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造船模式中,实现设计、生产、管理一体化是船厂的一个管理目标,目的是均衡、连续地在船厂组织生产。均衡、连续这样一个管理目标在有些行业特别是批量生产的行业如家电、制药等行业中可能比较容易实现,但在船舶行业,这个目标由于船舶生产的大规模、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劳动密集、信息密集等特点就变得不那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劳动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为特征的资源比较优势慢慢消失,船舶工业已经向大型化、专用化、高速化、自动化和系列化演变,竞争的核心已从资源比较优势迁移到科技实力之间的竞争。已经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我国船舶工业.以期借助信息化、网络化全力打造“壳、舾、涂一体化”及“设计、生产.管理一体化”的现代造船模式,实现造船的空间分道、时间有序、均衡连续。如何冲破物耗高、能耗大.成本上升快,生产效率低的重重藩篱,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集成、协同下的管理要效益?信息化如何促进现代造船模式?本期封面文章将古老而现代的我国造船业在信息时代的风采呈现给广大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船舶工业的特点是船舶产品繁多、小批量多品种、工艺流程复杂、劳动力密集,造船周期较长、管理复杂.成为制约船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造船业是一个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劳动力密集、工种复杂、综合性强的行业。造船本身就是一项工艺复杂、周期较长、协同要求高的复杂系统工程,同时由于船舶产品体积大、批量小、边设计边生产、自动化程度低、手工作业较多等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船舶信息化的进程。信息化是现今提升生产效率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从国外发展的经验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船舶工业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能力,可大幅度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实现船舶工业新的跨跃。[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当前,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世界船舶工业的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方方面面,其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了行业综合水平的高低.成为大至一个国家的船舶工业、小至一个船舶企业能否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当造船业已经普遍意识到.以“信息化推动造船现代化”是中国造船工业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最后机遇时,造船业的生存发展与IT厂商的策略几乎在同一时间不谋而合,在造船业竞争的搏奕中厂商的相助少不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造船业是一个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劳动力密集、工种复杂、综合性强的行业。造船本身就是一项工艺复杂、周期较长、协同要求高的复杂系统工程,同时由于船舶产品体积大、批量小、边设计边生产、自动化程度低、手工作业较多等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船舶信息化的进程。信息化是现今提升生产效率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从国外发展的经验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船舶工业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能力,可大幅度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实现船舶工业新的跨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船舶行业发展迅猛,造船能力迅速提高。骨干船厂的生产效率通过采用科学管理、先进技术引进开发和基础设施改造等措施得以大幅度提高,单船的造船周期已逼近日、韩等先进造船国家水平,同时相继承接各类高技术船舶,如LNG船、海洋工程船舶、大吨位集装箱船等,也提升了制造技术水平。地方船厂、民营造船企业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8.
全球船舶市场自2002年开始,连续6年呈现快速的发展势头。在此期间,我国船舶行业抓住机遇,借势发展。据相关数据,2007年前三个季度,我国新承接船舶定单643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20%,超过世界造船产能第一的韩国。但任何行业都是一个波峰波谷交替的发展过程,尤其是作为技术密集、劳动力密集、资金密集和风险密集的船舶行业,更应该高度关注用工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美元持续贬值、国内银根紧缩,以及美国次贷危机、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的客观因素,在造船热潮面前冷静思考,主动规避风险,回归基本层面。本刊记者就如何改变主流船型经济指标偏低、高新技术船舶依赖国外设计、造船企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存在差距。以及配套产业滞后的局面,从而通过技术实力实现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转变。在上海之行期间专程采访了中国船舶工业高效焊接技术指导组陈家本主任。  相似文献   

9.
船舶工业的特点是船舶产品繁多、小批量多品种、工艺流程复杂、劳动力密集,造船周期较长、管理复杂,成为制约船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船舶生产设计数据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造船行业船舶生产设计数据管理现状的分析,建立了船舶生产设计文档管理、项目管理、变更管理等三大模块的功能模型。通过船舶生产设计数据管理系统在船舶企业的实施效果分析,证明了该生产设计数据管理系统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二十世纪90年代,国外先进船厂通过研究应用CIMS技术,逐步由“分道制造、设备密集”传统造船模式发展到“集成制造、信息密集”的现代造船模式,实现了“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生产成本明显降低”的目标。要实现我国造船生产的“跳跃式”发展,就必须按照十六大精神,认真研究借鉴国外现代造船技术,尤其是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改造传统造船产业。  相似文献   

12.
当前,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世界船舶工业的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方方面面,其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了行业综合水平的高低,成为大至一个国家的船舶工业、小至一个船舶企业能否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当造船业已经普遍意识到,以"信息化推动造船现代化"是中国造船工业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最后机遇时,造船业的生存发展与IT厂商的策略几乎在同一时间不谋而合,在造船业竞争的搏奕中厂商的相助少不了.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信息化建设的纵深发展.各行业信息化已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对于企业来说,现阶段,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问题已经不再是技术问题。管理问题,特别是IT服务管理的问题已成为IT信息主管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通过实施ITSM,能快速提高IT运维效率,让信息系统更主动更有价值地服务企业生产,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国邮电器材集团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14.
郭钢  李彩霞 《现代机械》2009,(6):46-47,63
通过对造船行业船舶生产设计数据管理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企业对于文档管理、项目管理、变更管理的需求。应用IDEFO建模方法,建立了船舶生产设计文档管理、项目管理、变更管理等三大模块的功能模型。通过船舶生产设计数据管理系统在船舶企业的实施效果分析,证明了该生产设计数据管理系统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对接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转型发展,必须针对新的船舶建造过程中技术工艺、人员培训、生产管理的难推广、难落实、难改革问题,通过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类企业中运用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智慧船厂,开展新装备、新技术的人员培训,实现智能化生产管理,提高建造工艺效率,推动造船企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冲破低效益藩篱 打造现代造船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劳动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为特征的资源比较优势慢慢消失,船舶工业已经向大型化、专用化、高速化、自动化和系列化演变,竞争的核心已从资源比较优势迁移到科技实力之间的竞争。已经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我国船舶工业,以期借助信息化、网络化全力打造“壳、舾、涂一体化”及“设计、生产、管理一体化”的现代造船模式,实现造船的空间分道、时间有序、均衡连续。如何冲破物耗高、能耗大,成本上升快,生产效率低的重重藩篱,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集成、协同下的管理  相似文献   

17.
先进设计技术在船舶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加入WT0后,造船企业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通过对船舶行业概况的分析,指出我国的造船企业与先进国家的造船企业有如下一些差距:造船产量不够高;技术差距大,高技术产品少;串行设计周期长,质量难以保证,生产效率低;成本偏高;生产模式落后;信息化水平低,信息集成度差。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通过实现并行设计、虚拟设计和虚拟企业来提高船舶设计能力,以迎接WTO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我国船舶工业较早地融入到了世界经济大潮中.在世界范围内配置优势资源进行生产制造.与日本、韩国共同构成世界造船产业链中的三个造船大国。与此同时,我国船舶行业引入和创新了先进的造船理念和现代造船模式.并在信息技术支撑下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我国大、中型船厂和设计所根据自身条件,不仅在设计工作中甩掉了图板,而且相继引进了国际著名的造船CAD系统,如:瑞典的TRIBON、美国的CADDS5等,并对其进行消化吸收并与船厂现有生产设计系统实现了部分功能集成,在部分船厂的实船建造中已经使用三维建模并贯穿整个设计阶段,有效地提高了产品设计质量和缩短了设计周期。[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对数字化造船管加工车间生产流程及现状进行研究,以信息化造船为重点,进行管加工车间信息模型体系的分析,并建立管加工车间数据中心。结合船舶管系的设计和制造特点,分析船厂管子加工车间对管子数据的要求,建立适应数字化造船的基于TRIBON的管系产品数据库,该数据库能实现数据导入、托盘表生成、数据查询功能。基于生产流程的船舶管件数字化加工车间信息模型,对于现阶段处于向数字化造船模式转变中的企业,有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