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从城市空间、建筑与人的关系入手,对当今设计领域比较热门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指出建筑师在进行创作活动时,须关注环境空间领域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各项要求。 相似文献
3.
自然水域与城市空间的双向渗透--丽水市滨江景观带设计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滨水区是自然水域与城市空间相衔接的特殊地段,拥有水域与城市的双重属性。双向渗透是实现和强化这一特性的重要的城市设计方法。通过浙江省丽水市滨江景观带的设计实践总结出一些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5.
6.
7.
听觉与行走是人类最基础的生存技术,也是感知外部环境的方法与途径。从20世纪开始,随着艺术、文学、声响生态学、城市地理学、声音人类学和媒介研究等领域对声音、听觉、行走的持续关注与研究,听觉与行走逐渐发生连接。假借“城市雨林”这一意象,通过对3个声音行走作品与笔者经验的比较,剖析声音行走与聆听行走之间的差异,提出从“声音导向”向“听觉导向”的研究转向。尝试剖析声音、行走、聆听在城市的语境之中如何生成全新的连接,如何赋予身体与意识以全新情境,进一步思考在此种听觉情境中个体在现代城市景观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9.
以六安市裕安区戚桥滨水城市设计项目为例,将地域文化作为切入点,挖掘特色文化要素,探寻地域文化和城市设计的内在联系,从规划、建筑、景观设计的角度进行分析,总结出城市设计应该在感知现场的区位特质、当地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整合当地资源,塑造外部形象,使城市设计更好地突出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0.
11.
城市生态公园的发展及其概念之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总结回顾了城市生态公园的发展过程,指出了城市生态公园对于城市生态问题的重要意义,在分析了城市生态公园的一般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生态公园的明确概念。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从追溯建筑学家梁思成建筑创作观出发,探讨20世纪50年代国家提出的"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方针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从而提出基于中国建筑文化根基的现代建筑创作的理念与思路. 相似文献
13.
14.
本从马来西亚多元化共生的历史背景入手,通过对几种化——本土化、移民化、殖民化、宗教化对马来西亚近现代建筑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了当代乡土与地域性建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学校建筑设计中运用无形的文化资源非常之多,比较典型的是地域文化、"意境美"、地缘文化等。建筑文化设计赋予学校建筑丰富多彩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城市新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城市文化危机等问题,文章试图通过有关集体记忆与文化机制的相关研究,分析城市文化与意识、经验,个人与集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探讨建筑学在城市环境中的价值与意义,强调从建筑到城市这一重要的文化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以来,中国进入快速城市化进程。市政基础设施之一的城市高架桥作为现代城市演进的必然产物,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诸如环境污染、景观破坏等城市问题。本文将城市高架桥在景观语境下进行剖析,从高架桥自身形态美化、废弃高架桥的景观利用与再生、拆除高架桥后的生态修复3个方面,结合国内外成功的实践案例,提出了城市高架桥的景观优化途径,并倡导在中国推行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景观化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8.
解读城市广场建设的盲点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分析当前"广场热"反映出来的问题,指出广场建设应保持与广场周边建筑群的完整性,恰当处理广场空间尺度以加强亲和力,重视城市文脉,以免各地广场雷同,以及加强广场文化建设,使广场建设真正起到改善城市风貌和人文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英国卡迪夫市为例,总结了文化引导下的英国城市复兴策略及其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借鉴意义,探讨了城市文化引导政策对当今中国城市发展的促进机制和相应的城市空间策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