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5 毫秒
1.
《Planning》2016,(1)
2014年是汶川地震后的第6年,开展都汶公路沿线地质灾害调查,可以为地质灾害防治和合理建设规划提供参考数据。本研究利用外业调查,结合2014年地面分辨率0.5m的Pleiades卫星遥感影像解译,调查都汶公路沿线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和承灾体数量及其空间分布,研究都汶公路沿线崩塌滑坡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都汶公路沿线依然有大量崩塌滑坡发育,尤其是5·12汶川地震震中的牛圈沟附近、红椿沟上游物源区、华溪沟沟口等地区,地质灾害密集。从空间分布上看都汶公路沿线的崩塌滑坡灾害与地貌、5·12地震裂度、岩性、距离断裂带的距离、距离水系的距离、年降雨量都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十天高速(陕西境内)头沟隧道进口滑坡地质环境条件的系统调查研究,分析了滑坡岩土体结构、边界条件、变形条件、影响因素,对其成因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山区滑坡地段的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及施工建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西藏妥昌公路沿线多坡积土,且滑坡很发育,对道路行人及交通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很有必要对公路沿线土质边坡滑坡机理进行深入研究,这一研究将对公路沿线土质边坡滑坡的防治及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工程实践经验,通过现场采样、室内试验及Bishop理论等一系列研究方法旨在深度解析该公路沿线土质边坡滑坡机理。  相似文献   

4.
 公路沿线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区划可以明确不同地区灾害防治的轻重缓急和设防标准,为宏观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从地形地貌、降水、岩土和植被4方面开展公路沿线泥石流灾害危险源辨识,根据潜在公路沿线泥石流灾害调查结果,采用遗传算法提取危险性评价指标,通过云模型改进AHP算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基于ArcGIS软件绘制各评价指标的基础图件并进行公路沿线泥石流灾害危险性空间分析,以公路沿线泥石流灾害危险度为主导依据,编制中国公路沿线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区划方案。结果表明:中国公路沿线泥石流灾害危险度为1.000~7.900,危险度较高的区域为浙闽东南山区、台湾山区、昆仑山脉、天山山脉、太行山、黄土高原、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东部等;中国划分为低度危险、中度危险、重度危险和极重度危险4个等级、14个危险区,其中极重危险区为黄土高原-秦巴山区、武夷山-台湾山区、川滇山区和天山-昆仑山区。  相似文献   

5.
九寨沟县滑坡灾害易发性快速评估模型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采用信息量(I)、确定性系数(CF)、逻辑回归(LR)、逻辑回归–信息量(LR-I)和逻辑回归–确定性系数(LR-CF)耦合模型的快速评估方法对九寨沟县范围内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并对5种模型进行比较研究。基于历史资料、遥感解译和现场调查,获取九寨沟全县6205个滑坡灾害点作为样本数据库,选取海拔、坡度、坡向、地形曲率、剖面曲率、平面曲率、地形起伏度、地表粗糙度、地表切割度、地层岩性、距断层距离、PGA、降雨、距公路距离和距水系距离共计15项评价指标因子,基于GIS平台提取80%滑坡点作为训练样本,采用I,CF,LR模型建立九寨沟县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体系,并将滑坡易发性划分为极低、低、中、高和极高。基于I,CF和LR模型,提出LR-I和LR-CF耦合模型,实现各评价指标因子二次逻辑回归计算,优化了九寨沟地区滑坡灾害易发性区划图。最后利用未参与训练的20%滑坡点作为检验样本,利用频率比和ROC曲线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5种评价模型得到的滑坡的高易发区和极高易发区频率比值占总频率比值均超过85%,I,CF,LR,LR-I和LR-CF的AUC评价精度分别为0....  相似文献   

6.
判别分析法在中小型滑坡稳定性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小型滑坡灾害点多面广、规模小危害大,主要分布在广大农村和小城镇,其预测预报主要依靠群测群防体系,急需一种简单实用的定性评估方法。针对这种情况,将一种基于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引入滑坡体稳定性的评价中,该方法实质是一种工程类比法,适用于成灾机理还不太明确的中小型滑坡灾害。论文对该方法的原理进行了介绍,结合中小型滑坡灾害稳定状态评估,建立了评估模型。以重庆市奉节滑坡灾害隐患点资料为训练样本,建立了该区域中小型滑坡稳定状态的判别函数,可对该区域未知稳定状态的滑坡点稳定性进行评价。通过验证,发现该方法正确率86%左右,是一种比较可靠的定性评估方法,且简单易行,便于在群测群防体系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采用信息量(I)、确定性系数(CF)、逻辑回归(LR)、逻辑回归–信息量(LR-I)和逻辑回归–确定性系数(LR-CF)耦合模型的快速评估方法对九寨沟县范围内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并对5种模型进行比较研究。基于历史资料、遥感解译和现场调查,获取九寨沟全县6205个滑坡灾害点作为样本数据库,选取海拔、坡度、坡向、地形曲率、剖面曲率、平面曲率、地形起伏度、地表粗糙度、地表切割度、地层岩性、距断层距离、PGA、降雨、距公路距离和距水系距离共计15项评价指标因子,基于GIS平台提取80%滑坡点作为训练样本,采用I,CF,LR模型建立九寨沟县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体系,并将滑坡易发性划分为极低、低、中、高和极高。基于I,CF和LR模型,提出LR-I和LR-CF耦合模型,实现各评价指标因子二次逻辑回归计算,优化了九寨沟地区滑坡灾害易发性区划图。最后利用未参与训练的20%滑坡点作为检验样本,利用频率比和ROC曲线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5种评价模型得到的滑坡的高易发区和极高易发区频率比值占总频率比值均超过85%,I,CF,LR,LR-I和LR-CF的AUC评价精度分别为0.762,0.756,0.788,0.838和0.836,表明5种模型均能较好评价九寨沟地区滑坡灾害易发性。LR-I和LR-CF模型与单一的I,CF模型相比能将滑坡易发性评价精度提高约8%;与单一LR模型相比,其精度提高约5%,说明LR-I和LR-CF模型的滑坡预测更优于单一的I,CF和LR模型,为快速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区域滑坡易发性提供了可靠途径。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不断向山区扩展,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遇到的滑坡问题越来越多,滑坡灾害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日趋扩大,作者结合多年来滑坡勘察的一些体会,对滑坡灾害及其防治工程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滑坡灾害发生频率呈现增加的趋势,受地层岩性、气候水文、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的综合影响,滑坡已成为国内主要灾害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分布广泛、规模较小,以土质为主、发生频率高、突发性强、危害性大,大部分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而且滑坡并不是孤立发生或存在的,往往以点、群形式发生,形成灾害体系或者灾害链,在降雨量异常区出现区域性与群发性地质灾害。所以,对滑坡灾害机理进行研究以防治滑坡灾害的发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根据我院专业特性 ,介绍了滑坡专业文献数据库的建立及其应用。论述了该数据库的文献前处理 ,数据库的结构设计及其应用等。以便为研究和治理滑坡灾害提供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11.
肖飞  殷明文 《矿产勘查》2020,11(9):2053-2059
为消除津围公路K4段滑坡次生的地质灾害隐患,保障公路通行车辆和人员的安全,在充分收集并分析已有相关地形、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津围公路北二线(K4+350-K4+460段)滑坡开展现场踏勘、调查,查明滑坡分布、规模及发生发育过程,分析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探讨该滑坡地质灾害的发育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导致该地区滑坡产生的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质条件和大气降水三方面。研究区岩石破碎、构造发育,顺层面产生泥化夹层诱发滑动产生滑坡,为中型、浅层、破碎岩体、牵引式滑坡。研究成果可为下一步深入治理提供相关地质资料和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12.
潘明亮 《山西建筑》2014,(2):139-140
以贵州某高速公路的顺层路堑边坡的滑动破坏为例,结合滑坡区岩土体结构、水文地质特征、滑坡形态特征等现场调查资料,综合分析了滑坡的变形破坏机制,对其潜在破坏模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意见。  相似文献   

13.
公路沿线遭遇滚石的风险分析——案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具有国防意义的川藏公路南线是中国内地连接西藏的主要交通要道,也是进藏公路中最危险的一条。在对该公路的典型地质灾害段(八宿-林芝段)进行工程地质调查后,由现场调查、专家经验、理论分析等综合集成对滚石发生频率进行了估计,并获得了19个滚石区在不同人类活动特征下遭遇滚石的年平均概率。通过遭遇滚石的概率及承灾体的易损性分析,还得到了车辆和行人经过不同滚石区时遭遇滚石而致命的风险。相应的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经过滚石区Rm4,Rm5,Rs1,Rs4,Rs5,Rs10和Rm7时因滚石而致命的风险水平是比较高的:(2)由于八宿一林芝间的交通条件和人类活动特征变化不大,不同滚石区间的危险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与风险评价是一致的:(3)考察区公路沿线滚石致命的风险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或地区滑坡灾害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王珠明 《福建建筑》2009,(9):70-71,73
本文通过工程实例详细介绍预应力锚索在山体滑坡治理中的施工工艺,重点介绍预应力锚索加固高边坡的施工技术,为彻底治理公路滑坡灾害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将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相结合,深入分析影响公路滑坡灾害危险性的影响因素,建立了综合评判指标体系并划分危险性等级.评价过程中首先确定了不同降雨情况下指标体系的动态权重系统,然后应用“梯形”隶属函数公式和专家经验赋值法分别测算连续型和离散型指标的隶属度,最终通过所构建的3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进行了实例研究.研究...  相似文献   

16.
肖前卓  曾永革 《山西建筑》2008,34(13):297-298
分析了公路路基土中水害作用机理,列举了几个公路路基水害处理的典型案例,指出公路水害处理务必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方能获得满意的处理效果,以经济有效地防治公路水害,从而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冯国卫 《山西建筑》2011,37(2):72-73
通过贵州省崇(溪河)遵(义)高速公路高工天滑坡施工中,对路基边坡滑坡施工方案的比选,总结出在该类不良地质路基施工中的一些经验,以供类似路基边坡施工方案进行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广东花清高速公路路面渗水问题为例,进行环境灾害分析并提出有效防治措施。通过现场水文地质试验、岩土测试以及综合环境地质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渗水由弱透水层中的潜水引起,连续降雨期间,在各种地质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弱透水层中的孔隙潜水面上升造成,而潜水的补给来源是分水村环形山谷中的地下水和地表水。针对其成因提出了降水盲沟的治理措施。综合考虑各种环境条件的情况下,通过降低高速公路附近的地下水水位,路面渗水现象得到了较好的控制。该事故表明在岩土工程和环境工程研究中地下水的作用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环境因素进行考虑,在全球气候发生变化的大环境背景条件下,多学科结合进行环境灾害的危险性评价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浅谈山区高速公路滑坡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辰 《山西建筑》2010,36(10):289-290
介绍了滑坡的定义和分类,阐述了公路滑坡的特征及机理,提出了公路滑坡治理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分别介绍了排水、减重、支挡工程三种滑坡的防治措施,以期有效治理高速公路滑坡病害,保证公路安全。  相似文献   

20.
汶川强震区公路沿线地震崩滑灾害发育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强震区地处龙门山区,在深切河谷地貌条件下,地震诱发大量崩塌及滑坡地质灾害,给沿河谷布线的公路造成严重损毁。在调查掌握约6 056 km灾区公路沿线地震崩滑灾害详细资料基础上,根据地质构造、地震烈度进行段落划分,研究分析各段灾害特征及其与地质构造部位、地震烈度、岩性等之间的关系,统计分析各段落灾害点密度及平均规模。提出汶川地震崩滑灾害分区,将受灾区划分为极强烈发育区、强烈发育区、较强烈发育区、中等发育区和弱发育区等5个区域。得出汶川地震崩滑灾害如下发育规律:(1) 3条断裂带对崩滑灾害发育的控制作用:前山断裂都江堰-竹园坝段为山前弱发育区和上盘中等~强烈发育区的明显界线,竹园坝NE方向则控制作用减弱;中央主断裂自映秀至东河口段上下盘灾害有显著差异,2个极强烈发育区均位于上盘,且被后山断裂及重要岩性界线所严格限制,东河口NE方向控制作用减弱;后山断裂之茂汶断裂为极强烈发育区和较强烈发育区的明显界线;后山断裂之青川-平武断裂在青川-沙洲段呈现出明显的断层上盘效应。(2) 岩性控制作用:不同岩性类别地震崩滑灾害发育程度有显著差异,侵入岩体和灰岩、白云岩类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密度最高、平均规模最大,千枚岩类灾害发育密度最低、规模最小,碎屑岩类和砂板岩类介于其间。(3) 地貌控制作用:河谷岸坡相对高差越大、地面横坡越陡峻,地震崩滑灾害越发育。陡坡硬岩段为地震崩滑灾害高发区,失稳主要发生在斜坡中上部、陡缓变坡点附近。(4) 399条实测地质剖面的统计分析表明,地震诱发崩塌失稳部位坡度一般在40°以上。(5) 动力条件下,坡体结构是边坡岩土体变形破坏的控制性因素,土层及强风化层–基岩斜坡、发育外倾结构面斜坡更易失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