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732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催化剂,以甘油与大豆油脂肪酸为原料合成甘二酯,其最佳合成条件为:反应温度100℃,树脂用量为脂肪酸质量的10%,底物质量比(脂肪酸与甘油质量比)5∶1,反应时间2h.在此条件下得到反应产物中甘二酯的含量可达45%以上,经分子蒸馏一次提纯后,甘二酯含量可达74%.不同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大豆油脂肪酸制得的甘二酯含量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2.
甘二酯因其独特的代谢途径而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它在天然油料中含量较少,所以利用甘三酯制备生产甘二酯尤显重要。概述了甘二酯制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并比较了甘油脂肪酸酯化和油脂甘油解制备甘二酯的两种方法,展望了甘二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以DBU为催化剂和反应溶剂,在极性转换溶剂体系下催化大豆油甘油解制备甘油二酯。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到最佳反应条件为:以略多于DBU摩尔数的乙醇为极性转换溶剂,大豆油与甘油摩尔比2∶1,DBU与甘油摩尔比2. 5∶1,反应时间25 min,反应温度130℃。在最佳反应条件下,产物中甘油二酯的含量为67. 6%,其中1,2-甘油二酯占89. 7%,1,3-甘油二酯占10. 3%。常温常压条件下通入CO2,以及加热条件下通氮气移除CO2的方法能可逆地调节催化剂DBU的极性,从而促进其与产物的分离;催化剂DBU重复使用5次,产物中甘油二酯的含量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4.
段杉  黄振娥 《中国油脂》1997,22(6):43-45
本研究通过羊油与甘油发生醇解反应制备甘一酯,甘二酯。研究了反应体系中作为溶剂的吡啶的用量,催化剂甲醇钠的用量,甘油的用量以及反应时间这四个因素对甘一酯、甘二酯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这四个因素中,以是否加入吡啶影响最大,其他三个因素的影响远小于是否加入吡啶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米糠油制备甘二酯的工艺条件。在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固定化脂肪酶添加量及反应物质量比4个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结构矩阵的建立,构建以甘二酯产率为响应值的二次回归模型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温度为26℃、反应时间为10h、固定化脂肪酶添加量为8.5%及反应物质量比为14∶1时,甘二酯产率理论为60.36%,实际为58.31%,相对误差为3.4%。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甘二酯的应用与制备研究现状,并分析了甘二酯不同制备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7.
甘二酯是油脂的天然成分,其特殊的代谢途径使该物质(尤其是1,3-甘二酯)具有独特生理功能,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等行业。以高酸价米糠油和甘油为反应底物,在非溶剂体系中对Novozym435酶促高酸价米糠油制备富含甘二酯油脂工艺进行研究,考察底物物质的量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酶添加量对甘二酯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基础上,得出最佳工艺:底物物质的量比1∶2、反应时间6.5 h、反应温度86℃、酶添加量5.8%;此条件下,甘二酯得率为50.44%,底物油脂酸价由33.5 mg KOH/g油降至3.3 mg KOH/g油。  相似文献   

8.
采用甘油钠催化大豆油甘油解制备单甘酯,对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甘油钠添加量和底物物质的量比进行了研究,得到选定的反应条件是:反应温度175℃、甘油钠添加量(油重)为2.4%、底物物质的量比(大豆油和甘油)为1∶4和甘油解反应时间为2h,在此条件下,反应得到的甘油酯混合物中,单甘酯质量分数为53.1%.采用二级分子蒸馏纯化单甘酯产品,粗甘油酯在Ⅰ级分子蒸馏(140℃)除去游离脂肪酸和甘油;在Ⅱ级分子蒸馏(190℃)纯化单甘酯,得到纯度为93.0%的单甘酯产品,单甘酯回收率为96.8%.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高酸值米糠油制备富含甘二酯油脂的工艺,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影响产物中甘二酯含量的因素依次为底物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添加量;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优化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4h,反应温度230℃,催化剂添加量0.2%,底物摩尔比1∶1。在该条件下做验证试验,得到产物中甘二酯的含量为46.46%,底物油脂的酸值(KOH)由33.5mg/g降至2.3mg/g。  相似文献   

10.
超临界体系酶法催化甘油解制备甘油二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在CO2超临界体系酶法催化甘油解反应制备甘油二酯进行研究,考察了底物大豆一级油/甘油的摩尔比、反应温度、加酶量、加水量、时间和搅拌速度等因素对甘油二酯含量的影响。通过单因素与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优工艺条件为:大豆一级油与甘油摩尔比2∶1,反应温度65℃,加酶量2.5%,甘油含水量1%,反应时间7h,搅拌速度120r/min,得到反应产物中甘油二酯含量为70.2%,其中1,3-甘油二酯含量达56.2%。与常规甘油解相比,甘油二酯含量要高出7%左右,其中1,3-甘油二酯含量要高出5%左右,并且,时间减少2h左右。   相似文献   

11.
具有保健功能的甘油脂肪酸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将具有保健功能的甘油脂肪酸酯分为甘三酯、甘二酯、甘一酯(单甘酯)分别加以详细介绍。文中所述物质既有正处于实验阶段或已工业化生产的产品,也有作者预测的尚未出现的物质。  相似文献   

12.
甘二酯的制取与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二酯是在化学催化剂或生物催化剂的作用下 ,利用甘油与脂肪酸酯化或与甘三酯酯交换制备而得。介绍了国内外近年来甘二酯制备的方法及其在食品等行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甘油和高温焙烧(900℃)废弃鸡蛋壳制得的氧化钙制备了固体碱催化剂甘油钙,研究了甘油钙在大豆油与甲醇的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中的催化性能,考察了催化剂的焙烧温度、甲醇与大豆油物质的量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对生物柴油收率的影响.经元素分析仪分析结果确定催化剂为二甘油钙(Ca(C3H7O3)2).在催化剂焙烧温度为250℃、催化剂用量为大豆油质量的5%、甲醇与大豆油物质的量比为8∶1、反应时间为5h的条件下,生物柴油收率在86%以上.  相似文献   

14.
《粮食与油脂》2013,(12):48-51
在异辛烷体系中,通过Novozym 435脂肪酶催化阿魏酸乙酯与甘二酯酯交换反应,以得到阿魏酰基脂肪酰基结构脂。利用Design Expert 8.0软件对响应面进行设计,通过对响应面实验优化和分析得出,3个因素对EF转化率影响大小顺序为:反应时间>加酶量>反应温度。并确定在此体系下酶法催化双硬脂酸甘二酯酯交换合成阿魏酰基脂肪酰基结构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67℃,反应时间18 h,加酶量11%,在此工艺条件下,可得到阿魏酸乙酯转化率为79.4%,亲脂性产品阿魏酰基脂肪酰基结构脂得率为60.0%。  相似文献   

15.
影响酶法酯交换中甘二酯含量的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何川  杨天奎 《中国油脂》2004,29(4):35-37
甘二酯是酶法酯交换过程中重要的中间体.较高的甘二酯含量影响最终产品的纯度,也导致副产物的产生.研究了酶法催化酯交换过程中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水含量、酶用量、底物比对甘二酯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反应体系中酶量是影响甘二酯含量的最大影响因素,且为正相关.在符合产品结构的较优的反应中,甘三酯含量为88.2%,甘二酯含量为6.9%.  相似文献   

16.
酶促玉米油甘油解制备双、单甘酯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了以1619脂肪酶为催化剂,用玉米油甘油解制备双,单甘酯的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工艺条件,PH值7.5甘油含水量5.5%,酶浓度400-600/g脂肪,玉米油甘油摩尔比1:1,反应温度20℃,搅拌速度720r/min。在上述条件下反应8h,双、单甘酯含量〉76%。同时,报道了反应进程的监测和产品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7.
薛元强 《中国油脂》2020,45(10):57-61
研究sn-1,3-棕榈酸甘二酯对纯净菜籽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以期探明其作用机理,为油脂加工和储存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柱层析的方法制备仅含甘三酯成分的纯净菜籽油,测定DAG在菜籽油中形成反相胶束的临界浓度,并在反相胶束体系中,研究DAG及与天然抗氧化剂γ-生育酚及合成抗氧化剂(TBHQ、BHA、BHT)联合作用对纯净菜籽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DAG在菜籽油中的临界胶束浓度为0.5%;在反相胶束体系中,DAG的添加促进了纯净菜籽油的氧化,DAG对不同种类的抗氧化剂活性的影响存在差异,DAG增强了弱极性抗氧化剂γ-生育酚、BHT的活性,但是减弱了极性较强的抗氧化剂TBHQ、BHA的活性。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红花籽油以甘油为溶剂,在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的催化下,一定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下进行异构化反应的方法。并且通过正交实验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的反应条件是溶剂:原油(W:W)3:1,催化剂KOH32g,反应温度195℃。此方法既避免了溶剂残留,又获得质量较好的产品,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脂肪酶催化大豆色拉油甘油解合成单甘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间歇反应条件下脂肪酶催化大豆色拉油甘油解制备单甘酯的过程,对三种商业酶和自制固定化脂肪酶进行了筛选,并对影响甘油解过程的溶剂效应和酶量因素进行了研究。采用了响应面分析方法对甘油解反应进行优化,以单甘酯百分含量为响应值,对底物摩尔比、初始含水量、温度这三个因素的重要性做了适当评价,并给出了拟和良好、回归显著、可靠性较好的经验性模型方程。优化条件为:反应温度46℃,初始水质量分数4%(相对于大豆色拉油),底物甘油与豆油摩尔比为3.7∶1,固定化酶用量质量分数5%(相对于大豆色拉油),反应时间30h,单甘酯最高转化率为74.04%。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单甘酯与缩水甘油反应制备高纯度低聚甘油脂肪酸酯进行研究,分别探讨催化剂及其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底物摩尔比值对低聚甘油酯产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各参数进行优化,在以苯磺酸作为催化剂、添加量1.5wt%、反应温度110℃、反应时间2h、底物摩尔比值(缩水甘油∶单甘酯)2.5∶1的最优条件下,低聚甘油酯产率为62.59%,经分子蒸馏进一步纯化获得高纯度的低聚甘油酯产品(91.45%),且以低聚甘油单酯为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