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永州地处湖南南部,潇水、湘江在境内汇合,是古时“三湘”大地上漓湘、潇湘、蒸湘中的“潇湘”所在地.境内水文化资源得天独厚,水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千年诗文地,锦绣潇湘源”是永州水文化形象而通俗的概括和诠释.生态与文化是永州发展的两张王牌,水生态、水文化是这两张王牌中最具灵性、最赋韵味的名片.保护水生态,建设水文化是永州贯彻落实“两型社会”建设的生动实践,更是永州突出“产业承接、绿色引领、文化创新”三大特色,发展现代水利事业,加快建设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相似文献   

2.
海神戈形制缘自古(无胡)戈,图像确十分独特,严格的参照系缺乏,仅从“风格”上实在难于断定属楚抑或属巴。但是,也正由此巴/楚之争,可以证明巴楚文化不仅在时空上接近,而且确有实际的接触。“海神戈”上图像,与巴文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人类就无法生存,地球就没有生机和活力。水是文化之源,没有水文化就没有中华民族璀灿的文化传承,就没有中华民族深厚的五千年文化底蕴。水文化是哲学的文化,启蒙人们的哲学思辩。一个民族的哲学是其文化系统的主导和核心,代表了民族理论思维的最高水平,而中国的哲学启蒙,正是从水的流动、水的常势、水的“执着”、水的浩瀚开始的。“中庸之道”乃儒家哲学之柱。其源正是早期人类对水体中心线的认识,而上升为“上为过、下为不及”的“哲学之水”的。体现于人的本性中“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老子在“以水为师”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有限公司认真学习、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该公司的实际,公司党委在加强企业思想文化建设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企业思想文化建设要坚持党  相似文献   

5.
《江苏水利》2011,(12):F0003-F0003
淮安是运河之都、生态水城,水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和深厚。今年以来,淮安市水利局委托河海大学编制了《淮安市“十二五”水文化建设与发展规划》,按照“一廊、两道、三带、四湿地、五湖、六同、七馆、八经典”的目标,“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水文化博物馆等近40项工程,总投资近20亿元,同时3月份首次举办了“淮安水文化周”大型系列活动,10月份成功举行了淮安市水利系统第二届职工文化体育运动会,  相似文献   

6.
试论无锡古运河的文化价值与“申遗”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琳 《江苏水利》2008,(1):47-48
京杭大运河是古代中国人民创造的伟大水利工程,它与万里长城齐名,勾画出中华大地上一撇一捺一个骄傲的“人”字。作为当今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它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和经济命脉,是中华民族南北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一条历史之河、文化之河,更是一条鲜活的、流动的、发展的文化经济黄金水道。千年流淌的大运河是华夏民族的历史丰碑和永远的骄傲,  相似文献   

7.
"以水为师"--萌生中国水文化的哲学启蒙(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杰 《江苏水利》2005,(7):46-48
一个民族的哲学是其文化系统的主导和核心.代表了该民族理论思维的最高水平:无论是世界文明的发展史.还是中国文明的发展进程都表明,任何一种文化都只有在哲学的高度上过滤和升华.才能奠定它的理论基石。中国的文化是从水文化开始的。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母体文化.而中国水文化最初的启蒙.又是以“哲学之水”开始的,这正是中国水文化形成和发展、水哲学启蒙与思辩的独特而久远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说起河南,就离不开文化二字 河南省地处中原,是我国唯一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个大流域的省份,文化遗存集聚的优势独特,根文化、姓氏文化、都城文化、商业文化、汉字文化、功夫文化等中原文化资源极具影响力,近年来,河南省境内开工建设了小浪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两个特大型水利工程,“一纵四横”(南水北调与四大流域水系)、“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中原水网”已经初具规模,河南省在整个华北地区水资源配置方面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水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结合日益紧密。  相似文献   

9.
水是生命之源、文化之源。生活于祖国版图上的各族人民,受水的洗礼,其文化灿若繁星、异彩纷呈,既有共性,也有鲜明的个性。多样性的文化,体现在各民族的标徽“图腾”上。[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涂名 《中华建设》2006,(1):68-68
一个城市并不是一座城堡和独立的城邦。所谓“主体”,从一般的词义讲,是指事物的主要部分、基本成分。在这个意义上,一个城市的“主体”,应是指生于斯长于斯并将子孙后代的发展希望寄托于斯的那些“常住市民”。正是这些市民承继着当地的文化传统,并特别关心本市的长远利益。语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如果说流动人口和任期有限的官员似“流水的兵”,这些“常住市民”则与城市一起构成“铁打的营盘”。因此,举凡涉及旧城改造、远景规划、历史遗产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等重大决策,都特别应当倾听他们的心声。  相似文献   

11.
水文化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的地位在中国一向是极高的,甚而可以说,我们古人的文化命题差不多就是从“水”开始的。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从技术层面上,人们通常看好的是大禹所采取的“导流”思路,精神层面上,则推崇那种“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高风亮节。如果我们更深一步去思索,便会发现,我们民族的宇宙观从那时起就开始形成了,那就是“以柔克刚”、“顺势而为”的思想和性情。  相似文献   

12.
李丽 《江苏水利》2012,(7):47-48
1概述 档案作为历史的积淀和原始记录,具有与生俱来的文化内涵与品格,档案既组成了社会文化系统,同时也是文化演绎变迁的脚注,在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档案具有证据性、可靠性、真实性和再现性,在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其本质“不仅是简单的原始记录,而且是人类知识、信息、经验甚至思想的一种储存承传方式”。  相似文献   

13.
张焱  金绍兵 《治淮》2006,(6):48
“文化”作为一个世界性话题,越来越受到积极关注。“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已成为“三个代表”这一全党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今年联合国确定的“世界水日”主题就是“水与文化”。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兴水利、除水害的历史,中国人民在数千年的治水活动中,为我们留下了史籍浩繁的水文化遗产,成为中国数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社会,住宅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存在,也是一种文化的反映,不仅讲究生活的安全、舒适、方便,更是精神、心灵、文化的高层次的追求。营造和维护能够重构人“自我确认”功能的“文化环境”,成为“建筑与文化环境”面,临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15.
建设水文化弘扬水精神构建水文化核心价值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陈雷在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传达报告中提出:“积极推进水文化建设,以水利实践为载体,弘扬水文化传统,创造无愧于时代的先进水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陈雷部长在中国水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的讲话中又一次要求:“切实加强水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北京水利》2014,(2):F0003-F0003
2013年。是石景山区自来水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公司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五一节”前夕,公司经理王宝录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在全区表彰大会上,由公司员工创作并朗诵的《为劳模放歌》受到市、区领导和观众称赞。这一作品随后参加了北京市首届诗歌朗诵大赛,并进入决赛,劳模的故事和朗诵的精彩一并展现在现场观众和评委面前,也展现在电视荧屏上。  相似文献   

17.
周青方 《中华建设》2009,(8):114-118
作者周青方寄来的题为《“世界文化遗产”新成员的神秘面纱》一文,为我们介绍了包括我国五台山在内的11处刚刚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人类文化胜地。因本刊在《历史文化保护》一栏对我国五台山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故不再重复介绍。为此,本刊对该文进行了必要的编辑,为读者介绍除我国五台山以外的“世界文化遗产”新成员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8.
袁松亭 《长江建设》2013,(12):26-26
四川西部经济文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周明华认为,文化地标有如城市的基因,是最重要的城市文化载体。由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市民的流动融合,城市原住民的概念弱化,城市文化基因的传承亟待加强。一城一地文化地标如何树立,古建筑如何保护,经过多年热议,似乎仍缺少更多共识,缺失一股能及时有效地制约权力与利益相互勾结的力量。近年来各地城市发展与扩张,几乎“干城一面”,曾经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气息几近消失。在这样的语境下,希望越来越多的城市能对历史文化存有敬畏之心,对历史建筑进行“挂牌保护”。  相似文献   

19.
已建的一排排高楼勾勒出奉节新县城的轮廓,有2000多年历史的老县城即将寿终正寝,人们都在新旧城之间穿梭奔忙,把原有的“小家”“大家”搬到新址。同时也在思考着一个课题:如何把老城的文化特色也“搬”走,利用搬迁的机遇让这  相似文献   

20.
郭新华  张峰  郁惠英 《治淮》2003,(10):56-56
中华民族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至少有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发展史,是世界文明宝库中的宝贵资产。其中,透视出古代中国人深邃智慧的保护生物资源的理念,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交流、互补、共生的思想,一直是中国文化中的优秀传统。一、中国古代的“天人观”,透视出人与环境和谐的思想早在中华文明发展的殷商时期,大量的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了中国先民崇拜的至高无上的“神”,或称为“帝”和“天”。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和道学都把自然与人、天命与人统一起来,成为中国先民特有的、和谐的宇宙观。此后,从殷商发展起来的“天人观”,在诸多圣贤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