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丙烯酸正丁酯(B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单体,采用改进的悬浮聚合法合成高吸油树脂。考察了单体配比、引发剂和交联剂用量、AIBN加入量及加入时间对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合成条件为:单体配比BA∶MMA质量比为4∶1,引发剂BPO用量为单体质量的0.4%,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单体质量的0.15%,发泡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单体质量的18%,在此条件下合成的树脂对甲苯的吸油率最高可达40.17 g/g,速率也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丙烯酸烷基酯为单体,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二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交联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聚丙烯酸酯类吸油树脂。本文讨论了单体结构、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对吸油树脂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马铃薯渣为原料、水作溶剂制备了羧甲基马铃薯渣,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以过硫酸钾和亚硫酸氢钠氧化还原体系作为引发剂,与丙烯酸(盐)在较低温下接枝聚合应合成了高吸水树脂。探究了单体用量、丙烯酸中和度、交联剂用量、氧化还原引发剂用量、总水量对高吸水树脂吸水量的影响;本文还对树脂的吸液能力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4.
水溶液聚合法合成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海燕  代加林 《广州化工》2012,40(11):117-119
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硫酸钾-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以丙烯酸和丙烯酰胺为单体,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丙烯酸-丙烯酰胺共聚的吸水树脂,并探讨了单体浓度、单体质量比、丙烯酸中和度、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对吸水树脂吸水量的影响,最大吸水率为799.3 g/g。  相似文献   

5.
以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采用反相悬浮乳液聚合法合成了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辛烷基磺酸钠(NaAMC8S)三元共聚高吸水树脂,研究了引发剂含量、交联剂含量、AA中和度对树脂吸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磺酸基单体NaAMC8S的加入显著提高了吸水树脂的盐水吸收能力,当引发剂含量为0.2%,交联剂含量为0.02%,中和度为75%,加入NaAMC8S为0.5%时,共聚树脂吸自来水的量为601mL/g,吸0.9%Nacl水溶液的量为154mL/g。  相似文献   

6.
丙烯酸/马来酸酐高吸水树脂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丙烯酸(AA)、丙烯酸盐和马来酸酐(MA)为原料,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和甘油为交联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一种新型的高吸水树脂. 考察了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以及马来酸酐氨化程度对高吸水树脂吸水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条件,使合成的高吸水树脂对去离子水和0.9%的NaCl水溶液的吸收能力分别达到1689 g/g和115 g/g.  相似文献   

7.
采用溶液聚合法,以丙烯酸(AA)和丙烯酰胺(AM)为单体,N,N’-亚甲双丙烯酰胺(NMBA)为交联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制备了丙烯酸-丙烯酰胺共聚物吸水树脂,探讨了单体配比(mAA/mAM)、交联剂和引发剂用量对树脂吸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5℃时,丙烯酸-丙烯酰胺共聚物吸水树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丙烯酸和丙烯酰胺质量比为4:1,交联剂和引发剂用量分别为聚合单体(丙烯酸和丙烯酰胺)总质量的0.02%和0.4%。  相似文献   

8.
通过正交实验方法,以N’N-亚甲基双丙烽酰胺(MBA)作交联剂。过硫酸钾作引发剂.将部分中和的丙烯酸、丙烯酰胺和顺丁烯二酸酐接枝到糊化淀粉上合成了高吸水性树脂。考察了交联剂、引发剂、丙烯醚、丙烯酰胺和顺丁烯二酸酐浓度对树脂吸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第六种实验方案合成的树脂吸水、盐水的性能最好。达到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9.
陈夫山  巩倩 《化工文摘》2007,(2):39-41,45
以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作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作为交联剂,将木薯淀粉与丙烯酸、辣椒碱在水溶液中接枝共聚,合成了具有抗菌性的高吸水性树脂。文章主要考察了添加辣椒碱形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引发剂用量、丙烯酸中和度、交联剂用量对合成产物吸水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新型离子阻滞树脂,并对引发剂的类型、引发剂的加入量、丙烯酸和加入量及交联剂的加入量进行考察,确定了最佳的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1.
交联剂对合成高吸油性树脂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水分散相悬浮聚合法,以甲基丙烯酸长链烷基酯为单体,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交联剂合成高吸油性树脂;并且探讨了交联剂对聚合过程和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实验证明,交联剂用量越大,体系凝胶化现象到来得越早,转化率随反应时间增长得较快,但是最终转化率相差不大。交联剂用量越大,树脂对各种油品的吸油倍率越小;交联剂的用量大于0.4mL时,吸油倍率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周亚  郭永超  赵彦生 《辽宁化工》2011,40(11):1121-1123,1126
以淀粉为主要原料,丙烯酸(AA)为接枝单体,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高吸水性树脂。探讨了淀粉、引发剂和交联剂用量,丙烯酸中和度等因素对产物吸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聚合温度为50℃,淀粉、引发剂和交联剂用量分别为丙烯酸用量的10%、0.7%和0.03%的条件下,所制备的高吸水性树脂的吸蒸馏水和生理盐水能力最高可达786 g/g和79 g/g。  相似文献   

13.
辐射法合成高强吸水剂交联聚丙烯酸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60Co辐照引发丙烯酸钠聚合,制得高强吸水剂交联聚丙烯酸钠。研究了单体浓度,中和度.交联剂,辐照剂量等因素对交联聚丙烯酸钠吸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辐射剂量为20kGy,中和度为70%。单体浓度为16.7%时.交联聚丙烯酸钠具有较高的吸水率,吸生理盐水(0.9%NaCl水溶液)可达128倍.吸自来水可达干重的252倍,吸去离子水可达干重的2096倍。  相似文献   

14.
利用聚乙烯(PE)回收料和具有亲水性基团的丙烯酸(AA),通过反相乳液聚合法接枝共聚合成了环保型PE—AA吸水树脂。探讨了原料配比、NaOH溶液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引发剂种类及其用量、交联剂用量等因素对吸水树脂吸水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m(AA):m(PE)为8:1、AA用量32g、质量分数25%的NaOH溶液40mL、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3h、引发剂(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6mL、交联剂(环氧氯丙烷)2mL的条件下,制备的PE—AA吸水树脂的吸水率为455.3g/g。PE、聚丙烯、聚苯乙烯与AA接枝共聚所得吸水树脂中,PE—AA吸水树脂的性能较优。  相似文献   

15.
羧甲基纤维素制备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羧甲基纤维素(CMC)、丙烯酸(AA)、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原料,用过硫酸钾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经接枝共聚制备高吸水性树脂,讨论了反应时间、丙烯酸中和度、引发剂用量等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工艺条件为:CMC、AA、AMPS的量分别为1,8,3.5 g,引发剂量为0.15 g,交联剂量为0.02 g,AA中和度为80%,在50℃下反应2 h。所得产物吸水倍率为580 g/g,吸水速率为80 g/m in。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一种提高种子乳液聚合接枝效率的新方法。在种子乳液聚合阶段加入一种引发剂型单体,通过其引发聚合和参与聚合的双重功能,制备出了接枝效率较高的加工和抗冲击改性剂丙烯酸酯类(ACR)。讨论了引发剂型单体、引发剂型单体用量、交联剂用量及接枝单体用量对接枝聚合的接枝效率和接枝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丙烯酸酯类为单体、苯乙烯为主要共聚功能单体,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三氯甲烷为致孔剂,采用悬浮共聚工艺合成了一系列多孔的高吸油树脂。着重研究了树脂共聚单体组成、交联剂加量、引发剂用量以及分散剂加量等因素对吸油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在最优化合成条件下制备的高吸油树脂具有较佳的吸油性能,对甲苯的吸附量可达32 g/g。  相似文献   

18.
过氧化物交联HDPE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交联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的种类、交联剂二叔丁基过氧化物(DTBP)、助交联剂T的用量对交联HDPE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选用辛烯为共聚单体和支化度(每1000C中的甲基数)为3.2的HDPE为原料树脂,主交联剂DTBP和助交联剂T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15%,0.20%时,材料的各项性能符合交联HDPE管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用一种热可逆交联剂与聚氯乙烯(PVC)树脂熔融共混,研究了交联剂用量和交联时间对交联PVC制品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的影响,分析了交联产物的热可逆转化行为。结果表明:热可逆交联剂能有效提高PVC制品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当交联剂用量为3份时,PVC制品的力学性能达到最大值,维卡软化温度提高了4℃;PVC制品的凝胶含量随交联剂用量的增多而增大;交联时间为20 min时,PVC有较高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更为重要的是PVC交联后具有热可逆转化特性。  相似文献   

20.
以乙酸乙酯为溶剂,AIBN为引发剂,采用改进的溶液聚合工艺,研制了表面保护膜用丙烯酸酯压敏胶。并研究了内交联剂TC,外交联剂氮丙啶(SaC-100)和水性聚异氰酸酯(Bayhydur3100)对胶黏剂的剥离强度和耐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引入内外交联剂,能够显著增大胶体内聚力,消除残胶作用明显。外交联剂SaC-100在提高胶体耐热性和降低剥离强度方面比Bayhydur3100的效果好,采用单体量0.80%的内交联剂TC,胶液量1.0%的外交联剂SaC-100,制得的表面保护膜性能较好,在高光洁度不锈钢板的耐热性检测中无任何残胶和“暗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