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56×2碲镉汞焦平面模块由2个256×1元芯片和2个光伏信号硅读出电路模块平行对称组成,并分别与2个不同波段的微型滤光片以架桥式结构直接耦合后封装在全金属微型杜瓦内,形成了长波256×2长线列碲镉汞红外探测器件组件。基本解决了256×2焦平面杜瓦组件的关键技术,即高精度的组装技术、器件在冷平台上的热失配设计技术和高可靠性封装技术。对抑制杂散光、降低背景辐射、提高组件的可靠性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研制的碲镉汞焦平面器件获得了良好的性能,并进行了一系列空间适应性实验,实验前后的组件性能未发生明显变化,满足工程化应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3.
4.
5.
对像元尺寸为10 μm的1280×1024碲镉汞(HgCdTe)中波红外焦平面阵列的制备技术和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B+注入制备小尺寸n-on-p平面结;采用高平整度HgCdTe外延材料和高精度的倒焊互连技术,实现高的电学连通率;采用多段温度填胶固化和边缘刻蚀工艺减轻HgCdTe器件和读出集成电路(ROICs)之间的热失配,从而降低焦平面器件失效率。在85 K焦平面工作温度下,研制探测器的光谱响应范围为3.67 μm至4.88 μm,有效像元率高达99.95%,并且探测器组件像元的平均噪声等效温差(NETD)和暗电流密度的平均值分别小于16 mK和2.1×10-8 A/cm2。与像元尺寸为15 μm的探测器相比,10 μm的1280×1024中波红外探测器可获取更加精细的图像,具有更远的识别距离。目前,该技术已成功转移到浙江珏芯微电子有限公司(ZJM)的HgCdTe红外探测器产线。 相似文献
6.
HgCdTe是制造焦平面阵列最受关注的材料,注入掺杂又是研制焦平面阵列极有前途的工艺方法。但HgCdTe特性“娇嫩”,如Hg易分凝,因此研究这种的注入工艺成为首要的条件。考察了注入功率引起样品升温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注入能量、束流密度、剂量、元素等与材料之间性能变化的关系。通过离子注入HgCdTe的热学分析,实验研究了HgCdTe注入的工艺条件,束流与注入能量是Hg分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8.
长波红外碲镉汞探测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引言 红外辐射最早是1800年英国的天文学家赫谢耳(W.Herschel)在研究太阳光谱的热效应时,用水银温度计测量各种颜色光的加热效果而发现的。1830年,L.Nobili利用塞贝克发现的温差电效应制成了“温差电型辐射探测器”;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14.
4 SOFRADIR公司大量生产的主要 HgCdTe产品4.1 288×4元红外焦平面列阵 法国红外探测器公司的288×4元探测器确实是一种“畅销品”,而且已成为该公司开发第二代探测器市场的先锋。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研制和生产的大多数第二代前视红外(FLIR)热摄像机都基于这种类型的探测器(见图11)。在这些第二代前视红外系统中,某些热成像器已经 相似文献
15.
简要介绍了主要的红外探测器材料,包括半导体光电探测器材料,热释电材料和热敏电阻材料,回顾了HgCdTe材料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液相外延,分子束外延和金属有机物汽相外延是目前生长HgCdTe薄膜的3种主要技术,作者认为,薄膜材料是今后红外探测器材料的主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6.
采用叠盖电极的高性能光导HgCdTe红外探测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叠盖电极探测器的物理机理和结构,与标准结构探测器比较,其响应率和黑体探测率均有大的增长,实验结果表明响应率增长约1倍,赤体探测率增主30%。无需改变现有工艺,成功制备实用工程探测器,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HgCdTe表面氧化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X射线光电子谱对HgCdTe表面氧特性进行了研究,对不同工艺过程中的HgCdTe表面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HgCdTe表面的自生氧化与表现处理工艺密切相关,说明HgCdTe表面钝化前的表面预处理直接影响钝纶层/HgCdTe的界面特性。 相似文献
18.
甚长波红外波段富含大气湿度、CO2含量及云层结构和温度轮廓等大量信息,是大气遥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了一种3232甚长波红外焦平面阵列,采用在ZnCdTe衬底上液相外延生长的As掺杂p型材料上进行B+离子注入形成光敏元,通过铟柱倒焊技术和带有改进型背景抑制结构的读出电路互联,制成截止波长达到14 m的焦平面器件。该红外焦平面器件像元面积为60 m60 m,工作温度在50 K温度下。测试结果显示:读出电路性能良好,焦平面黑体响应率达到1。35107V/W,峰值探测率为2。571010 cmHz1/2/W,响应率非均匀性约为45%,盲元率小于12%。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介绍了分子束外延生长HgCdTe外延层以及利用平面工艺技术制制敏感波长为8μm-10μm的小型p-n结的结果,在分子束外延过程中,生长动态,组分和表面粗糙度是利用内在高能电子衍射计和椭圆对称计在原位控制的。小面积光敏二极管(50×70μm)是利用平面工艺技术和阳极氧化物薄膜下的退火技术而制造出来的,V-I,光谱响应以及噪声特性的测量结果表明,在用发子束外延技术生长的碲镉汞外延层上制造的光电二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