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研究了乙醇含量对黄酒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对在发酵过程中添加6个乙醇含量(25%vol、30%vol、35%vol、40%vol、45%vol、50%vol)的食用酒精发酵的黄酒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除了发酵时添加50%vol食用酒精的黄酒样品,其他每个乙醇含量的黄酒样品的香气成分都有独特成分,加50%vol食用酒精的黄酒所含主要香气成分相对含量最高,达到了80.28%,而35%vol的相对含量最少,为39.09%;风味成分比例较大的酯类、醇类和工厂黄酒有约50%的相同成分,不同成分推测是受乙醇含量的影响,表明乙醇含量对黄酒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形成有较为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2.
黄酒属于我国传统的发酵食品,香气浓郁,成分复杂,其风味主要由酯类、醇类、醛类等物质构成.这些风味物质部分来源于酿造原料、麦曲,还有一部分是由微生物的代谢和贮存过程中发生的生化反应生成.该文综述黄酒中主要的挥发性成分,比较不同地区黄酒的特征性香气成分,分析对黄酒香气产生影响的因素,总结常用的风味物质检测方法,为提升黄酒整...  相似文献   

3.
为了改善黄酒生产工艺,本文研究风味蛋白酶(Flavorzyme)、中性蛋白酶(Neutrase)、复合蛋白酶(Protamex)对黄酒发酵及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传统摊饭法进行黄酒酿造,糖酵期添加蛋白酶,30℃发酵3 d后,再15 d低温发酵30 d,经压榨、灭菌得成品黄酒。测定了黄酒挥发性成分,筛选32种香气化合物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与聚类热图分析;并通过香气活力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s)评价香气化合物对黄酒整体香气的贡献。结果表明,风味蛋白酶能促进酵母菌生长,提高酒精度,并促进挥发性成分生成,总酯含量上升了97.6%,与风味蛋白酶相关性高的琥珀酸二乙酯(r=0.992)、己酸乙酯(r=0.990)、乙酸异戊酯(r=0.987)和乙酸乙酯(r=0.982)等香气物质集中分布在第一象限,对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均有正向作用;风味蛋白酶提高了异戊醇、乙酸乙酯、肉豆蔻酸乙酯等物质对黄酒整体香气的贡献率(OAVs>1),减少了4-乙基愈创木酚辛辣、刺激的气味。发酵过程中风味蛋白酶的添加能改善黄酒风味品质。  相似文献   

4.
通过比较新型松茸黄酒不同发酵阶段(松茸提取液、前发酵前期、前发酵后期、后发酵后期)键合态、游离态香气物质的组成及含量的具体差异,为松茸类黄酒的风味特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以自制新型松茸黄酒为研究对象,采用官能化聚苯乙烯/二乙烯苯萃取柱(Cleanert polar enhanced polymer-solid phase extraction, Cleanert PEP-SPE)对新型松茸黄酒游离态和键合态化合物进行分离,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combin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HS-SPME-GC-MS),对不同发酵阶段的新型松茸黄酒中游离态、键合态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发酵过程中键合态、游离态香气成分共127种,其中键合态香气成分77种,主要以醇类、醛类和酚类为主(未检测到吡嗪类和呋喃类);游离态香气成分107种,以醇类和酯类为主(未检测到2-甲基丁醛等部分醛类),分析表明两种形态挥发性组分存...  相似文献   

5.
刘浩  赵生满  任贵兴 《酿酒科技》2015,(1):115-119,123
使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小米黄酒与黍米黄酒的香气成分。共鉴定出香气成分87种,其中小米黄酒67种,黍米黄酒61种,两者共有41种。2种黄酒在香气组成上相似,醇类含量最高,酯类次之,两者相对含量占鉴定得到物质总量的90%以上。苯乙醇、异戊醇、丁二酸二乙酯和丁二酸单乙酯均为2种黄酒含量最高的组分。  相似文献   

6.
即墨黄酒是采用黍米酿制的特色黄酒,其香气成分和陈酿过程中香气的变化目前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即墨黄酒的挥发性香气成分。通过优化萃取探针、萃取温度、萃取时间以及NaCl添加量,确定即墨黄酒香气成分的最佳提取条件:ACAR/PDMS/DVB复合涂层的萃取探针在50℃条件下萃取60 min,NaCl添加量为0.15 g/mL。从2009年、2012年、2013年、2015年酒样中分别检测出16,15,15,19种香气物质。苯乙醇、苯乙酸乙酯、苯丙酸乙酯、丁二酸二乙酯在4份酒样中均有检出。苯乙醇和丁二酸二乙酯的相对含量随陈酿年份的增加逐年减少。2012年酒样中苯乙酸乙酯和苯丙酸乙酯的相对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7.
张帅  陈德经  肖力强 《酿酒》2022,(4):79-83
对玫瑰花渣制备黄酒及品质进行了研究,以解决玫瑰花渣的有效利用。以鲜玫瑰花渣为原料、配以糯米和酵母进行自然发酵,测定了玫瑰花渣黄酒感官指标、酒度、总糖含量以及黄酮的含量和种类,黄酒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玫瑰花渣黄酒呈淡黄色,酒度12%vol,总糖含量2.80%,有5种黄酮,含量为0.322%,玫瑰花渣黄酒挥发性成分有60种,玫瑰花瓣挥发性香气成分有45种。玫瑰花渣发酵的黄酒具有浓郁的玫瑰香味和较高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8.
以紫薯、糯米为原料,跟踪监测紫薯糯米黄酒整个发酵过程中酒度、还原糖含量、酸度、花色苷含量等理化指标的变化,并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紫薯糯米黄酒主要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紫薯糯米黄酒发酵过程中,发酵液酒度和总酸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还原糖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花色苷含量则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从紫薯糯米黄酒中共检测出香气物质60种,占整个峰面积的96.28%;紫薯糯米黄酒的主体香气成分主要有异丁醇、棕榈酸乙酯、2-辛醇、苯乙醇、辛酸乙酯、亚油酸乙酯和油酸乙酯等。  相似文献   

9.
通过比色法和气相色谱对湖州干型黄酒当年新酒和贮存1~5年陈酒的颜色和主要芳香性成分进行测试比较。结果表明,黄酒在贮存老熟过程中氨基、羰基缓慢反应,酒体颜色逐渐加深,随着贮存期延长,黄酒中主要芳香性成分互相转化,酯含量增加,醇含量减少,最后达到平衡,得到香气浓郁、醇和爽适的黄酒。通过对黄酒贮存老熟过程中色、香变化规律及对产生变化的原因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提出陈化因子——微氧含量的作用和功能,同时为黄酒贮存提出一些科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黄酒酒糟中的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微波萃取的方法,提取黄酒酒糟中的香气成分,经浓缩后,用GC-MS对其进行分离和鉴定,确认了58种组分,其中苯乙醇等13种成分是构成黄酒香气的主体成分,而其余的30多种微量成分及其特殊的构成比例是形成糟香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黄酒香气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17  
鲍忠定  许荣年 《酿酒科技》1999,(5):66-67,65
研究了黄酒香气成分的分析方法,通过GC/MS共鉴定到42种香气成分,对其中异戊醇、乳酸乙酯、β-苯乙醇进行定量分析。随着酒龄的增加,乳权乙酯含量增加,而β-苯乙醇含量却减少。  相似文献   

12.
采用淋饭酒母取代传统的纯种酒母酿造清爽型山兰黄酒。结果表明,液态法酿制过程中,与纯种酒母发酵相比,添加3%淋饭酒母发酵平缓,所得山兰黄酒香气浓郁。通过电子鼻主成分及判别因子分析,能很好的区分纯种酒母发酵与淋饭酒母发酵的酒样,纯种酒母发酵的酒样香气与3%淋饭酒母发酵的酒样香气差异显著。通过氨基酸成分分析,淋饭酒母发酵的山兰黄酒游离氨基酸总量更低,口感更加清爽。  相似文献   

13.
为明晰房县黄酒的风味物质基础,该研究采用感官评价和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HS-SPME)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GC-MS)分析了房县发酵3 d的洑汁、干型黄酒、甜型黄酒中的香气轮廓及其挥发性成分,并结合多元统计学方法分析挥发性物质与香气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关系。感官评价结果表明房县黄酒的香气主要为米香、醇香、花香、果香、甜香、酸香、糟香和烤香,浓郁的米香、果香、花香是房县黄酒的特色香气。在3种黄酒中共定性出205种挥发性成分,发酵3 d的洑汁挥发性成分的质量浓度最高(20 867.26μg/L),其次是干型(16 020.60μg/L)和甜型黄酒(14 287.75μg/L)。偏最小二乘法分析发现,β-苯乙醇、3-甲硫基-1-丙醇、丙酸乙酯、3-甲基丁醛、1-辛烯-3-醇、4-乙基苯酚、乙酸乙酯、壬醛、3-甲基-1-丁醇、1-丙醇、3-甲基丁酸、2-甲基-1-丙醇、乙酸苯乙酯与米香和甜香呈显著正...  相似文献   

14.
新酒经贮存一段时间品质明显改变,通过比色法、气相色谱及感官品尝对湖州干型黄酒当年新酒和贮存1~5年陈酒的颜色、主要芳香性成分及口感等品质因素进行测试比较.结果表明,黄酒在贮存老熟过程中氨基、羰基缓慢反应,酒体颜色逐渐加深,随着贮存期延长,黄酒中主要芳香性成分互相转化,酯含量增加,醇含量减少,最后达到一种平衡,得到香气浓郁、醇和爽适的黄酒.通过对黄酒贮存老熟过程中色、香、味等品质因素变化规律及对产生变化的原因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提出一个陈化因子--微氧含量,同时为黄酒贮存提出一些科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产酯酵母在黄酒生产中的应用及增香降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索一种新型黄酒的发酵方法,将产酯酵母与普通黄酒酵母共同发酵,得到一种新型黄酒,其香味较普通黄酒增加、酒精度降低,并对其香气成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中国黄酒中香草醛的定性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液-液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不同黄酒中香草醛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用香气活力值法分析了香草醛在黄酒中的香气贡献,并对黄酒贮存过程中香草醛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酒中香草醛的含量低于市售成品酒的含量,普通市售成品酒中香草醛的浓度低于同品种高档酒中的浓度;在所研究的黄酒中,香草醛的香气活力值均大于1;香草醛主要来源于黄酒贮存过程,并且其含量随着黄酒贮存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结论是:液-液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能有效地分析黄酒中香草醛的含量,香草醛是黄酒中有重要贡献的香气化合物,贮存过程有利于黄酒中香草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用酶制荆替代麦曲进行黄酒发酵试验,对挥发性香气成分及游离氨基酸进行检测,并与传统黄酒发酵试验进行对比.发现用酶制剂替代麦曲发酵时部分醇类、酯类、醛类、氨基酸类物质的含量与加麦曲时存在部分差异.试验结果表明,麦曲的加入对酯类物质和氨基酸类物质的含量影响明显,而对醛类物质和醇类物质的影响不大.本试验为黄酒麦曲对黄酒风味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8.
研究在国内外首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和气相色谱闻香法、结合气质联用对中国黄酒麦曲中香气成分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并分别采用气相色谱-嗅闻法中的香气强度法和香气活力值分析了麦曲中有重要贞献的香气物质.研究结果表明:从黄酒麦曲中共分离出了42种挥发性香气化合物,其中香气最强的物质是1-辛烯-3-酮、1-辛烯-3-醇、4-乙烯基愈创木酚,香气较强的物质是苯乙醛、己醛、己酸乙酯、辛酸乙酯、愈创木酚、香兰素等;香气活力值显示有18种化合物的浓度高于其香气阈值,其中香气活力值大于10的依次是:1-辛烯-3-酮、4-乙烯基愈创木酚、1-辛烯-3-醇、己酸乙酯、己醛、辛酸乙酯、愈创木酚、苯乙醛等,这些化合物的OAV值大,且香气强度也强,因此它们是黄酒麦曲中对麦曲香气有重要贡献的香气化合物.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红曲黄酒传统酿造过程中的挥发性风味组分及菌群结构动态变化规律,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模型,系统比较传统酿造初期、中期和末期3 个时期酒醅样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同时运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传统酿造过程不同时期的微生物菌群结构。结果表明:红曲黄酒传统酿造过程挥发性风味组分及菌群结构变化显著,优势菌群-挥发性风味组分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红曲黄酒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大多与传统酿造中、末期中的优势菌群呈正相关。研究结果阐明红曲黄酒传统酿造过程中香气组分形成与微生物菌群之间的关系,确定与关键香气组分形成密切相关的微生物类型,为红曲黄酒中功能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和发酵调控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我国江浙沪黄酒中特征挥发性物质香气活力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质联用(CC-MS)法定量分析了不同地区生产的商品黄酒中的54种挥发性香气物质.研究表明,从挥发性香气物质总量上看,由于上海和江苏地区的产品属于清爽型黄酒,香气物质总量低于浙江地区传统型黄酒;黄酒中含量最高的物质是异戊醇、乙酸、苯乙醇和乙酸乙酯:从对香气有贡献的香气物质种类来看,浙江黄酒中有20种,上海黄酒有14种,江苏黄酒有9种;从香气活力值(OAV)比较来看,苯乙醛、丁酸乙酯、乙酸乙酯、己酸乙酯、异丁酸乙酯、苯乙醇、异戊醇和辛酸乙酯对4种黄酒的香气均有不同程度的贡献.此外,苯酚、丁酸乙酯、у-壬内酯、乙酸异戊酯和乙酸乙酯在各种黄酒样品中香气活力值变化较大,对不同黄酒的香气贡献有非常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