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状集油田属于严重非均质油藏,在注水开发后表现为油井见效快、含水上升快,并且很快在注采井间形成高渗条带,影响开发效果。如何对高渗条带识别,成为改善严重非均质油藏开发效果的关键。本文通过沉积微相法、测井评价方法、示踪剂监测分析法、动态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开展对高渗条带识别的研究,为下步措施安排提供了可靠的调整依据。  相似文献   

2.
油田注水开发的中后期,层间治理接替和注采调控是实现稳油控水的有效手段,但治理中往往很难对高渗条带、大孔道及裂缝发育方向有定量认识。利用同位素监测技术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同位素井间监测技术主要是在注水井中注入一种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剂,通过对周围油井放射性示踪剂产出计算及峰值特征分析,利用示踪解释软件进行模拟计算,推导出多种地层参数,在此基础上计算油水井之间存在的高渗透层及大孔道参数,为下步注采调控方案的制定、封堵大孔道、稳油控水等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该技术在南堡油田1-1区1-32断块开展了现场试验,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3.
井间示踪技术是一种直接测定油层特性的方法,用生产井监测到的示踪剂产出曲线(示踪剂的浓度与累积产水量的关系曲线),反馈相关油层特性及开采现状的信息。通过观察示踪剂在采油井中的开采动态,可定性地判断地层中高渗透条带、大孔道、天然裂缝、人工裂缝、气窜通道、封闭断层、封闭隔层等的存在与否,而且可定量地求出高渗条带、大孔道、天然裂缝、人工裂缝、气窜通道的有关地层参数,为今后开发方案调整及调剖、堵水等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制定可行的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调整措施。  相似文献   

4.
海上窄河道油藏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注水井的水驱方向复杂.为了解井间的注采连通性和非均质性,以G1井组为例,开展示踪剂监测技术的研究.对示踪剂用量和注入工艺进行设计,通过监测示踪剂产出量,对G1井组的高渗通道进行定性分析.结果 表明:G1井组油水井间对应关系不均衡,注水井平面上的前缘水线推进速度存在着较大差异,因长期注水冲刷,油层内部有高渗带和大孔道存在,且比较发育,大孔道孔喉半径最高接近20μm.在窄河道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大孔道的存在及其对存水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明确油水井的对应关系、注入水驱方向及驱替速度、油层非均质性状况、识别大孔道或微裂缝,对示踪剂在安塞油田的适应性进行分析。介绍示踪剂监测原理及应用示踪剂监测剩余油饱和度,对示踪剂监测结果在安塞油田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井间示踪剂监测在油田不同开发阶段和应用方面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建议在安塞油田利用示踪剂监测剩余油饱和度。井间示踪剂监测能有效地评价油藏连通性、注入水流动方向,是制订油田开发方案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示踪剂监测技术是用以描述油藏,监测油层有无高渗透层或大孔道存在,跟踪注水流向及贡献率,分析油水井注采状况和判断断层密封性的一种特殊的动态监测技术。三叠系长4+5、长6油藏在早期的注水开发中,出现了部分井注入水单方向突进现象,引起主方向油井水淹,超低渗透引入示踪剂监测井间动态技术,对监测结果绘出示踪剂产出曲线加以分析,得出了储层井间连通状况,物性分布特征等参数,从而为评价储层非均质性以及油藏的注采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示踪剂及其监测技术,是用以描述油藏,监测油层有无高渗透层或大孔道存在,跟踪注水流向及贡献率,分析油水井注采状况和判断断层密封性的一种特殊的动态监测技术。三叠系长6油藏在早期的注水开发中,出现了部分井注入水单方向突进现象,引起主方向油井水淹,采油三厂近几年来引入了示踪剂监测井问动态技术研究,根据监测结果绘出示踪剂产出曲线,并对该曲线进行数值分析,得出了储层井间连通状况,物性分布特征等参数,从而为评价储层非均质性以及油藏的注采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注气是用于二次和三次采油中的一种驱替方式。与注水相比,注气的最大优点在于可以降低注入溶剂与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使得注入溶剂具有较高的洗油效率;如果实施水/气交替注入,还可以改善注入剖面,较大幅度地提高注入溶剂的波及体积。目前的注气驱开采包括:混相驱、蒸汽驱、非混相驱、天然气驱、注气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等。提高采收率研究是油气田开发永恒的主题之一,气体示踪剂技术能够测定油层参数为提高油田采收率提供了一种直观的方法。生产井检测到的示踪剂产出浓度曲线,反馈了有关油层特性及开采现状的信息。这样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示踪剂在生产井中的开采动态,如示踪剂的突破时间,峰值大小及个数、相应注入流体的总量等参数,进一步研究和认识注入流体的分布及其运动规律和油藏的非均质特性。根据这些信息制定合理的调整方案,从而提高油田采收率。  相似文献   

9.
为了搞清高76区块油水井连通情况,找出井间存在的大孔道或高渗层,弄清油藏平面与纵向上的非均质性,在该区块开展了示踪剂井间监测,为下步开展区块精细注水开发提供比较确切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分析和研究同位素示踪剂在稠油油藏中的流动机理及表现特征,建立示踪剂产出曲线模型和解释成果,利用该技术可以较好的确定注入水推进速度,了解油井的水淹方向及流体的波及状况,分析储层的非均质性,计算高渗层有效渗透率和验证断层密封性,结合数值模拟技术可进一步评价井间剩余油分布情况,从而对油田生产开发提供明确指导,并为稠油油田后续调整挖潜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胡状集油田储层为中高渗透储层,储层非均质性十分严重,储层内部存在着高渗条带,注水后中高渗储层受注入水影响也可形成高渗条带。本文对高渗条带形成机理,高渗条带渗透率的确定及其位置的确定和高渗条带的储层类型、沉积微相类型作了探索性研究。利用自然电位、自然伽玛、声波三条测井曲线综合判断高渗条带存在的位置、厚度;利用统计方法确定其渗透率大小;存在高渗条带的沉积微相类型主要为河道、河口坝。  相似文献   

12.
在注聚驱开发过程中,随着聚合物注入量的增加,由于油层发育的不均质性、存在高渗透带、大孔道等等原因,造成聚合物很快到达产出井,产生窜聚问题。多年来,尽管采取了多种治理手段,但开发效果依然很差,而且随着注聚开发的不断进行,窜聚问题越来越突出,见聚浓度不断上升。超分子阳离子聚合物已在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厂几口出聚浓度高的井进行了矿场实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为深入研究阴、阳离子反应形成的絮状沉淀对地层的封堵强度及阳离子聚合物的驱油效果,必须通过室内实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阴、阳离子聚合物调剖机理是:从油井或水井注入的阳离子聚合物,聚合物首先进入高渗大孔隙,阳离子聚合物遇到阴离子聚合物,通过静电中和形成絮状沉淀,对高渗层进行相应的封堵,从而可达到调整吸水剖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注入剖面测井解释成果能够揭示注水井吸水剖面,能够为注水井吸水剖面调整和分层调配提供重要参数依据,对提高多层油田开发效果非常重要。传统的固体示踪剂在吸水剖面测试中受沾污、示踪剂颗粒下沉、地层大孔道等影响,吸水剖面测试效果并不好,给吸水剖面解释带来了较大误差。文章阐述了新型液体示踪剂的性能,并在大庆油田进行了应用。应用效果表明:新型示踪剂载体具有不溶于水,不发生浓度扩散的特征;在相同条件下,新型示踪剂测井曲线质量明显优于传统示踪剂测试曲线。但非水溶性使新型示踪剂在井筒中沾污可能性提高使伽玛基线值变高。新型示踪剂出现的多峰和拖尾峰给解释结果带来了困难。  相似文献   

14.
《辽宁化工》2021,50(7)
D油田为河流相沉积的稠油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经过长时间的注水开发,油层内部形成大孔道,注入水在大孔道内低效或无效循环,严重影响了水驱开发效果。注入水突进严重,利用软件模拟,该油田强水窜通道渗透率高达10 D,目前该井日配注量1 750 m3,综合含水为95%。因此,有必要进行D油田高渗砂砾岩油藏进行调剖技术研究,通过对油藏的分析、体系的研发、配方的筛选、工艺的设计,得到了一套针对高渗砂岩稠油油藏调剖技术,通过该技术在D油田的应用,在有效期内受效井增油4 924 t,取得了较好的稳油控水效果。  相似文献   

15.
产出剖面测井的目的主要是了解注采井网中采油生产井每个小层的产出情况,是产水还是产油或气,产水量有多高,高渗透层是否发生了注入水或气体突进,注入的水是否到达了生产井,是否起到了驱油的作用,等等。目前,青海油田使用的产出剖面测井工艺主要是集流伞式过环空产出剖面测井工艺。文章主要分析了该测井工艺的应用及影响因素分析,阐述该测井工艺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示踪剂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大部分油田进入高含水特高含水期,非均质程度及大孔道窜流日趋严重,目前广泛采用化学剂示踪、放射性示踪,但因其受到监测的可靠性和解析的多解性影响,而越来越受到限制。因此,准确的了解非均质油藏高渗透条带大孔道的动态,就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将同位素示踪剂井间监测技术应用于商二区沙二上断块油藏,以评价井间连通性、解释高渗通道参数,为油田挖潜增效提供依据&该技术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的方法并结合油藏的静%动态资料,对注水井与采油井间连通性和高渗通道的参数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合适的解释结论,应用结果表明:同位素示踪剂井间监测技术在分析低渗透油藏中井间连通性,识别高渗通道,解释高渗通道参数方面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18.
存在定向高渗条带的储层,注入水快速突进,油井含水急剧上升,致使注水开发效果很差。针对这一问题,采用基质渗透率为100x10~(-3)μm~2、具有高渗条带的物理模型,研究高渗条带渗透率与水驱效果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高渗条带与基质渗透率级差J_k为1~2为水驱前缘突破PV数PV_b和水驱油压力梯度的敏感区。在此敏感区内,即使尺寸很小的高渗条带,其渗透率级差J_k的微小增加,也会导致水驱前缘突进速度的急剧增大,油井含水急剧上升;同时导致水驱压力梯度的急剧降低,难以建立对基质中原油的有效驱动压力梯度。具有高渗条带储层模型水驱采收率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高渗条带与基质渗透率级差的增大,水驱采收率急剧降低;高渗条带对无水采收率的影响尤其敏感。因此,对于具有高渗条带的非均质储层,改善水驱效果的重点是治理高渗条带中的水窜。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渤海A油田I1井组注采井间动态连通关系、储层非均质性及整体水驱效果,优选水溶性有机微量物质示踪剂WT-07,对该井实施了为期1.5a的井间示踪剂监测.对各个监测井产出油水样中的示踪剂浓度进行了分析,结合生产动态数据,利用停留时间分布分析法计算了各井井间波及体积、平均停留时间以及洛伦兹系数等参数.结果表明,受益井P...  相似文献   

20.
油房庄油田T9油藏经过长期注水开发,油井含水上升,油藏水驱不均,平面、剖面矛盾突出。本文主要从储层非均质性入手,结合动静态资料,分析其注水见效情况及水驱规律,研究认为T9油藏非均质性较强,水驱受效明显;油井见水主要受边水侵入、注入水突进、底水锥进等因素的影响;注入水沿高渗条带形成优势渗流通道,导致局部水驱不均;为封堵高渗层段、均衡油藏水驱实行堵水调剖、优化注水等开发技术政策,指导油田高效开发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