燃研究十分活跃。本文阐述ABS树脂的燃烧机理,主要概述了ABS树脂阻燃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各种阻燃剂对ABS树脂阻燃的效果,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将多聚磷酸铵、季戊四醇、三聚氰胺及有机化蒙脱土通过160℃预混制备了膨胀型阻燃剂(IFR),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PP-g-MAH)为增容剂,选用SBS、EVA、CPE、MBS分别对PP进行增韧改性,采用熔融插层法制备了阻燃聚丙烯(FRPP)。利用了TGA、LOI、SEM和力学性能测试等研究了不同种类的增韧剂和不同OMMT含量对阻燃PP的热稳定性能、阻燃性能、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IFR,PP的极限氧指数由17%升为31%,其中CPE体系的极限氧指数达到31%;体系的起始分解温度由纯PP的440.8℃升高到459.5℃,600℃的残炭率比纯PP提高15%以上。SBS的加入,使体系韧性改善最明显,其中OMMT对SBS增韧体系的拉伸强度有改善,对其他增韧体系反而降低拉伸强度。综合FRPP性能,采用SBS为体系的增韧剂,添加1phr OMMT,可以在提高体系的韧性同时,阻燃性能和拉伸性能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分别采用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C)、氯化聚乙烯(CPE)和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SBS)三种弹性体为增韧剂,研究增韧剂种类及用量对聚氯乙烯(PV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ABS)复合材料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和极限氧指数的影响,并对纳米CaCO_3填充改性PVC/ABS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熔体流动速率和极限氧指数(LOI)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采用CPE增韧改性的PVC/ABS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阻燃效果均优于EVAC和SBS改性体系;PVC/ABS/CPE/CaCO_3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在纳米CaCO_3用量为6份时达到极大值,随着纳米Ca CO3用量的增加,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逐渐下降,LOI有所降低,在纳米CaCO_3用量为4份时材料的加工流动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阻燃ABS/PVC共混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不同的方法对ABS树脂进行了阻燃改性研究,确立了阻燃ABS/PVC共混体系。结果表明:在共混体系中,ABS/PVC的质量比为70/30~30/70并配以复合阻燃剂时,共混物的阻燃性可达到FV-0级,而且冲击强度可高于通用ABS树脂和高冲击ABS树脂。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阻燃剂加入量对ABS树脂性能的影响,采用掺混方法将阻燃剂加入ABS树脂使其在保证综合性能的同时,具有较好阻燃性。结果表明,阻燃剂对熔融指数和冲击强度影响较大,对热变形温度影响不大;当阻燃剂的质量分数大于17.84%时,阻燃ABS树脂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0.
文章回顾了近年来我国PC/ABS合金的增韧、阻燃技术研究进展,讨论了增韧剂、增容剂、阻燃剂和加工工艺对PC/ABS合金性能的影响。增韧剂的加入可以大幅度的提高体系的冲击韧性,但会引起材料的流动性和刚性的降低。阻燃剂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阻燃性,同时使材料的力学性能降低。而相容剂可以增加各组分的相容性。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1.
ABS树脂新品种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天然 《兰化科技》1996,14(1):46-50
简介了近几年以提高ABS树脂性能为目的新品种开发,其中包括提高共力学性能的品种,改善物理性能的品种和开发具有特殊性能的品种等。  相似文献   

12.
增韧阻燃母粒的研制及其改性ABS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采用马来酸酐接枝(乙烯/丙烯/二烯)共聚物(EPDM-g-MAH)、(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与复合阻燃剂等研制了增韧阻燃母粒,讨论了各组分的选用和EPDM-g-MAH与SBS的增韧机理,考察了以EPDM-g-MAH、SBS和ABS为载体的增韧阻燃母粒改性的阻燃ABS的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以EPDM-g-MAH、SBS为载体的增韧阻燃母粒较之以ABS为载体的增韧阻燃母粒对ABS有明显的增韧效果。用以SBS为载体的增韧阻燃母粒改性的阻燃ABS已被用于生产电器插座、电动工具及家用电器等的外壳。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不同用量的氯化聚乙烯(PE-C)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对硬聚氯乙烯(PVC-U)二元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冲击断面和微观结构,结果发现,随增韧剂用量不同两种共混体系的冲击性能曲线均可分为“脆性断裂”,“脆韧转变”和“韧性断裂”三个区。不同的是,PE-C在PVC-U中形成网络结构,而ABS是以颗粒或聚集体分散在PVC连续相中,拉伸时,PE-C易与基体共同发生剪切屈服产生“剪切带”,ABS作为应力集中体引发银纹。“剪切带”和“茛纹”都对PVC-U增韧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阻燃PBT/ABS系列合金,探讨了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MBS)和乙烯/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无规三元共聚物(EMA-GMA)对阻燃PBT/ABS合金的增韧和增容作用,采用力学测试方法、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DSC)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MBS和EMA-GMA对阻燃PBT/ABS合金的力学性能和相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阻燃PBT/ABS合金(80/20)体系中,加入6%MBS,合金的的缺口冲击强度为9.8 kJ/m2,是没加MBS时的1.5倍左右,而EMA-GMA与MBS复合后,具有一定的协同效应,当EMA-GMA、MBS质量分数分别为4%、4%时,合金的拉伸强度为36.5 MPa,1.6 mm阻燃等级为V-0,缺口冲击强度达到13.5 kJ/m2。  相似文献   

15.
《聚合物与助剂》2010,(1):49-50
本专利介绍的阻燃ABS改性树脂是由ABS45—65份,阻燃剂10—25份,难燃聚合物15—30份,PLS纳米复合材料2—10份,稳定剂0.5—3份,氯化聚乙烯CPE3—10份及润滑剂1—3份组成。  相似文献   

16.
在ABS中加入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接枝马来酸酐(EVA-g-MAH)进行增韧改性,探讨了以银纹化增韧的弹性体的增韧机理以及EVA-g-MAH与ABS分散均匀性等问题。结果表明,添加10份EVA-g-MAH增韧的阻燃ABS冲击强度增幅达35%,热塑性弹性体增韧阻燃ABS主要以银纹化增韧机理进行增韧,但随着EVA-g-MAH用量的增加,其机械强度损失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7.
阻燃ABS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提高阻燃ABS抗冲性能、低烟化、耐候性的研究来阐述阻燃ABS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ABS的消烟阻燃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用Mg(OH)2硅酸铝、滑石粉和(NH4)2SO4等无机化合物与有机溴系阻燃剂复合填充于ABS中,通过氧指数、垂直燃烧性能及发烟性能的测定,评价了各种复合体系的阻燃和消烟效果。结果表明,(NH4)2SO4与溴系阻燃剂复合后,对ABS具有良好的阻燃和沙烟功能。  相似文献   

19.
新型增韧阻燃ABS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环保阻燃剂2,4,6-三(三溴苯氧基)三聚氰酸酯进行ABS阻燃改性,并对阻燃剂进行分散处理,制备了环保阻燃ABS;并对其进行增韧改性.结果表明:分别采用热塑性弹性体粉(SBS类)、ABS高胶粉、丁腈橡胶粉对阻燃ABS进行增韧,丁腈橡胶粉增韧效果更为明显,冲击强度较未增韧时提高了 16.3%,而且对材料阻燃性未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ABS树脂对CPVC/ABS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ABS含量的增加,CPVC/ABS二元共混物的拉伸强度、维卡软化点和熔体粘度下降,而CPVC/ABS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