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现如今的网络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对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提升非常明显,整体上获得的认可程度较高。但是,网络内部的精细化操作,必须从专业的层面来完成,达到术业有专攻的目标。面向物联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是比较核心的组成部分,该类型的网络塑造,必须结合区域性的特点和要求,在各项工作和技术的操作上,保持高度的协调性,这样可以在未来工作的安排上,进行更好的转变。文章针对面向物联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
王利祥 《通讯世界》2017,(15):57-58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科技技术不断被更新并使用.目前物联网的应用大多数仅仅局限于相同的而且是一个有限的区域范围之内,而且应用相对比较固定,同时由于扩展性比较差,缺乏灵活性给统一管理带来了很多不便,很难对多个物联网进行统一管理.面对有线通信方式带来的诸多不便的问题,本文经过研究目前市场及各大高校研究现状,提出一种较新解决方案,为后续的软硬件实现提供应有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面向物联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分析无线传感器网络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技术成熟度的基础上,从技术层面阐述了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物联网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结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执行所需要的信息采集系统设计、网络服务支持和网络通信协议设计等关键技术,说明了无线传感器网络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面向物联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发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农业环境监测系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针对当前农业环境在线监测的需要,提出了一种利用具有自组织特性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对温度、土地湿度和土壤的PH值等环境变量进行在线监测的方法.该方法采用了对等式网络体系结构、低功耗微小网络节点、基于拓扑树的网络初始化配置算法.实验测试表明节点能够有效地采集和处理数据,并可以在节点间成功地进行通信.  相似文献   

5.
无线传感器网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将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组成.网络的特点.并分析了当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应用现状及一些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物联网工程专业"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的教学探索,提出一种重在实践创新应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四阶段教学法,并对四个阶段分别采用七环WSN实践思路启发法、六环WSN实践方案设计法、四环WSN实践方案实施法以及多维总结评价方法。实践结果表明:重在实践创新应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四阶段教学法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可以加强学生实践创新应用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传感器为众多的军用系统提供了实际接口,从监控和武器控制一直到遥控运载器等均在其列;而在幕后,部署了成百甚至上千的传感器用于监视军事装备或设施。传统上,这些大型传感器网络的安全和可靠连接需要进行硬连线安装,而如今的无线技术则有可能提供一种灵活性更高且成本更低的解决方案。本文网络版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70154.htm  相似文献   

8.
面向无线传感器网络的CC2420接口设计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陈玉兰  聂军 《电子工程师》2005,31(12):36-38
介绍了无线通信芯片CC2420的工作原理和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与ATmega128的硬件接口电路.CC2420工作在从机模式,单片机工作在主机模式,通过SPI(串行外围接口)读/写CC2420缓冲器内的数据.给出了单片机控制CC2420工作所需的寄存器控制接口设计,为利用CC2420实现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做好前期准备.  相似文献   

9.
物联网的愿景之一是能够测量以前从未测量过的变量。无论应用是监视基础设施老化(例如桥梁、隧道或电力传输线的老化),还是实时提供停车及交通信息,都需要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提供与有线网络类似的性能,而且适合实际部署。传感器网络要能够扩展至包含大量无线节点,而且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跨越很长的距离。  相似文献   

10.
张永刚  王斌  胡欢 《电子测试》2013,(3X):82-84
针对智能建筑中无线传感器网络物理位置固定的特点,设计了一种通讯协议简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以建筑物的层高、纵向房间号和横向房间编号为已知信息对,无线传感器的地址编码,设计三维立方模型,使得每个节点可获得整个网络的拓扑信息。最后通过在智能建筑照明中的应用得以验证。  相似文献   

11.
基于ZigBee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验证ZigBee协议的有效性,叙述了新型无线ZigBee通信技术,介绍ZigBee协议的结构和特点,基于ZigBee协议的无线网络设备以及网络拓扑结构;ZigBee标准协议栈结构及数据在协议栈内部的传输机制。以两个网络设备成网为例,详细给出了ZigBee设备形成网络时,各个设备的工作状态、设备之间网络连接过程以及数据帧的发送过程。最后,通过Microchip公司的ZigBee实验平台验证了ZigBee无线星型组网,实验证明,ZigBee技术是有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组网技术。  相似文献   

12.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新兴的下一代传感器网络,文章对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构成和关键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和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对可能的技术走向,与现有技术的兼容提出看法和建议.文章认为无线传感器网络尚不成熟,需要进一步研究各种支撑技术.  相似文献   

13.
在系统分析LDPC码编译码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特点,提出了LDPC码在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中的设计方案,方案采用(n,3,6)规则LDPC码,校验矩阵采用PEG-QC构造法,编码采用RU算法,译码采用Log-BP算法,并对该方案进行了MATLAB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由于救灾现场情况的多变特性,根据消防救灾的工作需要,设计了一种基于ZigBee的传感器网路.完成了传感器网络中监控中心和各个节点的设计,设计并编写了软件,实现了所需要的功能.最后进行实验检测了在不同通信距离段的通信效果和RSSI的值,实验证明该装置通信效果较为良好,室内的穿墙距离可达100~150 m,室外可达300 m.并且不同距离RSSI的实际值和实验采用的理论模型比较接近.该装置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提出一种基于虚拟多天线技术的分布式和协作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分析了该虚拟多天线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性能。同点到点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相比较,在天线传输信号能量相同的情况下,虚拟多天线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误比特概率(BER)更小;或者在同样误比特概率情况下,虚拟多天线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天线传输信号能量更低。这些特性能够提高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性能或延长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6.
无线传感器网络与其他网络的互联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热点方向之一,基于IPv6的全IP化互联方式是当前最受关注的焦点。本文介绍了在IP化无线传感器网络上实现REST风格服务的受限应用层协议CoAP,比较了CoAP与HTTP的不同和性能差异,最后提出和总结了基于CoAP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与互联网的两种互联方式。  相似文献   

17.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自定位技术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文章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定位机制与算法进行了介绍,并对基于测距的和不基于测距的两大类方法进行了分析对比.文章认为节点定位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一项关键技术,对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许多应用来说节点位置信息都是必须的基本信息,虽然目前已有不少节点定位技术,但仅仅是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距离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整体优化目标还很不够,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开发,提出更多的高效算法,促进无线传感器网络进一步的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18.
李鸿强  苗长云  武志刚  石博雅   《电子器件》2007,30(4):1490-1494
无线传感器网络具备传感、计算和无线通信等能力,如何将它应用到传统的医疗监护领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实现难点在于网络体系机构、操作系统、通信协议和应用软件等方面的设计.设计了一种心电医疗监护无线传感器网络,它对于医院病人的心电实时监护和临床医学诊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详细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和系统软硬件设计,尤其在节点硬件和通信协议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无线传感器网络与IPv6网络的互联方式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如何实现无线传感器网络(WSN)与TCP/IP(v6)网络的互联是当前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全IP互联方式是当前讨论最为激烈的焦点问题.在WSN内部是否需要采用IPv6,是WSN协议设计需要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其结论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今后WSN协议发展的基本走向.本文首先介绍了WSN与IPv6网络互联的各种方式,然后重点对采用全IP互联方式的必要性以及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分析结果表明:全IP方式是实现WSN与IPv6网络互联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路,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