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地震勘探中,经常使用428Lite仪器进行数据采集,而该仪器不支持用磁带机记录数据。只能先将地震数据记录到NAS存储器或者硬盘,待施工结束后,再把数据从硬盘复制到磁带。本文介绍了地震数据从硬盘复制到磁带的四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刘帆  陈巍  宋玉 《物探装备》2010,20(1):48-50
使用地震勘探仪器施工时,Solaris系统的备份技术为地震仪器系统及地震数据的安全提供了保障。本文首先对Ghost软件进行了全面介绍,接着详细分析了利用Ghost软件备份、恢复408UL仪器中Solaris操作系统的两种方法——利用Ghost备份硬盘分区来恢复系统和利用Ghost镜像恢复系统。  相似文献   

3.
地震仪器数据采集同步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集同步精度”反映了所采集的地震数据的真实性,影响地震资料的处理和解释,是当今分布式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野外施工中,仪器中心记录单元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管理着距其几百米到几千米范围内分布的地震数据采集单元,进行数据采集、回收和记录,而地震测线上的数十个甚至数百个采集单元的同步启动采集尤显重要。鉴于现有的相关技术资料较少,文章以SN388仪器为例,对有线遥测地震数据采集系统采用的“采集同步”技术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供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4.
节点地震数据采集系统是一种无线地震采集系统,根据施工区域的不同,将其分为陆地节点仪器和海底节点仪器两种。本文介绍了两种节点地震仪器的主要区别,并以陆地节点仪器Hawk为例分析了陆地节点仪器在滩浅海地震勘探中应用的可实施性,并对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了一些可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地震数据采集记录系统的发展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数据采集记录系统是地球物理勘探的核心装备之一。随着物探技术与电子技术的发展,这一系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文章从未来地球物理勘探开发的需求出发,分析了目前世界主要地球物理装备制造市场仪器现状以及在用或强力推出的几种不同结构、不同数据回收方式的仪器的优缺点,阐述了未来仪器将朝着超大道数、混合型方向发展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随着地震勘探工区不断向着山区、沼泽、城区等高难施工区域发展,数据通讯越来越成为制约着常规井炮生产模式施工效率的突出因素。如何在保证地震数据资料品质的前提下,找到一种全新的数据通信方式,就成为地震仪器研发与使用人员的研究重点。伴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组网成功,以及北斗短报文功能的广泛应用,给地震仪器在通讯方面的研发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本文依据实际使用经验,介绍了利用北斗卫星系统作为数据传输方式,解决井炮生产模式中数据通信的相关应用。  相似文献   

7.
甘志强  池蛟  王泰蓖 《物探装备》2011,21(4):256-259,263
Firefly仪器是一款新型的无线地震数据采集系统,它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勘探环境和地质条件,具有很高的施工效率和较低的HSE风险。本文在深入研究以太网及其通信协议的基础上,从组网方式、传输协议和通信管理这三个方面对Firefly仪器T3数据转录系统的工作原理做了深入地分析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给出了一种提高地震数据下载速度的以太网设计方案,为更好地使用这种新仪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Hawk是Inova公司新近推出的一种自主式节点地震数据采集系统,其技术特点、功能特性或者使用方法都与传统仪器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介绍了Hawk仪器的系统组成、工作方式及其性能,并就其施工使用提出了一些可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李扬 《物探装备》2011,21(4):252-254
实际生产中,在某些情况下,将地震数据记录到外接的移动硬盘上,不失为一种既方便、简捷又成本低的选择。在428XL仪器上挂接移动硬盘来记录地震数据时,需要先进行428XL服务器端的设置、FTP软件的安装与相关参数设置,然后进行文件输出控制设置。  相似文献   

10.
随着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仪器的道能力已经成为地震数据采集记录系统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影响道能力指标的关键因素是采集地震数据的传输方法(或数据传输速率)和地震仪器本身的结构或者说外线地震数据进入仪器主机(中央控制与记录单元)的接入方法。本文阐述了仪器道能力在地球物理勘探中的重要性和实现方法,采用高的数据传输率可以实现大道数的数据采集,而经过科学设计的仪器结构更为道数的扩展提供新的途径,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地球物理数据采集的效率,降低采集成本,实现高效、高精度勘探的普及。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Translated from Khimiya i Tekhnologiya Topliv i Masel, No. 10, pp. 9–10, October, 1991.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