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提高人文素质弘扬民族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国现代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是民族复兴大业的基本内容之一.高校发挥教育的先导性,在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人文自觉,对其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人文素质是人文知识(求知)、人文精神(求善)与人文实践(笃行)的综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新世纪大学生应具备的优秀品质.根据调查,针对大学生自身人文素质的评价、人文精神的表现、人文实践的关注状况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进行了辩证分析,并提出了高等院校开展相应的人文教育,重在培养大学生"知行善合一"的优秀品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而中国的民族音乐更是绚丽多姿。中国民族音乐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形成而形成,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气节的象征。民族音乐教育是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需要,是新时期中国音乐发展创新的需要,也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基于我国目前高校学生普遍音乐教育的缺失,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是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效果.本文分析了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缺失的现状和原因,提出了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应通过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丰富人文素质教育隐性课程的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面对现代本土文化的变迁与外来强势或非强势文化的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一些国人对传统文化日益忽视或遗忘甚至否定,民族文化身份认同面临缺失的危机,对此,迫切要求时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塑.中国传统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国民族精神的精髓,重塑中国传统文化是振兴中华民族之源.  相似文献   

6.
中国抗疫精神源自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抗击灾难所形成的一系列精神谱系的传承和发展。本文梳理中国抗疫精神的逻辑脉络、解读伟大抗疫精神的科学内涵、阐释其理论价值,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系统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探寻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实施路径,厚植高校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落实立德树人的思政重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7.
中国动画形象创作与本土文化传承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动画能够占据中国市场,原因在于中国动画缺少民族特色的动画形象品牌.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蕴涵着中国人特有的人文情怀和人格精神,是创作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动画形象的文化土壤和重要源泉.应加强对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8.
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核心。以孝道教育实践活动为切入点,开展道德教育,是我们深化道德教育的一次尝试,使教育者成为"引导者",受教育者成为"亲历者",对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具有积极的实践探索意义,为构建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生道德修养新体系提供了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中国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必将有利于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丰富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0.
胡海媛 《商品与质量》2012,(Z3):116-117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民族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孕育着各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民族性格。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漫长文明史更是谱写了无比光辉灿烂而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这样的文化千百年来则又培养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那么,就法律的层面来说,传统的法律文化又孕育了中华民族怎样的民族性格呢?并且在传统法律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民族性格对当前中国的法治进程产生着什么样的影响?既成的民族性格能否通过有意识、有方向的培养而有所改善,使其有利于中国的法治进程呢?本文以中华民族的性格及其形成因素开篇,重点探寻中华传统法律文化所体现出的民族性格,并将其与当前的法治进程相结合,浅析民族性格对中国法治进程的影响,继而希望能够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的改革,从而改善不利于中国法治化的国民性格因素,进一步推进我国的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11.
"石"与"木"     
徐雯 《饰》2006,(4):7-9
本文围绕“永恒”这一中心,就欧洲的“石艺术”和中国的“木艺术”进行了比较.作了随想式的阐发,并对“石艺术”,“木艺术”的产生原由和文化蕴涵提出点滴看法。  相似文献   

12.
关于"坳""拗","心""芯"的使用及其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们的日常编辑工作中,经常遇到有些作者在来稿中将"坳"与"拗","心"与"芯"混用的情况,如"黄骅坳陷"或"济阳拗陷","取心井"或"取芯井","岩心分析"或"岩心驱替实验"等.  相似文献   

13.
14.
古代汉语"为"字与现代汉语"搞"字有许多相似点与不同处,可比性极强。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是必要和可行的。语义方面,二者均为泛义动词,但各有侧重;语法方面,都主要作动词,但在造句功能和相对位次上存有差异;语用方面,在语体色彩和语言风格上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15.
近期"延迟退休"的话题备受关注,但人们却忽视了比较突出的"提前退休"问题。"提前退休"如何界定?"提前退休"的现状如何?"提前退休"对养老保险制度有什么影响?本文对此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抑制"提前退休"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文明的西方文化与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东方文化是当今世界两大主流文化 ,两种文化瑰丽无比而又各具特色。笔者从两种文化中各拈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美学范畴—“兴”与“移情” ,来追寻两种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都市是由 动 和 静 两部分因素组成的一种次序状态 .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对都市里的人们起着潜在的影响 .通过分析街道景观设计中这种构成关系 ,尝试把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活动融入到都市的环境中 .  相似文献   

18.
高技派建筑在20世纪50年代,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的采用与构件的装配化、标准化方面;20世纪70年代则以强调和表现现代工业技术为主要特征;20世纪90年代,在现代信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下开始蜕变,转向改变自身以适应信息时代高技术与高情感相融合的要求,以及更加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城市文脉、生态环保及人类的感情需要等高情感环节上,而成为建筑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改革开放以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已经和正在发生的变化,必须根据实践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对“历史”和“创造历史”,越来越醒目地凸显出来,唤起人们的关注和研究,从而引发出哲学深层次的思考。本文就历史的自然过程、形式逻辑及方法、要素、界定、质疑、特征、规律和实践的检验,进行一些理论上的论证与探析,试图从中得出结论,请教于理论界同仁。  相似文献   

20.
口译同笔译相比,即席性强,压力大,独立性强,综合性强,知识面宽.口译过程涉及听力、记忆和口头表达;口译是需要当场、即时完成的,译员通常听到的是不再重复的话语,在正解理解的同时必须立即独立地进行一次性的翻译.一般情况下,译员不大可能在现场求助于他人、查阅词典或其他资料,译者不可避免地会"照本宣科"或出现"译文的信息冗余".首先介绍了口译传播中的"熵"与"原语效应", 然后总结了相应的口译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