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缩短发动机冷却系统散热性能匹配设计开发周期,介绍了一种快捷、可靠地计算散热器性能参数的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对散热器进行换热风洞试验研究,分析其在一定水流量条件下,换热功率、出水温度与迎面风速的关系。然后根据原始几何参数建立了散热器计算域物理模型,分别采用多孔介质模型和双流换热器模型表征散热器芯体翅片结构和热交换模型,采用CFD数值模拟方法对散热器冷、热侧耦合散热进行仿真分析,得到散热器换热功率和出水温度分析数据,并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误差在以内,验证了此模拟计算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叶莉  冯晓莉 《机械设计与制造》2021,369(11):242-245,250
根据管带式散热器结构特点,获得影响散热面积的主要参数.基于CFD对散热器的流场进行分析,获得流场的内部流动细节;通过流体耦合传热计算获得散热器的传热系数;采用多孔介质代替散热器芯体对散热器整体进行仿真,获得冷却管束内热流分布情况;基于上水室入口位置对散热器散热的影响分析,对散热器进出水口的相对位置进行优化;对比分析冷却管间距对散热器压损和散热能力的影响,获得最佳翅片间距对原型散热器进行改进设计.结果可知:基于散热器流动换热特性,对管带式散热器进行结构优化,结果可知:根据最小热阻理论,流体会选择阻力最小的路径,散热器进出水口左上右下的布置中流体会先垂直通过冷却管,然后在下水室内混合从出水口流出,设计最优;对于双侧波纹散热带的管带式散热器,可以提高原型散热器芯体的密度,在加工工艺允许的情况下选择较小的翅片间距.若将散热器的翅片间距优化为3 mm,气侧的总散热面积、阻力均满足要求,而整个散热器质量减少38.21 kg,可节省成本1604.82元.研究内容和分析结果为同类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中利用ICEPAK软件对多密度高功率芯片散热器结构进行了热设计研究。研究确立了影响翅片散热器散热性能的关键尺寸设计参数,如基板厚度、翅片高度、翅片厚度和翅片间距等,并得出了各尺寸设计参数对其散热效果的影响趋势,确定了散热器结构的最佳布局方案。此外,研究还建立了最佳布局的散热器结构实物并进行了高低温试验以模拟其高温散热情况。通过实验数据对比发现,仿真计算结果与实际较为吻合,进而验证了ICEPAK软件在电子设备散热设计方面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为寻找一种与收腰管匹配效果更好的散热翅片结构,先应用正交试验与模拟仿真对收腰管百叶窗散热器翅片的4个主要结构参数,即翅片间距F_p、百叶窗间距L_p、百叶窗宽度L_w和百叶窗角度L_a进行优化,得到各结构参数对散热器传热性能和压降性能的影响规律,即百叶窗角度L_a影响最大,翅片间距L_p影响最小。随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散热翅片的优化方案。最后,利用风洞试验对优化前后的散热器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优化后的百叶窗翅片结构可以明显提高散热器空气侧的传热,同时降低了风阻。  相似文献   

5.
散热器通过翅片表面实现冷却空气与冷却液之间热交换,翅片的布局将直接影响到散热器的冷却性能。针对翅片的结构参数影响进行分析。根据翅片的结构特点,获取表面散热带面积的数学模型,分析主要影响因素。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搭建8*3散热器的冷却场分析模型。分析不同的翅片间距、厚度及宽度等,对散热器冷却性能的影响,获得参数的影响规律。依托于汽车散热器冷却系统试验台,对翅片参数变化的影响进行试验测试,并对仿真分析进行验证。结果可知:散热器的翅片间距、厚度与散热面积呈负相关,而宽度则呈现正相关;冷却液沿翅片流动方向的流场分布稳定,而在冷却风流动方向则呈现阶梯变化;无外部因素影响时,出入口冷却空气设置对散热器冷却性能影响较小;考虑车辆行进方向时,吸风布置的散热效率更高;相同工况和参数条件下,散热器温差的试验测试结果与模型仿真分析变化趋势一致,且温差的误差控制在3%以内,表明模型分析的可靠性与准确性,为此类设计和生产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文中从试验的角度研究了锯齿形翅片散热器的风冷性能。锯齿形翅片散热器具有结构复杂、不易仿真实施的特点。文中系统介绍了锯齿形风冷散热器的典型结构形式以及风冷性能测试系统原理、性能和测试分析结果,从试验实测的角度研究了锯齿形翅片散热器的应用选型及其与散热量、风量、风压等的关系,分析了翅片参数(翅高、翅宽、翅片节距)对散热性能的影响,对电子产品散热的风冷设计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某汽车管带式散热器的综合性能,保证车辆正常行驶的稳定性,根据厂商提供的散热器几何参数,对其进行性能分析、仿真计算与结构优化。建立该管带式散热器单元体模型并进行数值计算,将仿真结果与试验数据对比,以验证该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在保持散热面积近似不变的前提下,将NACA0018翼型作为百叶窗翅片的结构特征,将传统百叶窗翅片和翼型百叶窗翅片采用相同的方法仿真计算,获得散热器空气侧的换热系数和压力损失,进而计算JF评价因子并比较。结果表明:原散热器的仿真结果和实验数据进行对比,换热系数和压力损失误差最大值分别为4.93%、4.38%,在可接受范围之内,验证了仿真的准确性;在空气速度为2~12m·s-1的区间内,改进后的散热器的JF因子要高于原散热器,当空气流速为12m·s-1时,改进后散热器的JF因子高出约13.58%。  相似文献   

8.
对铲削成形多孔翅片散热器结构进行了湍流和固体传热耦合分析。从铲削工艺的特性出发,研究了翅片间距、厚度、开孔密度、孔径等参数对其散热效果的影响。利用自主研发的铲削工艺加工出铝基材料多孔翅片,进行了实际散热效果测试,验证了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改变散热器齿片种类,利用ICEPAK仿真对比并通过实验测试对比的方式,分析在同等条件下密齿铲齿散热器与密齿型材散热器的散热效果。通过对仿真结果及实验测试结果的对比,铲齿散热器相对于型材散热器由于其高密齿的可加工性,增大了散热面积,因此密齿铲齿散热器的散热效果优于密齿型材散热器的散热效果。为优化散热器的散热设计提供一种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0.
针对某公司的一款注塑机控制器的翅片散热问题,运用CFD软件Icepak对散热器的翅片厚度和高度进行了数值模拟和仿真分析,通过对比优化前后的散热效果,采用优化后的翅片厚度和高度获得了满足散热要求的翅片结构。结果表明:翅片厚度为lmm高度为8mm时,翅片散热效果得到强化,有效地降低了CPU的中心温度。  相似文献   

11.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变位系数极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变位齿轮无侧隙啮合方程、齿顶厚为零及重合度计算公式推导出了单位变位系数和、单位中心距变动系数、单位齿项高变动系数、最大变位系数、齿轮变位系数求解公式,并研究了变位系数的分配公式.  相似文献   

12.
迷宫密封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影响迷宫密封性能的重要因素有许多,如结构型式、涡流空腔、节流间隙、齿数、齿倾角、压力、温度、转速和流向等,本文在综合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较全面详尽的分析与评述。  相似文献   

13.
赵晓霞 《机械管理开发》2006,(3):107-108,110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的成功入世,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从事国际商务.正确选择从事国际商务的途径是企业国际商务活动成败的关键.首先介绍了国际商务及其途径的基本概念,接着分析了从事侣国际商务的主要途径的优缺点,最后分析了影响企业选择从事国际商务途径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润滑油的破乳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地探讨了润滑油组分及使用工况对破乳性能的影响,并考察了其破乳规律和机理,为润滑油品生产、使用、故障预测中的抗乳化性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塑料齿轮齿根强度计算解析法的精度,建立了寻找塑料齿轮齿根危险截面位置的目标函数。基于笔者所开发的软件平台上设计的实际齿形,采用寻找目标函数最大值的方法计算出与齿形有关的强度修正系数,即对应于齿根危险截面的齿形系数和应力集中系数。该计算方法的特点是综合考虑了模数、齿数、压力角、变位系数、齿厚偏差、齿根圆角半径等多因素对强度修正系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变长线齿轮齿形系数的计算方法。为求解危险应力点的有关参数,文章基于微分几何理论,对长幅渐开螺旋面等距曲面(变长线轮齿的齿面)作了几何描述,给出了曲面主法曲率的计算公式;介绍了用边界元法直接确定危险应力点,从而计算齿形系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涡轮流量传感器在旋转来流中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对涡轮流量传感器在旋转来流中的特性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利用涡轮流量传感器的数学模型,给出了涡轮转速、仪表常数与来流旋转角之间的理论关系式。计算了来流旋转强度及上游直管段长度变化时,仪表常数的变化情况。设计了能获得不同来流旋转强度的旋转发生器,并获得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值在较大的流量范围内甚为吻合。  相似文献   

18.
影响分析天平准确度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影响分析天平准确度的因素,并提出怎么样提高分析天平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9.
叙述了机械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敏捷制造、制造柔性、虚拟制造技术、软件技术、管理、人因工程和我国机械制造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The dynamic propagation of a finite crack under mode-1 loading in a micropolar elastic solid is investigated. By using an integral transform method, a pair of two-dimensional singular integral equations governing stress and couple stress is formulated in terms of displacement transverse to the crack, macro and micro rotations, and microinertia. These equations are solved numerically, and solutions for dynamic stress intensity and couple stress intensity factors are obtained by utilizing the values of the strengths of the square root singularities in macrorotation and the gradient of microrotation at the crack tips. The motion of the crack tips and the load on the crack surface are not prescribed in the formulation of the problem. Therefore, the method of solution is applicable to nonuniform rates of propagation of a crack under an arbitrary time-dependent load on the crack surface. As an example, the diffraction of a micropolar dilatational wave by a stationary crack is considered. The behavior of the microrotation field and the dynamic couple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influenced by microinertia, in addition to the dynamic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are examined. The classical elasticity solution for the corresponding problem arises as a special case when the micropolar moduli are dropped from the present solu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