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病毒名称:“暗影大盗”远控木马病毒危害:我们在网上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游戏交易,这其中自然有真也有假。最近就有不少的用户在网上称,有人打着“交易游戏装备”的幌子,实际上进行的是传播木马的勾当。骗子首先给用户发送一个压缩包文件,诱骗用户运行压缩包里面的“图片”文件,而这个文件实际上就是修改过的Gh0st远控木马。这款木马具有较强的隐蔽  相似文献   

2.
针对网络游戏、网络银行的木马和病毒现在是越来越猖獗了。在近期,这类程序的数量在迅速上升,比如瑞星反病毒监测网每天都能截获上百种针对网络游戏《传奇》、《天堂》等编写的盗号木马。这和几年前的病毒、木马有很大的不同。以前的病毒几乎都是黑客们为了炫耀自己的技术而编写出来的,他们往往有很巧妙的传播手段、很强的破坏能力,但通常只是用来证明某种系统漏洞可被利用进行传播(如Nimda、红色代码等)。而提起早期的木马,人们最先想到的会是“冰河”、“BO”、“YAI”以及“Sub7”等,其中以“冰河”木马最甚,这些木马程序均属于远程监…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2001,(49)
病毒扫描三 红色代码2001年9月惊动世界的特大病毒之首 红色代码病毒只攻击安装IIS 4.0或IIS5.0的Windows2000及 MicrosoftWindowsNT 4.0系统。该病毒利用WinNT/Win-dows2000系统中IIS服务器(微软公司提供的WWW服务器)缓冲溢出的漏洞进入主机,之后在被入侵的主机中安置木马,该木马将被感染主机的所有资源对外彻底开放,任何人都可以利用这个木马获取或者破坏被感染主机的所有文件资料。该病毒同时判断被入侵主机的语言种类,如果是英文系统,则启动300个线…  相似文献   

4.
还记得大名鼎鼎的“熊猫烧香”病毒吗7这个病毒很厉害的,它可以下载其他木马病毒到用户的电脑中进行破坏,并让黑客能够远程控制用户的电脑。其实,在脚本木马中,也有类似于“熊猫烧香”病毒的,它们被大家俗称为“一句话木马”。可别小看这些只有短短一句服务端代码的木马哟,它们可以上传其他的脚本木马到目标网站所在的服务器中,以实现对这些服务器的控制,甚至还能对磁盘进行格式化,让服务器中的数据瞬间化为乌有!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2001,(Z3)
近期,网络病毒疯狂肆虐,其气焰甚至比恐怖主义分子还要嚣张。围剿“红色代码”与“蓝色代码”的硝烟才刚刚散去,一种据说比他们更厉害的新型病毒“尼姆达”就马上登台亮相。,据最新报道,“尼姆达”的感染和传播范围正在以超过“红色代码”的速度和规模,在网络上进行蔓延,国内一些堪称铸就了铜墙铁壁的金融和证券机构都在“尼姆达”的猛攻之下已经陷入瘫痪,国内网络和信息安全问题再一次面临严峻挑战。辰病毒市场一时间又被炒得沸沸扬扬,再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回顾近期病毒的爆发频率、危害区域、损失程度,各个数据都触目惊心。…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与网络》2009,(22):41-41
对于个人用户来说,除了病毒和木马,网页中的隐形代码也开始严重地威胁着我们的安全.但大多数人却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隐形代码的危害认识不够,甚至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别人窃取了重要资料。因为隐形代码具有比较大的隐蔽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病毒防火墙能很好地阻止隐形代码的攻击,大多数甚至根本就不能发现。  相似文献   

7.
如果有人问:现在网络上什么最猖獗?答案多半是木马。网络和电脑的普及,以及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给放“马”一族(即黑客)提供了广阔且水草丰富的牧场。而常在网上转悠的朋友,如果没有遇到过木马,应该说是一个奇迹。自1998年我从事计算机行业的工作以来,亲手杀掉的“马”估计已有数千匹,老大一群了。长期与木马过招,我已养成了高度警惕的习惯,虽然偶有小伤,但终究未被马踢中过要害。  相似文献   

8.
《电脑爱好者》2002,(1):29-29
最近,许多用户发现“木马”一词越来越多地和电脑病毒联系到了一起。“木马”一词来源于古希腊传说故事——“特洛伊木马”,此类病毒分为客户端(控制端)和服务器端(被控端),它利用客户端程序对用户计算机进行监控,客户机往往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个人信息泄漏,给个人造成多种损失。 一、“冰河”及其变种 冰河可以说是最有名的国产“木马”了,虽然许多杀毒软件可以查杀它,但国内仍有几十万台中冰河的电脑存在!现在网上又出现了许多的冰河变种程序,其危害性  相似文献   

9.
近日,一种被称为“红色代码”的蠕虫 病毒开始在网上蔓延。这种被认为带来有史以来最大一次网络危机的病毒,7月19日首次大面积爆发时,就感染了25万台以上的电脑。至8月1日,感染病毒的计算机已经达到30多万台;仅在8月1日,该病毒就对全球的网络造成了12亿美元的损失。 这种蠕虫病毒,可以导致大面积的网速下降和部分网络中断。“这种网络蠕虫对国家安全和经济构成了空前的威胁。”FBI国家基础设施保护中心主任R·迪克说。 更为可怕的是,“红色代码”病毒目前已经产生出了形形色色的变种,如“红色代码Ⅱ”。长江后浪…  相似文献   

10.
近一时期,“红色代码“病毒的变种“红色代码Ⅱ“正肆虐全球.从8月1日起,该病毒的疫情开始蔓延到我国境内.这种集病毒、蠕虫、木马、黑客程序于一身的恶意代码,能够大面积地感染安装有微软视窗2000和NT的操作系统,取得系统的控制权,进而泄露系统中的文件并对网络中其他系统进行感染和攻击,导致网络通信和网络信息服务的拥塞甚至瘫痪.该病毒给我国部分网络及其节点造成严重的破坏.   ……  相似文献   

11.
勇军 《电脑》2003,(11):82-82
很多对安全知识了解不多的菜们鸟,在计算机中了“木马”之后就束手无策了。虽然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新版杀毒软件都可以自动清除大部分“木马”,但它们并不能防范新出现的“木马”程序。因此,查杀木马,最关键的还是要知识“木马”的工作原理。相信你看了这篇文章之后,就会成为一名查杀“木马”的高手了。  相似文献   

12.
《计算机与网络》2003,(16):48-49
网络时代可不太平,谁没有遭遇过病毒或木马?从CIH、I Love You到红色代码、Nimda,从BO到冰河,无一不是网友经常懈逅的对象。怎么避免这些“艳遇”是广大用户孜孜以求的目标,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防”永远是落后的,主动消灭它们才是积极主动的。 要消灭它们,首先就要掌握病毒及木马是怎么入侵我们的“爱机”的。有关病毒及木马的入侵招数的文章很多,但都不太全面,编者偶然间发现了一篇作者不详,但内容颇为全面的文章,特意整理出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红色代码”、“尼姆达”病毒席卷全球 2001年真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病毒年”,CAMSir (7月21日发作)、红色代码1(8月19日发作)、红色代码Ⅱ(8月26日发作)、蓝色代码(9月5日发作)、尼姆达(9月18日发作)、求职信(10月26日发作)接连不断,大量的企业级用户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其中,尼姆达病毒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据Computer Economics估计,在美国东部时间9月 20日下午 2:30到 9月 21日下午 2:30,超过 220万台服务器和个人电脑遭到了袭击。计算机巨人合并 惠…  相似文献   

14.
2003年1月25日,互联网上出现的一种据称其危害远远超过“红色代码”病毒的新型蠕虫病毒——“2003蠕虫王”,使全球互联网几乎全部瘫痪,它又给整个信息社会敲了一次警钟。全社会各政府机构和商业企业以及网络用户都应该认识到来自病毒和黑客的危险,并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保证互联网信道的畅通,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5.
帷幄 《个人电脑》2012,18(1):102-103
现在,Internet网络中的病毒、木马程序疯狂肆虐,常在网上冲浪的系统稍有不慎,都有可能遭遇病毒、木马的攻击。一旦被病毒、木马缠身,Windows系统的启动将会异常艰难,甚至无法正常启动;为了保护Windows7系统启动安全,我们需要加强设置,拒绝病毒、木马程序跟随系统自动启动而运行。  相似文献   

16.
经常会在QQ或MSN上收到好友发来的链接地址,其实有很多都是网页木马或病毒,它们运用代码将木马与网页“捆绑”在一起,当用户浏览时,木马或病毒便趁机植入浏览的电脑中。如何能知道好友发来的哪些是有害的恶意网页呢?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实用的查看技巧。  相似文献   

17.
由于很多新手对安全问题了解不多,所以并不知道自己的计算机中了“木马”该怎么样清除。虽然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新版杀毒软件都可以自动清除“木马”,但它们并不能防范新出现的“木马”程序,因此最关键的还是要知道“木马”的工作原理,这样就会很容易发现“木马”。相信你看了这篇文章之后,就会成为一名查杀“木马”的高手了。  相似文献   

18.
西贝 《网络与信息》2004,18(10):96-98
随着宽带的日益普及,网上病毒流行、蠕虫肆虐、木马泛滥。从“冲击波”到“震荡波”,从“网络天空”到“网银大盗”,人们的电脑、数据甚至于金钱都受到电脑病毒的威胁。虽然电脑病毒都会“招之即来”,甚至“不请自来”,但杀毒软件却都不是免费的。不过,如果你尚未购买这些杀毒软件,可以到网上去淘大侠们开发的一些免费杀毒、预防工具。这些免费的杀毒工具,根据杀病毒的能力、范围和方式,可以划分为六类。一、病毒专杀工具病毒专杀工具是针对某个病毒、某类病毒或者某些病毒的免费杀毒工具,根据杀毒的范围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四种。1.某个病毒专…  相似文献   

19.
从“梅丽莎”、“CIH"、“爱虫”到“红色代码”,每一次病毒的大规模爆发都给世界带来巨大的损失。在国家信息安全办公室、公安部公布的《我国首次计算机病毒疫情网上调查报告》中显示,我国曾经感染过病毒的用户数量占被调查数的73%(实际上的数字可能还不止这些)。在感染病毒的用户中,感染病毒3次以上的用户高达59%。这次“红色代码”也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相似文献   

20.
最近发作的新病毒,如红色代码、尼姆达和求职信等,与以前的病毒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因此有人认为,病毒技术的更新使得现在计算机用户即便小心翼翼,也难逃“中毒”厄运。病毒技术在进步,新病毒在核心技术、攻击方式、传播方式上及破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