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25%噻虫·吡蚜酮WP防治稻飞虱田间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栋 《现代农药》2014,(3):46-47,50
为明确25%噻虫·吡蚜酮WP对水稻褐飞虱及灰飞虱的防治效果,进行了小区药剂试验。结果表明:25%噻虫·吡蚜酮WP对灰飞虱和褐飞虱控制作用较好,建议在低龄若虫高峰期用药,制剂用量以180~360 g/hm2为宜。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明不同吡蚜酮制剂对褐飞虱的控制效果及其应用技术,2013年开展了3种吡蚜酮制剂防治褐飞虱试验。结果表明:50%吡蚜酮WG和25%吡蚜酮WP制剂用量分别为300,600g/hm2时,药后28 d,防效大于88%,显著高于50%吡蚜酮WP的防效64.97%;这2种制剂的持效期长达30 d。  相似文献   

3.
氟硅菊酯对水稻褐飞虱的生物活性及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生测结果表明:氟硅菊酯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LC50值为9.98 mg/L,与吡蚜酮相比,氟硅菊酯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LC50值是吡蚜酮的14.14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氟硅菊酯具较好的速效性、持效性,药后3 d,5%氟硅菊酯EC(制剂用量)1500~4 500 mL/hm2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为76.39%~94.00%,药后21 d,5%氟硅菊酯EC(制剂用量)3000~4500 mL/hm2对褐飞虱的控制效果仍有73.88%~89.22%,因此从防效和经济的角度考虑,5%氟硅菊酯EC控制褐飞虱最佳制剂用量为3000~4500 mL/hm2,防治适期宜在褐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  相似文献   

4.
为寻找防治褐飞虱的高效、低毒药剂,2012年对六(3)代褐飞虱进行了不同药剂处理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9.7%乙虫腈SC 1200 g/hm2对褐飞虱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药后1~21 d的防效为80.13%~94.07%;25%吡蚜酮SC 450 g/hm2的速效性稍差,但持效性与9.7%乙虫腈SC 1200 g/hm2处理相当,药后7~21 d的防效为89.60%~94.04%。  相似文献   

5.
为确认防治褐飞虱适宜器械及用水量,分别选用手动喷雾器、电动喷雾器、弥雾机3种不同的施药器械,在4代褐飞虱低龄若虫盛期喷雾施药,考察40%吡蚜·呋虫胺水分散粒剂对稻飞虱的防效。结果表明:用水量450 kg/hm~2的电动喷雾器处理与用水量750 kg/hm~2的手动喷雾器处理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相当,药后7 d的防效为90.59%~93.30%,药后21 d防效在98%以上;两处理防效极显著优于用水量225 kg/hm~2的弥雾机处理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邢华  蒋伟雁  许乾  窦兴海 《现代农药》2011,10(4):53-54,56
湖南和江苏两地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低龄若虫发生期,25%吡蚜.噻嗪酮悬浮剂用量300~600 g/hm2,对水稻灰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有较好的控制作用,持效期长达16 d,且对水稻生长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进行了吡虫啉替代药剂的田间筛选试验.小区试验表明,10 d后5%氟虫腈SC 750 mL/hm2、48%毒死蜱·氟虫腈EC 900 mL/hm2和25%吡蚜酮WP 300 g/hm2对褐飞虱和灰飞虱的防效均超过80%,对白背飞虱的防效超过75%,而10%吡虫啉WP 600 g/hm2对飞虱的防效小于50%;示范试验表明,10 d后3种药剂对稻飞虱的防效依次分别为82.6%、85.2%和76.9%,15 d后对麦田灰飞虱的防效分别为83.9%、79.9%和82.4%,明显好于吡虫啉.因此,氟虫腈、毒死蜱·氟虫腈和吡蚜酮可以作为吡虫啉的替代药剂,并就3种替代药剂的合理使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2013年对褐飞虱进行6种杀虫剂田间防治效果评价。结果表明:施药后5 d和10 d,22%氟啶虫胺腈SC、20%呋虫胺SG、25%噻虫嗪WG、50%吡蚜酮WG对褐飞虱的防效分别为77.9%~90.9%和77.0%~90.5%,20%异丙威EC、25%噻嗪酮WP的防效分别为40.1%~65.9%和20.6%~49.9%。22%氟啶虫胺腈SC、20%呋虫胺SG、25%噻虫嗪WG、50%吡蚜酮WG防效较好。建议在实践中,轮换使用噻虫嗪、吡蚜酮、呋虫胺、氟啶虫胺腈防治褐飞虱。  相似文献   

9.
25%吡蚜酮WP防治灰飞虱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常规药剂吡虫啉、噻嗪酮为对照药剂,对新型杀虫剂吡蚜酮不同剂量防治麦田灰飞虱的效果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每667m^2用25%吡蚜酮WP 20g,即可达到防治灰飞虱成虫和若虫的很好效果,尤其对灰飞虱成虫效果更佳,药后1d即达到控制危害的效果,高效可一直维持到14d以上,是防治灰飞虱、控制条纹叶枯病蔓延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0.
《现代农药》2015,(5):52-54
为明确50%呋虫胺WG等药剂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在溧阳、张家港、武进等地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溧阳、张家港点试验结果表明:50%呋虫胺WG、60%吡蚜·噻嗪酮WP、25%吡蚜酮WP对稻飞虱均有较好防效,3种药剂的持效性相当。武进点试验结果表明,50%呋虫胺WG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好于对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的防效。50%呋虫胺WG和60%吡蚜·噻嗪酮WP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可在生产上与吡蚜酮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11.
吡蚜酮与异丙威混剂的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30%吡蚜·异丙威可湿性粉剂中吡蚜酮和异丙威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中吡蚜酮和异丙威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49%、0.15%,标准偏差为0.05、0.03,平均回收率为99.90%、100.06%,线性相关系数均为0.9999。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评价吡蚜酮、异丙威在水稻上残留动态和环境安全性.[方法]2009-2010年在湖南、福建、广西进行了残留动态试验,建立了高效快速检测方法.吡蚜酮样品用乙腈-丙酮(体积比85∶15)提取,经Pesticarb/NH2柱净化,HPLC-UV检测;异丙威样品用丙酮、二氯甲烷提取,浓缩净化后,GC-FID检测.[结果]2年3地消解动态试验结果显示:吡蚜酮在土壤、植株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6~5.3、0.8~1.6 d;异丙威在土壤、植株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7~4.1、0.8~2.6 d.[结论]推荐剂量和1.5倍推荐剂量,各施药2、3次,收获期取样检测吡蚜酮和异丙威,各样品均未检测出.72%吡蚜酮·异丙威WG在水稻上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3.
10种杀虫剂对水稻稻飞虱的田间药效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10种杀虫剂对稻飞虱的田间防效及安全性,采用田间茎叶喷雾法检测防治效果,以邓肯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差异显著性。结果表明:20%异丙威乳油、50%敌敌畏乳油速效性较好,药后1 d的防效为75.61%~80.78%,与其它药剂处理差异显著;10%烯啶虫胺可溶液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呋虫胺可溶粒剂、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50%噻虫胺水分散粒剂持效性较好,药后14 d的防效为85.37%~94.16%,与其它药剂处理差异显著。烯啶虫胺、吡蚜酮、呋虫胺、氟啶虫胺腈、噻虫胺是生产上防治稻飞虱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4.
烯啶虫胺等13种杀虫剂对褐飞虱的室内毒力测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烯啶虫胺等13种药剂对褐飞虱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属于超高效的杀虫剂有烯啶虫胺、氟虫腈、噻嗪酮,对3龄若虫5d的LC50分别为0.13、0.19、0.29mg/L;属于高效的药剂有吡虫啉、氯噻啉、阿维菌素、甲维盐、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二嗪磷,对3龄若虫的LC50介于1~10mg/L之间;属于有效的药剂有毒死蜱、异丙威、吡蚜酮,对3龄若虫5d的LC50分别为14.68、22.13、28.07mg/L。根据药剂类型、作用方式、作用机制等,建议防治稻飞虱时首选烯啶虫胺、噻嗪酮、吡蚜酮等药剂。  相似文献   

15.
共毒系数法确定了吡蚜酮和SP-1的最佳配比,通过试验筛选得到了25%吡蚜酮·SP-1可分散油悬浮剂的最优配方,并考察了所制制剂对水稻稻飞虱的田间药效。25%吡蚜酮·SP-1可分散油悬浮剂各项性能指标符合标准要求。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25%吡蚜酮·SP-1可分散油悬浮剂对稻飞虱的速效性、防效、持效性均好于对照药剂25%吡蚜酮悬浮剂。  相似文献   

16.
测定了不同配比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S3与印楝素对草地螟(Loxostege stfcticalis L.)幼虫致病率的增效作用。通过数学模型对复配剂的共毒系数与复配剂中单剂的比例关系进行拟合,获得了最佳理论配比。测试结果表明,白僵菌菌株与印楝素在1:10、1:4、1:2、1:1和5:2配比作用下对草地螟幼虫都有增效作片用,7×10~7孢子/mL白僵菌菌株S3与14 mg/mI。印楝素的最佳理论配比为3 978:l,此时混剂对草地螟幼虫具有最大的共毒系数333.608 3。田间试验亦证明混用能提高药效,具有较显著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噻呋酰胺与吡唑醚菌酯不同配比复配对马铃薯黑痣病菌的毒力,评价其联合作用,并选择最佳配比加工成制剂进行田间小区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噻呋酰胺与吡唑醚菌酯以质量比3︰1、2︰1、1︰1、1︰2、1︰3复配,增效作用显著,其中以质量比1︰2复配,增效作用最佳,共毒系数为181.42。按此比例加工30%噻呋·吡唑酯悬浮剂,在有效成分用量为200~300 g/hm~2时地面喷雾,开花期、收获时对植株黑痣病和薯块黑痣病的防效分别为72.09%~75.58%和77.08%~80.80%。因此,30%噻呋·吡唑酯悬浮剂防治马铃薯黑痣病效果良好,且对马铃薯安全,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