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原 《烹调知识》2011,(8):11-11
张大千是当代著名的国画大师。张大千生平两大嗜好一是讲求吃,二是爱听京戏。他认为“吃”不仅是果腹而已,更是人生最高的艺术,只要时间允许,他都在追求吃的艺术。他的吃,不仅博食中国美味,遍尝世界佳肴,而且他综合中外饮食文化,结合中国画艺术创造的“大千菜”,也同他的画一样驰名海外。张大千爱自制莱肴与家人并二三知交共食,不喜赴大宴,不喜去一般餐馆进食。  相似文献   

2.
高原 《烹调知识》2009,(3):62-62
张大千是当代著名的国画大师,他生平两大嗜好:一是讲求吃,二是爱听京戏。他认为“吃”不仅是裹腹而已,更是人生最高的艺术,只要能力所及,他都在追求吃的艺术。他的吃,不仅博食中国美味,遍尝世界佳肴,而且他综合中外饮食文化,结合中国书画艺术刨造的“大千菜”,也同他的画一样驰名海外。张大千爱自制菜肴与家人并二三知交共食,不喜赴大宴,不喜去一般餐馆进食。在京时常与亲友家人吃谭家菜,冬季亦去西单安儿胡同吃蒙古同胞经营之烤牛羊肉。张大千一生好游名山大川,足迹遍踏祖国大地,  相似文献   

3.
张大千是当代著名的国画大师。张大千生平两大嗜好:一是讲求吃,二是爱听京戏。他认为吃不仅是果腹而已,更是人生最高的艺术,只要时间允许,他都在追求吃的艺术。他的吃,不仅博食中国美味,遍尝世界佳肴,而且他综合中外饮食文化,结合中国画艺术创造的大千菜,也同  相似文献   

4.
张大千是当代著名的国画大师,他生平两大嗜好:一是讲求吃,二是爱听京戏。他认为"吃"不仅是裹腹而已,更是人生最高的艺术,只要能力所及,他都在追求吃的艺术。他的吃,不仅博食中国美味,遍尝世界佳肴,而且他综合中外饮食文化,结合中国书画艺术创造的"大千菜",也  相似文献   

5.
张大千先生平生有两大嗜好:一是画、一是吃。他把绘画当作第一职业,把烹饪当作第二“职业”。他曾说:“一个搞艺术的,如果连吃都不懂或不会欣赏,他哪里又能学好艺术呢?”由此,他把绘画艺术视为追求意境和笔墨情趣,把烹饪艺术视为味觉艺术和美食情趣。故而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谈画时离不开说吃,绘画时又离不开烹调,正如他本人所言:“以艺术而论,我善烹饪更在画艺之上。”  相似文献   

6.
安东 《饮食科学》2014,(7):48-48
徐悲鸿曾力赞张大千在艺术上的成就为“五百年来第一人”,张大千却说:“以艺事而论,我善烹调,更在画艺之上。”这位近代画坛的一代宗师更是一位杰出的美食家,在他看来,吃绝不仅仅为了果腹,而是已上升为人生的最高艺术。张大千不仅精于吃,更深谙烹调之道,独创的“大风堂菜”为人称颂至今,经他提点过的名厨更是不计其数。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位美食家、烹饪家,张大千先生不仅会吃、会做,还会评说,即对饮食烹饪有自己的见解。他曾说:“饮食是文化,是中国最为古老、最为重要、最为普遍,也最为讲究的一门文化艺术”。他认为烹饪与国画一样,同是“国粹”。正因为如此,他才充分地把绘画艺术与烹饪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较大程度地弘扬中国烹饪艺术。  相似文献   

8.
贺晓生 《饮食科学》2009,(11):17-17
一天上午,我在门诊接诊.有一位30出头的男性患者引起了我的注意。患者因为近期经常头晕、恶心、嗜睡.并且思维迟缓来我院就诊。问诊中我才知道,患者入夏后经常在夜市吃烧烤.并且酷爱火辣的辣鸭脖和辣得“变态”的辣鸡翅。患者是颇有名气的大企业经销商.生意做得红火.朋友也多,聚餐多.每次聚餐他都要点这些超辣食物。综合以上情况.我认为他的病因与他常吃“特辣”食物有关系。  相似文献   

9.
安东 《饮食科学》2013,(12):48-48
崔金泉和范振钰合说过一段相声《选总统》,里面讽刺袁世凯,说他是个土包子,只喜欢吃河南老家的粉蒸肉,以为这是世间最美味的珍馐。这当然是作者为了增加笑料进行的艺术加工,事实上袁世凯不但爱吃(他饭量奇大,常把“要干大事,没有饭量可不行”挂在嘴边),而且会吃,说他是民同时最著名的美食家都不为过。  相似文献   

10.
吃的艺术     
在中国,大凡发明某一道菜或嗜食某一道菜者,其大名都可因此而与这道菜联系在一起,如“东坡肉”(苏东坡)、“西子鸡”(西施)和“大千鱼”(张大千)等。苏东坡是名副其实的“老饕”,他不仅善于品评饮食,而且还能亲自下厨烹制佳肴。苏东坡的拿手菜远不止“东坡肉”一种,还有“东坡羹”、“东坡豆腐”、“东坡肘子”、“东坡酥”、“东坡墨鱼”等。另外,已故名画家张大千先生,除了在诗、书、画、印方面身怀绝技外,在家里烹菜亦十分拿手。他生前每有贵客到访,必亲自下厨献艺。纵观中国历史,最讲究吃的艺术、最能为饮食文化发展推波助澜的,还要数文…  相似文献   

11.
桂林腐乳鱼     
鲍鱼 《食品指南》2009,(10):72-73
人们常说“吃四条腿的不如吃两条腿的,吃两条腿的不如吃没有腿的”,没腿的鱼不仅营养丰富,而且美味可口。古人有“鱼之味.乃百味之味.吃了鱼,百味无味”之说。老祖宗造字.就将“鲜”字中加入了鱼.将鱼当作“鲜”的极品.因此,鱼历来是人们喜爱的食品。鱼的吃法很多,为大家奉上一道营养搭配丰富、制作简便,味道鲜美的桂林腐乳鱼。  相似文献   

12.
漫画大师华君武说,他吃过广东的龙虱,还吃过桂花蝉。龙虱又名水鳖虫.吃龙虱在广东等地沿海一带极为常见。这是广东入的嗜好,他们不仅吃得津津有味,而且还有一套吃法。至于吃桂花蝉,倒是我孤陋寡闻,既未见过也未听闻。想那蝉是昆虫中的歌手,一到夏天.到处可听见它的歌唱。当年骆宾王在狱中有诗曰:一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谁还忍心去吃它呢?华老是一位城朴厚重的艺术家,在用辈中素来受人敬重,他怎么会去吃蝉呢?对此我颇有些不解,但华老的话又不能不信。话要说到十年浩劫,那时华老在天津团油“五七千校”,他在那里被折磨…  相似文献   

13.
方凤 《饮食科学》2009,(1):25-25
睿一宝宝15个月了,小牙儿出了不少,能自己吃东西了。给他牛奶.他抱着奶瓶自己喝;给他鸡蛋羹或米糊,他用小匙一勺一勺地吃。可是,当碗里的食物变成肉丁或蔬菜后,睿一吃得就不那么痛快了,食物塞在他嘴里,他随便地嚼几下,便吐出来了。睿一妈妈不明白为什么宝宝吃“软”不吃“硬”呢,难道是宝宝不会咀嚼吗?  相似文献   

14.
《中外食品工业》2007,(9):16-16
推荐理由:在贝太论坛里.大家都把“kelvin555”喜称为“小凯”,小凯是湖南人.他做菜对原料的挑选尤其看重,他鼓励大家多吃应季的时令莱.最鲜新,好吃不过。秋天正是芋艿收获的季节,中秋节很多地方也有吃芋艿的习俗.所以小凯特意为大家推荐了这道具有浓郁的家乡风味的“剁椒芋艿”。菜肴色彩艳丽.很能激发人的食欲.味道有点酸辣.非常开胃!  相似文献   

15.
吾友一食家     
朋友中有一位真正的美食家,不但精于吃,且能道出个中真谛,尤令我佩服的,他还是位烹调高手。交往多年,我虽从他也稍解饮食之道,但永远学不到他的烹调艺术。现年八十四岁的“老成都”车辐,五十多年前我就跟着他吃了。那时大家都很穷,但是,穷也有穷的吃法,吃不起大馆子,便多在小店和摊头觅食。由于他精于食道,又是成都“老土地”,小店摊头也能觅得佳味。偶进大饭店,只要有车辐在,必可贱价得美食。他不只善点菜,也不只是和饭店从老板到厨师到跑堂的立师(川语,即茶房)都熟识,他还常常能说出一个道道儿,他叫的菜多是可以回锅…  相似文献   

16.
棹歌 《饮食科学》2009,(11):8-9
两次采访孙海英,都赶上吃午饭的时候。第一次是在浙江横店影视拍摄基地.那会儿他正在拍摄电视剧《大汉天子》,戏从早晨拍到了晌午,他在现场捧着剧组给准备的卤面,一边吃一边和我闲聊。这次在北京.在一个公益活动的现场,他吃的居然又是面条。”您是不是特别喜欢吃面条啊?”记者问他。孙海英说:”这不是刚出伏了嘛.出伏的时候,我们老家沈阳讲究吃宽面条,吃宽面条是说以后天气凉了可以放宽心了。这个时候雨水已过.收成好坏基本已成定局.再操心也没用了,所以要在这一天吃碗宽心面。”  相似文献   

17.
“红烧肉”是中国人民最最平常的家常美食。遥想当年,逢年过节吃它,婚寿喜庆吃它,“打牙祭”、“吃拼火”吃它,连毛泽东转战陕北时打了大胜仗,他所企望的犒劳也只是一碗“红烧肉”。那些粗茶淡饭尚且不保,吃糠咽菜苟延岁月的日子,一碗“红烧肉”的确可以调剂膳食,一餍馋吻。可  相似文献   

18.
李华 《餐饮世界》2008,(1):80-80
香港食品专家指出,不妨养成“吃五谷杂粮”的观念,因为杂粮中含有一般人饮食中缺乏的必需维生素及大量纤维质.吃了可增强预防疾病的抵抗力。他所列出的“健康粗食”是:  相似文献   

19.
正张大千是绘画天才,丹青巨匠,与齐白石并称"南张北齐",还与西画泰斗毕加索齐名,称"东张西毕"。他除创造了非凡的艺术外,更是创作了非凡的美食。他不仅是一位嗜吃如命的美食家,而且也是一位善于烹饪的烹调家。张大千视烹饪为一门艺术,他经常对弟子说"一个搞艺术的,如连吃都不懂或不会欣赏,他哪里又能学好艺术呢"。他不仅亲自设计菜式,入庖  相似文献   

20.
王女士常说自己是个“没有口福”的人。她最爱吃海鲜.可每次吃上几口之后.脸上就会出现成片的荨麻疹,痒得厉害。没办法.她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家人大快朵颐。让她更郁闷的是.自己的这个毛病竟然还“传染”给了儿子,小小年纪的他吃海鲜之后不仅全身起疙瘩,还伴有腹痛腹泻。王女士不得不忍痛割爱.彻底拒海鲜于家门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