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中国粉体工业》2010,(3):62-64
对于食品包装而言,人们除了日常使用之外,对其环保性、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食品软包装制品的安全性而言,主要是指软包装上的溶剂残留,尤其是苯残留。  相似文献   

2.
《软包装商情》2009,(3):34-39
在包装食品后,包装袋内的残留溶剂向内层的迁移超过一定的限量时,将改变食品本身的气味特征,甚至污染食品。包装袋溶剂残留超标是导致包装袋不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软包装袋的溶剂残留超标问题在行业内仍然没有彻底解决,本文将结合软包装厂的具体生产条件对包装袋残留溶剂的定量控制作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中国包装》2009,(4):88-88
近13,参加塑料软包装溶剂残留标准制定会议的北京兰德梅克公司王庆国高工对记者表示,这次塑料软包装溶剂残留检测标准草稿的修改会议上,把原来的取样要求取0.2m2,裁剪为1×3cm的小块,放入500ml玻璃瓶进行烘烤,改为取内表面积100cm。放入20ml玻璃瓶进行烘烤,并且样品不要求裁剪。  相似文献   

4.
5月22日,参加塑料软包装溶剂残留标准制定会议的北京兰德梅克公司高级工程师王庆国对记者表示,这次塑料软包装溶剂残留检测标准草稿的修改会议上,把原来的取样要求取0.2m^2,裁剪为1×3cm的小块,放入500ml玻璃瓶进行烘烤,改为取内表面积100cm^2放入20ml玻璃瓶进行烘烤,并且样品不要求裁剪。  相似文献   

5.
从今年8月1日开始,GB/T10004—2008就取代了GB/T10004—1998和GB/1-10005—1998。对软包装生产链上的所有企业来说,关于残留溶剂的新规定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残留溶剂总量≤5.0mg/m^2,其中苯类溶剂不检出。达标的软包装产品,从目前来看,是可以称为绿色包装的。比较现在国内流行的几种复合方式,挤出复合是容易达标的。在此,笔者根据经验,对我们的“绿色复合”挤出复合进行一个简单的剖析。  相似文献   

6.
软包装在食品包装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安全问题却日益成为困扰行业发展的严峻课题。除塑料薄膜和铝箔等包装材料以外,油墨和复合用胶粘剂的安全性也是影响食品包装安全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国内市场中主要使用的是苯溶性油墨和酯溶性聚氨酯胶粘剂来加工包装材料。苯溶性油墨的使用会使大量的溶剂苯、甲苯等致癌性物质排放到空气中,并会部分残留在复合材料中,进而迁移到食品中。  相似文献   

7.
凹印软包装同其它包装一样要考虑包装的三要素即安全性、便利性和美观(展示促销)性。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凹印软包装行业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尤其在凹印软包装的美观(展示促销)性方面更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包装的美观体现在精美的设计和精美的印刷上,这无疑能够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起到促销的作用。然而,在软包装的安全性上国内与世界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残留溶剂分析、BOPP薄膜微观结构分析、软包装设计(图文设计和软包装结构设计)、油墨、胶黏剂、印刷及干式复合工艺控制及环境等多方面对BOPP薄膜印刷复合后的溶剂残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BOPP印刷复合膜在生产过程中易溶剂残留超标,尤其是对乙酸乙酯和甲苯等有机溶剂。因此减少有机溶剂的使用,如使用醇性或水性油墨,采用无溶剂复合等,或对BOPP材料进行改性,再配合工艺控制方法使溶剂残留量符合GB/T10004-2008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油墨溶剂在食品软包装材料中的残留及迁移行为,为食品包装生产企业提供安全风险控制方面的参考。方法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GC-MS)技术,对印刷油墨的挥发性溶剂在食品软包装中的残留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检出率较高的苯类溶剂甲苯、酯类溶剂乙酸丁酯和酮类溶剂丁酮为迁移研究对象,分别以PE,PP,PET/CPP,PET/PE,OPP/CPP,PET/PA/CPP为包装材料,研究油墨溶剂在水性食品模拟液(蒸馏水)、酸性食品模拟液(体积分数为3%的乙酸)、醇性食品模拟液(体积分数为10%的乙醇)和脂肪性模拟液(正己烷)中的迁移残留行为。结果研究表明,印刷后的食品软包装材料中大部分都有苯类、酯类和酮类等有机挥发物的残留,残留溶剂在食品模拟液中迁移量的大小依次为正己烷乙醇(体积分数为10%)乙酸(体积分数为3%)蒸馏水,而且对于不同的包装材料迁移量的大小也不同。结论油墨溶剂在食品软包装材料上的残留和迁移行为,主要与环境温度、食品性质以及包装材料的性能有关。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软包装技术的发展,塑料软包装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特别是在食品包装领域,已经成为食品包装的主要方式,但近些年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发生,塑料软包装的卫生安全性能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多层共挤薄膜由于具有显著的特性,且无溶剂和助剂的残留问题,受到持续的关注,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王庆国 《塑料包装》2006,16(4):54-56,64
近来,因为对食品包装越来越严格的要求,溶剂残留与异味解决方案逐渐提上众多软包装厂家的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2.
5月22日,参加塑料软包装溶剂残留标准制定会议的北京兰德梅克公司高级工程师王庆国对记者表示,这次塑料软包装溶剂残留检测标准草稿的修改会议上,把原来的取样要求取0.2m2,裁剪为1×3cm的小块,放入500ml玻璃瓶进行烘烤,改为取内表面积100cm2放入20ml玻璃瓶进行烘烤,并且样品不要求裁剪。这次修改是根据国外最新标准制定的,新方法比原来有三个优点:1.面积减小后容易取样。对于已经分切的卷膜,因为要除去边缘处,面积太大不方便取样。2.减少复合膜层间粘合剂层的溶剂干扰。溶剂残留主要指表  相似文献   

13.
《上海包装》2006,(5):49-51
美国软包装协会每年一届的包装大奖赛为行业内杰出的包装发明颁发奖项。能够在上百个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的获奖作品被认为是软包装行业中至高无上的荣誉。美国软包装协会对软包装产品进行评选、点评不仅使此项活动具有意义,也是推动和促进软包装工业发展的创新,尤其是软包装技术对产品包装的独特个性,在包装市场中尤为引人注目。因此,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发扬创新精神,从设计到生产,“科学、经济、牢固、美观、适销”的商品包装规则,对于提高商品市场竞争力尤为重要。为帮助业内同仁了解国外软包装的最新动态,特从国外商品包装杂志中选取部分获奖作品,供广大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软包装印刷是柔印和凹印的主要竞争之地,各国发展也不同。在美国的软包装印刷市场,凹印不到10%。并在不断下降。美国市场估计24%~26%,的消费品是以软包装材料包装的,而柔印在软包装印刷中:1996年占75%,2000年增长至85%,2002年,柔印行业中软包装的增长率是最  相似文献   

15.
炳惠 《上海包装》2007,(3):34-34
改进型阻隔薄膜是软包装发展的最主要的潮流之一。他能够延长商品的货架寿命,使得软包装,从自立袋到蒸煮包装,能够在传统的硬性包装占据统治地位的领域中稳步增长。事实上,按照软包装协会最新的统计,软包装已经逐渐在美国成为第二大包装类型。  相似文献   

16.
越来越多的购物超市的出现,不仅要求商品的包装能够满足产品在运输及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而且对产品包装在展示性和品牌强调性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方面小袋软包装一直是众多食品、医药及化工企业不错的选择。随着机械制造技术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小袋软包装自动包装机械将会变得更加高效、实用,包装出的产品也将更加新颖生动、个性鲜明。  相似文献   

17.
下期预告     
《软包装商情》2009,(1):10-10
我国的软包装行业分布一直呈现南强北弱的特点。中国TOP软包装企业调研报告将深入华东地区,对知名软包装企业开展调研。数字分析,将揭示华东地区软包装企业发展现状和特点,与读者共同探究软包装行业未来发展方向;权威观点,诚邀软包装企业高级管理者、业内专家共同探讨2009年软包装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围绕“企业对塑料软包装可持续发展的看法及策略?  相似文献   

18.
方方 《中国包装》2005,25(1):61-62
2005美国软包装市场将面临美好的前景,直立小口袋的持续增长将带动美国软包装市场的持续升温。据软包装协会官方网站统计,当前的美国软包装业具有200亿美元的市场份额,是美国第二大包装产业。此外,尽管美国经济复苏缓慢,业内专家及研究人员仍然预计到软包装市场将会在未来几年内继续增长。  相似文献   

19.
特别关注     
《广东包装》2007,(4):I0020-I0023
在美国,变化多端的创新型软包装的发展仍然很强劲,而由美国软包装协会发起的2007软包装成就奖竞赛则是变化的风向标。2007年美国软包装成就奖结果证明,柔软的结构在包装中仍保持一股驱动力,在使用的便利性、竞争中的优异表现以及美丽的外观、先进的技术和拔尖的印刷质量方面,软包装仍具有明显的优势。[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浅谈食品复合软包装袋溶剂残留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峰 《塑料包装》2005,15(6):14-19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国内外对食品复合软包装的卫生性能要求和溶剂残留量的标准及检测方法。系统分析了复合工艺、涂布量、油墨、基材、甲苯、水以及粘合剂等对溶剂残留的影响.提出降低溶剂残留的基本工艺方法及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