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昭和电工公司于2012年7月12日表示,它已经在公司的日本辰野生产基地,使用生物衍生的琥珀酸以商业化规模开始生产可生物降解聚酯树脂Bionolle。昭和电工表示,该产品将主要用于在印度的消费品包装中使用。昭和电工已开始供应薄膜级产品的样品。Bionolle可以在使用后完全  相似文献   

2.
昭和电工公司于2012年7月12日表示。它已经在公司的日本展野生产基地。使用生物衍生的琥珀酸以商业化规模开始生产可生物降解聚酯树脂Bionolle。昭和电工表示。该产品将主要用于在印度的消费品包装中使用。昭和电工已开始供应薄膜级产品的样品。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消息     
<正>昭和电工生产生物降解聚酯日本昭和电工公司近日宣布,公司已开始在日本辰野生产基地以生物琥珀酸为原料,商业化生产可生物降解聚酯Bionolle,并开始供应薄膜级产品的样品。昭和电工表示,该产品主要在印度的消费品包装中使用。Bionolle采用淀粉或糖类制成的琥珀酸为原料,其中约  相似文献   

4.
《塑料科技》2012,(8):83
<正>日本昭和电工公司近日表示,该公司已开始在日本辰野生产基地,以生物琥珀酸为原料,商业化生产可生物降解聚酯Bionolle,并开始供应薄膜级产品的样品。昭和电工表示,该产品将主要在印度的消费品包装中使用。  相似文献   

5.
日本昭和电工公司近日宣布,公司已开始在日本辰野生产基地以生物琥珀酸为原料,商业化生产可生物降解聚酯Bionolle,并开始供应薄膜级产品的样品。昭和电工表示,该产品主要在印度的消费品包装中使用。Bionolle采用淀粉或糖类制成的琥珀酸为原料,其中约50%的原料为生物质,使用后可完全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该产品现已应用于堆肥袋和地膜生产。  相似文献   

6.
工业发展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伴随着化石燃料的日益枯竭和CO2的大量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出现了全球变暖的问题。我国在倡导节能减排的同时,大力发展CO2固定技术,将大气中丰富的CO2转化为可以供人们利用的化工原料、燃料甚至更高附加值产品,不仅能够保护环境,同时还可提高经济效益。当前全球可再生能源规模的不断扩大缓解了传统能源消耗的压力,同时可再生能源可以为固定CO2提供可持续的、清洁的驱动能量,并且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生物法固碳技术越发成熟,同时较其他固定CO2方法而言,生物法固碳具有条件温和、选择性高、产品多样等优势,因此利用可再生能源耦合生物催化进行CO2的固定逐渐成为了这一领域的研究重点。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生物催化与电化学、光化学反应耦合固定CO2的研究,包括光、电催化与酶催化偶联以及光、电催化与全细胞催化偶联对CO2的利用,简述了其耦合催化原理与研究进展,并总结了目前研究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及提高CO  相似文献   

7.
徐沛  贾璇  王勇  亓雪娇  赵玉娇  李鸣晓 《化工进展》2022,41(7):3816-3823
针对微生物电解池 (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MEC)CO2还原过程阴极CO2还原速率低的问题,本文通过改变阴极室的流场环境,探究流场对生物阴极启动、运行、产物及功能微生物的影响,阐明MEC生物阴极CO2还原性能、产物转化、微生物群落对流场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流场不仅增强了生物阴极还原CO2能力(电子消耗量提高了10%,其中CO2产乙酸途径消耗电子量提高了30%),还使生物阴极的CO2还原途径由启动阶段的CO2还原产甲烷转变为运行阶段产乙酸。高通量分析表明,流场改变了生物阴极和阴极液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使阴极生物膜的嗜氢型产甲烷菌(Methanobacterium)向嗜乙酸型产甲烷菌(Methanosaeta)主导的群落演变。产乙酸菌群落(PetrimonasCandidatus_Caldatribacterium)丰度较对照组提高了3.8%,在CO2产乙酸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可为MEC还原CO2产乙酸的定向调控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日本昭和电工公司开始出售一种贮氢材料—氢化钛粉末,每克氢化钛吸收的氢量可达500毫升,可在制造铝消泡材料时作为发泡剂使用,该产品在昭和钛公司的富山工厂生产。目前已建成生产能力为3吨/月的氢化认装置。 钦  相似文献   

9.
微藻光合作用固定燃煤发电厂烟气CO2及其生物质能源化资源化利用已成为低碳循环的核心技术,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有效途径之一。然而烟气中CO2浓度高(相对自然界藻类生长的空气氛围),且存在易溶酸性气体,如SO2等,对微藻光合生长及碳转化过程是极大挑战,造成我国微藻捕集烟气CO2的工程应用非常有限。为促进微藻固定烟气CO2发展,针对烟气高浓度CO2和含SO2等酸性气体的特点,从耐受烟气氛围的高效藻种构建、微藻对高浓度碳的代谢及转化过程调控再到烟气中高浓度CO2在光生物反应器中的传输及转化过程进行全面综述。小球藻是最有望实现微藻生物固定烟气CO2的藻种。通过筛选和驯化等方式,小球藻可适应烟气的高碳浓度和一定浓度下酸性气体的胁迫,并保持较高固碳速率。烟气在光生物反应器内溶解传输及引起多相流动是影响微藻固碳性能的关键,强化反应器内的CO2传输并抑制SO2酸性...  相似文献   

10.
生物甲烷路线在CO2减排和节能方面有很大的应用前景。而对生物沼气的分离是此路线的一个关键问题,特别是在60℃和0.1 MPa下。巨正则Monte Carlo(GCMC)和平衡分子动力学(EMD)的分子模拟方法研究CO2和CH4在不同管径的碳纳米管(CNT)中的吸附和扩散,可以从分子层面研究生物沼气的分离机理。分别计算了CO2/CH4二元混合物吸附量、吸附选择性、自扩散系数和渗透选择性等参数。模拟结果表明:由于碳管的受限空间和CO2与碳纳米管壁面分子之间强相互作用,导致二元等物质的量的混合物CO2/CH4的吸附量和扩散系数的差异。CO2的吸附量和自扩散系数都比CH4的大。渗透选择性在碳管管径达到最接近1 nm时达到最大值,此时混合物的分离过程是吸附控制,而非扩散控制。  相似文献   

11.
温室气体CO2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根据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高容量捕获CO2主要用于缓解环境污染和生产高附加值化学品,如环状碳酸酯,因此,实现CO2高容量捕获具有较好的科学价值和研究意义。本工作采用来源广泛、廉价易得的叶酸作为前驱体,以KOH为活化剂,通过碳化—活化法获得CO2吸附性能优异的叶酸衍生多孔碳。首先,采用BET、SEM、SEM-EDS、XRD、Raman和XPS表征系统研究了叶酸衍生多孔碳的物性、纹理和结构特征。随后,通过1 bar 0℃和1bar 25℃的CO2吸附实验评估了叶酸衍生多孔碳的CO2吸附性能。最后,详细探究了叶酸衍生多孔碳的物化属性和多孔特性在CO2吸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我国实施“碳中和、碳达峰”的背景下,本研究可为工业领域实现负碳汇目标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王凯  贺明丽  王梦  谭天伟 《化工进展》2019,38(1):538-544
温室气体积累而导致的全球性气候变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因此科学家通过不同的方法在CO2固定方面进行了诸多的探索与研究,例如化学转化、酶催化及微生物转化等。而微生物的多功能性使得其具有将生物质、生物废物和二氧化碳作为原料来生产生物燃料及化学品等物质的优点。本文对天然存在于微生物体内的、可以固定CO2的途径进行了一定总结,并主要阐述了利用生物法或生物电化学法等方法将二氧化碳绿色地转化为化学品或生物质能源的相关工作。另外,对以粮食为原料的第一代生物制造以及以非粮食的生物质为原料的第二代生物制造方法及效果进行了评价,同时提出了以CO2为原料的第三代绿色生物制造的概念。最后预测了在利用二氧化碳进行生物转化的未来发展中所需的关键技术与发展走势。  相似文献   

13.
以单针藻Monoraphidium sp. QLZ-3为对象,研究了CO2对微藻在核桃壳提取液(walnut shell extracts,WSE)中生长及油脂积累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2%的CO2条件下,微藻在WSE中的生物量产率及油脂产率达到196.85mg/(L·d)和97.52mg/(L·d),分别是对照组的1.33倍和1.57倍。WSE培养下,外源CO2上调了微藻中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基因(ribulose 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oxygenase,rbcL)的表达量,从而促进了CO2的固定。此外,12% 的CO2提高了微藻对WSE中多酚的利用,同时上调了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 coenzyme A carboxylase,ACCase)和苹果酸酶(malic enzyme,ME)活性,下调了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PEPC)活性。研究表明,CO2可以提高WSE中微藻的生物量产率和油脂产率,降低培养成本,为核桃壳的资源化利用及微藻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正>日本昭和电工和KH Neochem已经同意解散双方的合资企业——日本醋酸乙酯公司(JEA)。JEA成立于2003年,当时是由昭和电工和协和发酵工业公司(现改名为协和发酵麒麟公司)合资组建,2011年协和发酵麒麟公司剥离了旗下化工业务,被剥离的化工业务在2012年4月更名为KH Neochem。JEA成立的初衷是加强双方的醋酸乙酯业务,并于2004年4月开始正式生产。JEA已经拥有醋酸乙酯产能10万t/a,昭和电工拥有JEA 55%股权,KH Neochem持有剩余45%股权。两家公司表示,尽管自成立之时起,日本国内和  相似文献   

15.
史红玲  王瑶  袁书玮  姚伦广  唐存多  薛闯 《精细化工》2023,(10):2089-2097+2206
CO2的还原和资源化利用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手段。生物催化剂对反应和底物具有高选择性,因此被用于构建高效的CO2还原系统。其中,甲酸脱氢酶(FDH),特别是某些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依赖型/金属辅因子(W或Mo)的甲酸脱氢酶,能够可逆地将CO2还原成甲酸盐。该文首先介绍了甲酸脱氢酶的特性及分类,其次综述了CO2还原用甲酸脱氢酶的活性位点及催化机制、FDH的分子改造、全细胞生物催化CO2还原为甲酸盐的最新进展,为CO2还原用生物催化剂的研究提供了启示,为以CO2为原料构建可行的CO2还原系统来生产增值的燃料和化学品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周柒  丁红蕾  郭得通  潘卫国  杜威 《化工学报》2020,71(8):3428-3443
CO2的过量排放引发了严重的温室效应,采用CO2氢化技术在实现CO2减排的同时又可生成高价值的产物,因此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关于CO2氢化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是综合探讨多种催化技术的相关综述较少。本文将较为新型的CO2氢化技术大致分为光催化、电催化、生物催化以及等离子体催化4种。主要从催化剂的角度,对以上4种新型CO2氢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进行了归纳,并简要介绍了其反应机理。同时,基于研究现状的分析,指出了4种氢化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方向和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并对CO2氢化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乔智威  杨仁党  王海辉  周健 《化工学报》2014,65(5):1729-1735
采用巨正则Monte Carlo法(GCMC),对CH4 /CO2混合气体体系基于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的吸附分离进行了模拟研究。吸附分离材料涉及3个系列(M-MOF-74、M-MIL-53和[M(atz)(bdc)0.5])(M=Mg,Co,Ni,Zn,Al,Cr)不同金属配位的8种MOF材料。研究表明,Mg-MOF-74的CO2吸附性能在高压下优于其他材料;在低压时,拥有大量氨基官能团的[Zn(atz)(bdc)0.5]和[Co(atz)(bdc)0.5]材料有更高效的CO2分离性能。通过径向分布函数和CO2吸附构型快照重叠图进一步分析发现,各个系列材料不同金属配位对CO2吸附构型的影响造成了材料吸附分离性能有较大的不同。研究结果能够为实验上设计和开发新型高效CO2和CH4吸附分离MOFs材料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18.
空气产品公司近日对外宣布,将扩大与日本昭和电工的合作范围,在已成立10年之久的合资企业昭和电工空气产品公司继续生产蚀刻材料和半导体室净化产品如CF4和C2F6之外,双方将在日本的川崎市再合建一个C4F6新厂。据称,新工厂预计2009年上半年建成投产。  相似文献   

19.
玉米秸秆棒状燃料热解过程和产物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秸秆棒状燃料为原料,在固定床反应器上探究热解温度对玉米秸秆棒状燃料热解过程和热解产品性质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热解气体产量增加,固体炭产量逐渐减少,生物油产量先增后减在450℃时达到最大值35.61%。对固体炭进行工业分析,发现其灰分含量较高;FT-IR分析表明:玉米秸秆棒状燃料的热解反应主要发生在650℃之前;SEM图显示断截面表现为蜂窝状的孔结构。生物油的GC-MS分析表明:在250~750℃下生物油的组成主要是呋喃、酮、醛和酚类等含氧化合物,其中酚类和呋喃类化合物是含量最多的物质;而在850~950℃下以多环芳烃类化合物为主。热解气的主要组成是CO2、CO、CH4和H2,同时有少量的C2Hn化合物,在250~450℃范围内,气体的主要组成是CO和CO2,随着温度升高,CO、H2、CH4和C2Hn逐渐增加,热解气的热值逐渐增加,在650℃下气体产品的热值已达到13.05 MJ/m3,当温度大于650℃后,热值增加速率变慢。  相似文献   

20.
周静  李锋 《云南化工》2020,(7):45-47
以磷石膏(PG)为原料,在气(CO2)-液(NH3·H2O)-固(PG)三相体系中反应结晶制备纳米碳酸钙。研究了温度、CO2流量和反应时间对碳酸钙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O2流量为138~251mL/min时,在相应的温度下,可以得到平均粒径为86~104nm的PG衍生纳米CaCO3。研究表明,碳酸钙的粒径受温度、CO2流量和反应时间的相互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反应时间的严格控制,较低的CO2流量有利于纳米CaCO3颗粒的形成。此外,PG衍生的纳米CaO经10次煅烧-碳化循环后仍保持0.27g/g的CO2吸附能力,与商用纳米CaO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