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介绍了圣麻纤维和细旦涤纶纤维的特点,针对圣麻纤维和细旦涤纶纤维的性能,分析纺纱工艺等因素对成纱质量的影响,探讨了提高圣麻/细旦涤纶/棉纤维混纺纱质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圣麻纯纺及混纺纱力学性能的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探讨圣麻Modal纤维混纺纱的混纺比及圣麻纤维纯纺纱捻系数对成纱力学性能影响,将圣麻纤维以不同的捻系数纯纺及圣麻与Modal纤维以不同的混纺比混纺成纱,并对其成纱性能进行拉伸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当圣麻纤维的含量为70%左右时,混纺纱的断裂强力最低;当圣麻纤维含量在30%~40%时,圣麻纤维含量对成纱断裂强力和成纱伸长率的影响具有同时性,纺纱生产时应避免圣麻纤维含量为70%的比例。圣麻纯纺纱的临界捻系数为420左右。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圣麻纤维纯纺纱捻系数及圣麻/Modal纤维混纺纱的混纺比对成纱力学性能的影响,将圣麻纤维以不同捻系数纯纺及圣麻与Modal纤维以7种不同混纺比混纺成纱,测试了成纱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等力学性能指标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圣麻纤维纯纺纱捻系数及圣麻/Modal混纺纱的混纺比与成纱断裂强度之间的关系,确定了圣麻纤维纯纺纱的·临界捻系数。指出对于不同类型的圣麻纤维混纺纱,可从生产成本角度和纱线的最终用途及混纺纱的混纺比与强度之间的关系出发来考虑选择合适的混纺比。但纺纱生产时圣麻纤维含量应避免70%的比例。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圣麻棉混纺细号纱的成纱质量,根据圣麻纤维的性能特点,以SM/CJ 65/35 7.35 tex混纺纱及股线为例,分析了纺纱工艺配置情况,介绍了生产中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实践表明:圣麻纤维与棉纤维采用条混工艺,圣麻纤维强力较低,清梳工序要减少纤维损伤,并条工序注意纤维缠绕,合理设计粗纱和细纱捻系数及股线与单纱的捻比,可以使圣麻棉混纺细号纱质量指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5.
以圣麻、棉混纺纱为研究对象,使用单面圆机和多功能双面圆机编织了纬平针和双罗纹针织物,测试分析了织物的透气性、透湿性、芯吸效应、吸湿快干性、悬垂性、刚柔性和表面摩擦性能等服用性能.试验结果显示,圣麻棉混纺纱针织产品的春夏季服用性能均比纯棉织物好,且圣麻、棉混纺纬平针织物的春夏季服用性能更优.  相似文献   

6.
将吸湿排汗涤纶与棉纤维按照60/40的比例纺制成18 tex的纱线,采用相同的纺纱工艺纺出18 tex纯棉纱,采用相同的针织工艺打出小样,对比测试了这2种纱线的单纱断裂强力、毛羽、条干,测试了这2种织物的吸湿和排汗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吸湿排汗涤纶/棉纤维混纺纱的各项性能均优于纯棉纱,混纺针织物的吸湿性与排汗性能也好于纯棉织物。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60/40圣麻/涤纶14.8 tex+44.4 dtex混纺弹力包芯纱的生产工艺流程。根据纤维的特性,探索了圣麻/涤纶混纺弹力包芯纱的生产工艺。由于圣麻纤维间的摩擦因数小,在成纱中抱合力小,成纱容易发毛,为减少成纱毛羽,在细纱工序采取了增加捻度、使用抛光钢领配优质钢丝圈、缩短钢丝圈的更换周期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探讨涤纶圣麻混纺纬弹织物的生产工艺.用涤纶/圣麻70/30 19.7 tex纱为经纱,涤纶/圣麻70/30 18.5 tex(44.4 dtex)氨纶包芯纱为纬纱进行交织.对织造中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整经采用“小张力、低车速、轻摩擦、低伸长”的工艺,浆纱优选浆料配方,采用“被覆上浆为主、兼顾浸透”的工艺,织造采用“较大张力、早开口、大开口、迟引纬”的工艺,最终实现织机效率达92%,坯布下机一等品率达95%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周蓉  杨明霞  刘杰 《纺织学报》2013,34(3):35-39
为了更好地了解新型再生纤维素纤维纱线的性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选择天丝、莫代尔、竹浆纤维、圣麻、丽赛、Outlast改性粘胶纤维等六大类新型再生纤维素纤维的纯纺纱、与棉、涤纶的混纺纱作为研究对象,对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断裂功、3mm及以上毛羽指数(有害毛羽)、弹性回复率、耐磨次数六项指标进行测试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天丝、莫代尔及莫代尔与细旦粘胶混纺纱、丽赛、圣麻和竹浆与涤纶的混纺纱的综合性能好,莫代尔与棉混纺、竹浆及竹浆与棉混纺(18.4tex)纱的综合性能一般,纯棉、竹浆与棉混纺(14.8tex)、Outlast改性粘胶纤维及多种混纺纱的综合性能较差。据此提出了产品开发和生产加工建议。  相似文献   

10.
吸湿排汗涤纶精梳棉混纺产品的生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余进 《棉纺织技术》2008,36(1):47-48
为了掌握吸湿排汗异形涤纶纤维混纺产品的导湿性能,采用吸湿排汗异形涤纶纤维与精梳棉纤维纺制不同细度的混纺纱,织制不同组织的织物,并对其导湿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织物组织结构对吸湿排汗性能影响较大,成纱细度对织物的导湿性能也有影响,成纱细度细,织物吸水性较差,快干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Y形涤纶纤维机织物的开发与性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了研究Y形涤纶纤维机织物的性能,利用Y形涤纶纤维的纯纺纱以及与棉纤维的混纺纱线,设计开发了16种平纹和斜纹组织织物,对其吸湿排汗性能如吸湿性、透湿性、 吸水性及快干性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较稀疏、轻薄的混纺织物比纯纺织物透湿性好;而较紧密、厚实的纯纺织物比混纺织物透湿性好;随着织物组织结构紧密度和厚度的增加,Y形涤纶纤维织物的干燥速度下降。  相似文献   

12.
探讨竹纤维织物及竹棉混纺织物的热湿性能.采用竹纤维纯纺纱、竹棉混纺纱,分别设计了一上三下破斜纹、方平、一上三下右斜纹和凸条4种组织的织物.通过热湿性能的测试和作用原理的分析,得出导热性、吸湿性、透湿性和透气性等热湿性能是衡量夏季织物吸湿快干的重要因素的结论.通过对竹纤维织物、竹棉混纺织物、棉织物热湿性能的对比分析可知,竹纤维织物、竹棉混纺织物均具有优良的吸湿快干特性,在棉纤维中混入适量的竹纤维,可有效地改善棉纤维织物的服用性能.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圣麻涤混纺织物的性能,测试了混纺织物的抗弯性、折皱回复性、透气性与导湿性、织物的表面摩擦性能、抗起毛起球性、光泽度等,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圣麻涤混纺织物有良好的爽身、透气、柔软性,适合制作服用面料.  相似文献   

14.
混纺比对竹炭改性涤纶纤维/棉混纺针织物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竹炭改性涤纶纤维/棉混纺针织物的性能,对5种不同混纺比例的竹炭改性涤纶/棉混纺针织物的各种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竹炭改性涤纶纤维含量的增加,混纺针织物的断裂强力下降,断裂伸长率下降,顶破强力逐渐下降,纵向、横向弯曲长度和织物的硬挺系数逐渐下降,柔软性提高,悬垂性和保暖性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15.
大豆蛋白纤维织物服用性能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大豆蛋白纤维织物的服用性能,对大豆蛋白纤维纯纺织物、大豆蛋白纤维棉混纺织物的透气性、透湿性、抗静电性及抗皱性进行了测试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豆蛋白纤维织物比棉织物具有更好的透湿性能,抗静电性、抗皱性比棉织物较差,而两种纤维织物的透气性无差异.  相似文献   

16.
异形改性涤纶织物结构设计及其吸放湿性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涤纶本身不具有亲水基团,吸湿性差,造成其服装的穿着舒适性差,因此需要对涤纶进行改性以改进其舒适性。从涤纶纤维的形态结构设计、纱线结构设计及织物结构设计多重角度出发,研究纤维及其集合体的结构对织物吸、放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叶形改性纯涤纶织物的吸湿和放湿性能优于各种涤/棉混纺织物,卡其组织织物的吸、放湿综合性能及舒适性较佳。  相似文献   

17.
纽代尔/圣麻/棉超深蓝牛仔布的生产工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探讨了纽代尔/圣麻/棉超深蓝牛仔布的生产工艺.结合3种纤维的特性进行不同混比的纺纱试验,然后,对混纺纱进行染色、织造、整理等工艺研究,确定合理的工艺参数,提高了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8.
 用自纺的五种不同混纺比的19.5tex甲壳素/棉混纺纱织成同规格的织物,测定混纺织物的强伸度、pH值、刚柔性、透湿性、透气性、导湿性等,分析混纺比对混纺织物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10/90甲/棉混纺织物的经纬向强力最大,芯吸性导湿性最好,20/80甲/棉混纺织物的透湿性最好,50/50甲/棉混纺织物的抗弯刚度最大,透气性最好。混纺织物的抗弯刚度和纬向强力及导湿性与混纺比显著相关。从穿着舒适性和纱线织物性能等几方面综合考虑, 20/80的甲/棉混纺织物较实用,而30/70的甲/棉混纺比例各方面性能较差。  相似文献   

19.
再生角蛋白纤维含量对多元交织物服用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不同混纺比的再生角蛋白/棉混纺纱与涤棉纱交织,开发出休闲风格的棉型交织产品。分析再生角蛋白纤维含量对面料风格及服用性能的影响,在织物的各单项性能与混纺比之间建立了回归模型。经过对测试数据的分析表明:交织物的耐磨性、折皱回复性、悬垂性、刚柔性、透气性与再生角蛋白纤维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再生角蛋白纤维与棉的混纺比控制在60∶40左右,织物的综合性能较优,为再生角蛋白纤维交织产品的设计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