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2)
微乳液作为一种表面活性剂浓溶液体系,在采油过程以其超低的界面张力、高的增溶能力及热力学稳定性等优点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从而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研究微乳液的形成方式、微观结构、相行为特点和微乳液在三次采油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6.
以柴油/水、汽油/水、煤油/水为实验体系,制备了乳状液和微乳液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乳状液的粘度是分散相体积分数和粒径的函数并获得了相应的关联式;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乳状液的粒径而不是粘度;在微乳液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和分散相体积之间存在着比例关系;微乳液的形成只与它本身的组成有关而与制备方法无关。 相似文献
7.
8.
乳状液和微乳液体系的形成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柴油/水、汽油/水、煤油/水为实验体系,制备了乳状液和微乳液产以其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乳状的粘度是分散相体积分数和料径的函数并获得了相应的关联式;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乳状液的粒径而不是粘度;在微乳液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和分散相体积之间着比例关系;微乳液的形成只与它本身的组成有关而一制备方法无关。 相似文献
9.
11.
通过考察非离子型微乳液体系(OP-4+OP-7)/ 苯甲醇/D2EHPA/煤油/盐酸中的混合表面活性剂OP-4[壬基酚聚氧乙烯(4)醚]和OP-7[壬基酚聚氧乙烯(7)醚]配比、盐酸浓度、温度和NaCl对盐酸增溶量的影响以及D2EHPA[二(2-乙基己基)磷酸]和盐酸浓度对体系相态的影响,制备了适合作为液膜分离介质的微乳液体系,同时提出了新的膜萃取过程:微乳液/中空纤维膜萃取,并用于稀土钕的萃取.结果表明,微乳液中盐酸的增溶量随混合表面活性剂HLB值以及盐酸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NaCl浓度的增大而减小;D2EHPA的加入有利于WinsorⅡ体系的形成;盐酸浓度小于6 mol8226;dm-3时也可形成WinsorⅡ体系,而盐酸浓度为7 mol8226;dm-3和8 mol8226;dm-3时则分别形成WinsorⅢ体系或WinsorⅠ体系;将W/O非离子型微乳液通过中空纤维膜从浓度为300 mg8226;dm-3的料液中萃取钕时,采用3个中空纤维膜器串连一次萃取即可使萃取率达95.3%,内相富集倍数18.1.该新膜萃取体系同时具有液膜与固膜萃取的优点,不需进行反萃操作.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由OS(油酸钠),正十二烷,水和醇四组分构成的微乳液体系。从该体系的拟三元相图出发,得到一系列na/na和n0/na数据,两者关联作图得到直线。从该直线斜率K和截距I,计算出各种醇从油相到微乳液液滴界面的标准自由能 另外,从 随温度的变化,可得到该过程的 和 相似文献
13.
14.
表面活性剂复配对胶束和微乳液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十二烷基磺酸钠(C_(12)H_(25)SO_3Na)和多种烷基羧酸盐(CnH_(2n+1)COONa)的复配,研究了复配对胶束与微乳液形成和结构的影响。这一研究对揭示二元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和影响因素,以及对探索复配的基本规律都有实际意义;同时,对三次采油、日用化工等许多应用研究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16.
微乳液的微观结构与稳定理论(第二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微乳液的微观结构1.W/O型结构根据微乳液的假相模型(1),W/O型微乳液由油连续相、水核及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组成的界面膜三相构成。W/O型微乳液微观结构示意图(2),见图1a。半径为Rw的水核内仅含水及少量溶于水的醇(助表 相似文献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