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2.
纽约/城市/艺术家/画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画画的朋友问:"在纽约住哪儿?"我说曼哈顿."曼哈顿哪儿?"我说切尔西."窃而喜?离苏荷远吗?"我说不远,感觉像西四到西单."唉苏荷,艺术中心啊!"距今将近20年前飞往艺术圣地,降落在纽约的时候,我也是这样想.其实,早已确立了西方当代艺术重镇地位的苏荷,那时已经从巅峰开始下滑.20年前的中国比今天要闭塞得多,我还为来得太迟不能身居苏荷而惋惜.还不觉悟,从那以后在纽约十几年的栖身之地--切尔西地区,将迅速取代苏荷成为新的艺术中心,将亲眼目睹纽约历史上最大规模画廊迁移的实况.  相似文献   

3.
4.
5.
6.
7.
采用三级固液分离-USR-UASB-化学除氨-SBR-AO-氧化塘处理养猪污水,处理规模为500 m~3/d,原水COD为10 000~15 000 mg/L、BOD_5为5 000~8 000 mg/L、SS为4 000~10 000 mg/L、NH_3-N为800~1 000 mg/L、TP为25~80 mg/L,处理后出水COD为300~380mg/L、BOD_5为120~150 mg/L、SS为150~200 mg/L、NH_3-N为60~80 mg/L、TP为5~8 mg/L,出水水质优于《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596—2001)。  相似文献   

8.
9.
10.
11.
预氧化/ABR/SBR/水解酸化/接触氧化法处理制药废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某头孢类抗生素制药厂废水处理工程中,采取高、低浓度废水分别处理的方式,对高浓度废水先进行Fenton预氧化后再与低浓度废水混合,采用ABR/SBR/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出水水质达到了排放标准。详细介绍了设计参数及运行管理经验,可供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2.
某垃圾填埋场的垃圾渗滤液采用UASB/微电解/Fenton/化学混凝/SBR处理工艺,处理规模为300 m<'3>/d.经过两个多月的调试,对COD、BOD<,5>、NH<,3>-N、TP和SS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5.4%、98.1%、99.0%、97.3%和85.0%,各项出水指标均已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13.
采用除油/生物处理/混凝沉淀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经过近一年的实际运行表明,该工艺在进水COD浓度为1500~7000mg/L、NH3-N浓度为300~3000mg/L的条件下,对COD去除率〉95%、出水NH3-N稳定在10mg/L以下(去除率〉98%),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14.
采用UASB/吹脱塔/SBR/纳滤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处理规模为800m3/d,垃圾渗滤液COD为8 000~12 000mg/L、BOD5为3000~5 500mg/L、SS为500~800mg/L、NH3-N为1 000~2 000 mg/L,出水COD≤l00mg/L、BOD5≤30 mg/L、SS≤30 mg/L、NH3-N≤25 mg/L,达到国家新建<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运行稳定,处理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气浮/UASB/SBR/MBR工艺处理生物柴油废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某工程采用隔油沉淀/气浮/UASB/SBR/MBR的组合工艺对生物柴油废水进行处理.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处理效果良好,耐强冲击负荷,出水水质稳定,可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 18920-2002).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水解/缺氧/好氧/脱色工艺在羊绒生产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实例。运行实践证明,该工艺对COD的去除率可达90%,对BOD5的去除率〉90%,且具有处理效果稳定、占地面积小、投资少、能耗低的优点,可用于水量大、色度深、有机物含量高甚至有一定毒性的废水处理。  相似文献   

17.
挖掘机CAD/CAE/CAM/PDM一体化解决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进 《工程机械》2004,35(4):5-8
通过挖掘机零部件和整机的三维建模建成一个挖掘机的CAD设计平台,利用这个设计平台,在计算机上完成挖掘机零件的设计、产品的装配和工程分析计算,并与机械加工和产品数据管理结合,实现挖掘机设计、制造和产品管理全过程的CAD/CAE/CAM/PDM一体化解决系统。采用该系统可提高设计的科学性,缩短产品设计、试制周期。  相似文献   

18.
19.
20.
‘Fabric is the perfect mediator between the firm and the flowing.’ Nigel Coates celebrates the textile's rediscovery as a metaphor for the architectural envelope, liberating it from its reputation as having only a supporting, ‘comfort role’ in the interior. He describes his own experiments with textiles at Branson Coates Architecture and the Royal College of Art (RCA), in which they alternately become skin, weave and pattern operating at every scale from the individual body to the urban plan. Copyright © 200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