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保证桩基工程预应力管桩桩芯泥土掏挖施工全过程的进度、质量和安全,特研发一套预应力管桩桩芯泥土电动掏挖装置,通过支座顶部对称固定连接两个固定架,固定架的一侧固定连接收卷支架,收卷支架的底部固定连接收卷盒,收卷盒的内部转动连接收卷辊,两个固定架的内部均转动连接调节丝杠,通过设置螺杆和驱动电机,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与孔洞间产生了摩擦力,该摩擦力阻止泥土杂物随螺旋叶片一起旋转并克服了物料下降的重力,实现物料的垂直输送,便于快速便捷地将孔洞泥土清理干净,与传统人工掏挖施工相比,更加安全可靠,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掏挖质量,还解决了传统人工掏挖质量效果和施工效率差的难题。  相似文献   

2.
最近在浙江省建设和古方二砖瓦厂扩建的几座轮窑中,我们本着对原材料使用和更合理地使用余热及节约钢铁材料等方面作了一些改进,并获得了一定的收获。兹将有关在基本建设中的几点具体工作体会介绍于下。1.哈风问题。过去习惯上使用的是单哈风(即每个门为一个哈风洞),这次在基建中,我们根据轮窑内部火的流速不均匀的情况,即靠哈风边燃烧完全,  相似文献   

3.
大型混凝土风洞结构体系温度效应明显,结构支座、剪力墙设计难度较大。利用有限元分析法分析平面C形复杂风洞结构体系在温度作用下风洞结构支座的布置形式。根据支座3种不同的连接形式,对比3种不同的支座设置方案;通过结构固定端剪力墙剪力和关键支座剪力的比较,以及结构体系关键部位的位移的比较,确定结构布置的最优方案。分析在采用最优结构布置方案时风洞筒体在温度作用下板单元温度应力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4.
<正> 浅埋基础的优越性及可行性已被大量的设计与施工实践所证实。几年来我们在浅埋基础的设计和施工中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一、地道、深坑、杂填土的处理问題 有的浅埋基础局部遇到人防地道,地道底距地面5~6m深地道走向有顺着基础,横跨基础或斜穿基础,地道有的是砖砌的,有的是掏的土洞,这些地方必须采取措施处理。对于顺着基础土掏地洞需从上到下挖开,清理干净,从下至上水撼砂至浅埋基础  相似文献   

5.
岩石掏挖基础具有施工简单、对环境破坏小、抗压拔力强等优点,但爆破掏挖成型难度大;人工掏挖工作量大,施工工期长.结合工程实际,针对岩石掏挖基础的特点,介绍了爆破与人工开凿相结合的掏挖方式,详细阐述了爆破施工工艺流程、爆破漏斗试验、爆破安全保证措施等.结果证明,该技术施工的基坑成型效果好、安全性强、工效高.  相似文献   

6.
依据现行规范,探讨了直掏斜插式掏挖基础的设计方法,并在计算机的帮助下,优化出最经济的直掏斜插式掏挖基础尺寸,同时就其经济性与普通直掏挖基础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前者的造价较后者减少了约18%。  相似文献   

7.
文宁 《中州建设》2011,(19):22-25
上个世纪50年代,冀丙祥出生在许昌市一个普通的环卫工人家中。自他记事起,印象中父亲的身上总是有股怪怪的味道。上小学的时候,同学们都笑话他,说他父亲是个掏大粪的,都不愿意跟他玩。为这事儿他不知偷偷地哭过多少次。“你为哈非要干这样的工作?脏死了,同学们都笑话我。”一进家门他就哭着问父亲。  相似文献   

8.
输电线路掏挖式基础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不同地质条件下,输电线路采用不同的基础型式可以做到施工简单、结构安全、节能环保和持续发展。人工掏挖基础在硬塑粘土应用中体现出其很好的优越性,为了进一步分析和研究角钢斜插式斜掏挖和直掏挖基础相同和不同之处,本文分别进行了不同尺寸的斜掏挖和直掏挖基础现场对比试验,从基础水平加抗拔承载力、基础位移变化、基础主筋的受力分布、地基土压力和经济指标等方面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9.
输电线路掏挖式基础在倾斜荷载作用下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数值模拟对输电线路竖向和倾斜掏挖式基础在不同倾角荷载作用下的承载特性和内力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直掏挖基础在小于10°的倾斜荷载作用下竖向承载力变化不大,随着荷载倾角的增加,竖向承载力明显减小。在相同倾角的荷载作用下,正斜掏挖式基础的竖向承载力要大于负斜掏挖式基础,直掏挖基础居中。同时,正斜掏挖式基础的弯矩和剪力均要小于负斜掏挖基础。掏挖式基础的倾角与荷载倾角相同情况下的基础受力最合理,不但可以保证基础承载力,而且基础所受弯矩几乎为零。  相似文献   

10.
付飞  张攀  吴新龙 《工程机械》2021,52(2):85-87
以中国港湾加纳特码新集装箱码头工程项目后轨道梁分项施工为背景,着重对钢管桩砂掏除装置的制作与施工进行介绍.经过与传统的人工掏除钢管桩芯砂作对比,对新型快速掏除桩芯砂装置的设计、制作及应用进行简单概述,总结施工中需注意的事项和要点,确保优质、快速、高效地完成钢管桩芯砂掏除,可为类似的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不同地基、尺寸条件下掏挖基础单向上拔或上拔与水平荷载联合作用下荷载试验结果,分析了掏挖基础抗拔极限状态时极限荷载和位移值、荷载与位移关系曲线特征、地表裂纹分布特征、典型承载失效模式,结合影响上部杆塔结构正常使用功能发挥的基础位移限值,研究了上拔状况下掏挖基础承载特性及最不利极限状态。研究表明:掏挖基础上拔荷载与位移关系呈陡降型脆性破坏,承载失效主要是由于地基土体整体剪切破坏所致,地基开裂破坏时并未影响掏挖基础及上部结构的正常使用,即掏挖基础上拔状况下最先超越地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因此,上拔状况下输电杆塔掏挖基础埋深、基底直径等参数按地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基础作用力按相应状态荷载组合计算确定,主要采用由可变作用控制的基本组合。  相似文献   

12.
随着建筑飞速发展,钢筋混凝土规模日趋增大,结构形式日趋复杂,大量超长、超宽、超厚的工程涌现,设计通常按照规范每间隔一定的距离设置后浇带,借以释放由材料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后浇带封闭过程清理困难,清理不到位,钢筋、止水钢板锈蚀,混凝土施工夹渣,振捣不密实等一系列问题是导致地下室后浇带开裂、渗漏的主要原因。跳仓法施工,利用释放早期温度收缩应力,尽量利用混凝土的抗拉性能,施工缝能及时清理到位的特点,并调节其他因素从而达到不产生有害裂缝的效果,可有效解决地下室渗漏、开裂问题。  相似文献   

13.
根据抽水蓄能电站的运行调度方式和厂房通风流程的特点,提出将进风洞末端的空气温度作为控制电站通风空调系统运行方案转换的参数,按照满足所有场所的温度参数不超过设计值的原则,推导出通风和空调方案转换的临界温度的计算方法,给出了各温度阶段对应的通风空调运行方案.以南方某装机容量为1200MW的抽水蓄能电站为例,根据计算所得的临界温度,将进风洞末端全年空气温度划分为4个温度阶段,得到优化后的运行方案,其年运行费用将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空分车间透平压缩机循环油系统的安装及清理技术,对循环油系统的维护和维修进行了详尽地阐述。  相似文献   

15.
余晓喻 《住宅科技》2011,31(Z1):332-333
比较分析深掏法与浅掏法两种纠倾施工方法的优缺点,结合工程实例,对一栋粉喷桩复合地基倾斜超限的房屋采用浅掏截桩法纠倾施工。其工艺简便易行,安全可靠,对于类似的房屋纠倾施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基于“m”法,对加翼掏挖基础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承载特性进行力学分析,推导出水平荷载作用下加翼掏挖基础水平位移及基础内力弯矩计算公式;通过对翼板设置位置、翼板尺寸等参数相对基础水平承载力的敏感性分析,提出可使加翼掏挖基础水平承载特性最好的翼板最优设置深度;以某220kV线路工程某塔位加翼掏挖基础为例,分析了翼板设置深度、翼板尺寸对基础顶部水平位移、内力弯矩影响规律,并对基础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基础顶部水平位移随翼板设置深度、翼板尺寸呈非线性变化规律,翼板的设置减小了基础内力弯矩设计值,相同设计条件下,加翼掏挖基础比普通掏挖基础节省工程造价20%左右,经济效益明显。该研究工作不仅对加翼掏挖基础承载机理及翼板设计参数对水平承载力影响规律进行了理论研究,同时提出的翼板优化设计方法可为工程设计人员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7.
某地下停车场整体上浮复位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某地下停车场2层,在基坑砂石回填完成后,因连降暴雨,发生整体倾斜上浮.通过对停车场裂纹、沉降、位移等的观测,复位方案为基坑水上掏砂石,基坑水下掏砂石,板底掏砂石,降水使结构下沉复位到不能再沉,水下板底支墩注浆,等支墩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抽干基坑水至板底以下,进行板底填充注浆,复位工作结束.  相似文献   

18.
异形薄壁混凝土风洞工程主体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基于实际工程,阐述了BIM在异形薄壁混凝土风洞工程施工阶段的应用,提供了风洞工程BIM施工模型的创建方法以及模型服务于具体施工过程的实践内容和路径,为BIM模型指导风洞工程施工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新型超高层结构体系的抗风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松林 《山西建筑》2009,35(23):45-46
在大气边界层风洞进行了“珠江城”商务写字楼大比例尺(1:150)模型风洞实验,通过对风洞实验数据分析,获得了基础等效静风荷载及结构顶部风致加速度响应,并将其结果与其他较小比例尺的两个风洞实验结果相对比,分析了模型几何缩尺比、周边建筑及平均风剖面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风洞试验是结构风工程研究中最重要、最直接和最有效的研究手段,而大气边界层风洞的建设与发展无疑会对提升风洞试验的质量和效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评述建筑风洞的发展与现状的基础上,对三个具有风浪联合模拟能力风洞的建设情况进行介绍,最后就如何推动我国建筑风洞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