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针对"5.12"汶川大地震后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和建设进行反思。通过对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原理和相关案例的研究与分析,从避难场所定位、容纳量测算、功能分区、应急通道设计、设施配置、标识系统以及无障碍设施等方面对城市公园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
当前,政府职能逐步向提高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方面转变,加强应对公共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太原市政府制订的《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太原市防震减灾规划》,都涉及到应急疏散与避难场所规划问题。搞好应对地震等突发事件的综合性应急疏散与避难场所的  相似文献   

3.
汪鑫  吕萧 《中外建筑》2013,(3):42-45
在中国城市快速发展的时期,人口向特大城市高度集聚。并且伴随快速城市化进程,全球环境逐渐恶化,大规模的自然灾害不断爆发,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着越来越重的压力。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成为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中的重点项目。本文在分析武汉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现状空间分布基础上,总结出武汉市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且进一步对武汉市各区应急避难场所需求量进行分析。从区位地质条件、人口密度分布、危旧房面积和不同性质用地面积四个方面构建应急避难场所需求量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各项指标值,确定综合受灾系数,计算出受灾人口规模,并结合人均避难面积,预测出应急避难场所的需求量。  相似文献   

4.
以上海市中心城相关规则为例,对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从基本概念用地选择、资源梳理、指标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同时利用GIS技术论证方案,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梳理分析了上海市应对的主要灾种,明确相应的应急避难场所类型,剖析全市应急避难场所供给与需求关系及主要矛盾,提出解决问题的规划对策和建设方式。  相似文献   

6.
在地震避难人口预测经验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建筑震害避难率与建筑易损性结构分类面积比的地震灾害避难人口比例预测模型,并给出了建筑震害避难率常数表和建筑易损性结构分类表。规划人员利用用地类型、建筑高度、建筑容积率等规划指标,再通过查建筑震害避难率常数表便可计算研究区域的避难率。应用研究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计算过程简单,计算结果合理可信,能为城市规划、市政规划等非地震专业人员所使用。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国内外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相关研究及法律法规,综述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评价方法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8.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研究——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晨  许彦曦  佟庆 《规划师》2007,23(2):58-60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应从宏观层次划分防灾分区,从中观层次划分防灾单元,在微观层次确定避难场所的结构功能;应遵循一场所用,就近布置的原则;根据避难场所等级(市级、区级、街道级和社区级)确定服务半径;场所选择应考虑安全性、基础设施、疏散通道、标识系统等因素.  相似文献   

9.
就聊城市防震减灾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合聊城市的地质构造、人口分布、用地资源等实际情况,提出聊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在布局中的对策和建议,以提高聊城市防震减灾的能力。本文可为其他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破坏性地震发生或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之后,临时安置百姓生活的场所。5·12汶川8.0级地震、3·11东日本9.0级地震等国内外大量应急避难场所应用实例,充分证明了应急避难场所对于做好民众的疏散安置工作,稳定民心、安定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2003年我国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北京市朝阳区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建成以来,我国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工作得到全面发展。有关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相继出台,并不断完善。为使场所能够更好的服务于民众疏散安置工作,编制场所疏散安置预案是将场所设施功能与民众疏散安置工作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该预案的编制对于规范  相似文献   

11.
地震灾害是一种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面对它的突然袭击,更需要我们有序和有效地应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就是在地震发生时,为受灾群众提供用于临时安置或长期避难的场地空间。良好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建设,是在地震发生时群众得以有序、有效避难和疏散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防灾能力与抗风险能力的标准之一.在城市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地区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已得到高度重视,但广大乡村地区仍是城乡防灾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为了将侧重城市地区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编制及建设实施向乡村地区延伸,该文以重庆市巴南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为例,探索覆盖城乡全域的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体系,以及城乡差别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管控要求.  相似文献   

13.
我国对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研究和实践正在由过去的单一功能模式向多元复合的避难空间转变,城市应急避难体系的完善将成为新时代安全城市发展的有效保障。本文立足于建筑学科,兼顾多种学科,综合已有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从社会人文学、经济学、城乡规划学、地理学、心理学对应急避难场所相关研究概括总结,完善现有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研究框架。当前数字化技术成为研究热点,数字模型与量化分析等技术的运用值得关注;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达公平性需要被重视,结合避难行为看待避难空间,进一步发挥应急避难场所在城市发展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城市公园中的应急避难场所的设计主要依据的标准规范是《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场址及配套》(GB21734-2008),但其比较缺乏更具体的给排水专业的设计指标和规定。通过工程实践,按照“平灾结合”的原则,探讨了应急避难场所给排水工程设计的设计思路、技术参数等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刘原平  李冰 《山西建筑》2011,37(10):3-4
对避难疏散场所的定义、分类以及主要技术要求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并且对太原市小店区的避难疏散场所的设置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作了细致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设性的意见,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北京19处应急避难场所将于年底建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4年6月17日由北京市副市长吉林同志召集了“北京城八区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工作会议”。会议由北京市市政管委主任陈文占同志主持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北京市城八区、市政管委、市规划委、市地震局、市园林局、市地震办、市减灾协会等相关单位的负责人。  相似文献   

17.
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安全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依托大学校园可以完善其体系构建.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城市公园、广场类避难场所,亟需构建一套基于大学校园特征的设计策略,以提升此类场所设计方案的合理性.通过文献整理、专家评价与层次分析法构建大学校园避难场地多目标决策选址模型、设施分类及环境要素改造等设计策略,以华工-华农校园中心应急...  相似文献   

18.
《城市与减灾》2003,(6):4-5
2001年10月1日,全国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的试点建设在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的朝阳段完成。北京因此成为全国率先进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在社区设置应急避难标志牌的城市。  相似文献   

19.
以解放碑地区E标准分区为例,分析列入社区级防灾疏散避难场所的场地总面积,进而分析社区级防灾疏散避难场所缺乏的区域。对照已批复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社区级防灾疏散避难场所基本覆盖整个标准分区。根据人口总量反算,避难场所面积不足,需多利用常规以外的场所,与城区危旧房改造相结合增加避难场所用地,外迁解放碑地区一定数量人口以降低风险。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17)
本文以安徽省全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为研究对象,利用ArcEngine开发组件在应急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实现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展示、管理及空间分析功能,综合避难场所的可容纳人数和人口密度公里网格数据等影响因素对避难场所适宜性的分布进行分析评估,为今后避难场所的建设和规划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