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能量法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中次弯矩是否变化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与有粘结预应力连续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用增量法解无粘结预应力连续梁时,可以不必考虑初始次弯矩是否变化的问题,而将其作为一不变的量对持,而总的次弯矩却是变化的,这是因为无粘结梁中预应力筋应力增长引起了等效荷载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本文推导了在任意荷载作用下、任意截面形式连续梁弯矩求解的直接算式,提出了对任意跨连续梁都只用一个显式求解的近似算法。该法适用简单,可用于快速近似计算连续梁弯矩。  相似文献   

3.
利用弯矩分配法推导出四跨以内不等跨连续梁支座弯矩的算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弯矩分配法推导出四跨以内不等跨连续梁支座弯矩精确值的算式。  相似文献   

5.
雷克洲 《山西建筑》2011,37(20):51-52
通过力矩分配法,分析单个移动集中荷载作用于两等跨连续梁的弯矩变化规律,推导出跨内正弯矩及中间支座负弯矩的计算通式和极值,并编制了计算图表,以指导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6.
钢筋混凝土连续梁弯矩调幅法的非线性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考虑结构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方法中,弯矩调幅法概念明确、计算方便,并在工程设计中广泛应用。本文作者详细论述了一种RC连续梁弯矩调幅法的非线性分析方法,并通过Fortran语言编制的相应程序对5根梁的计算模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7.
D值法是位移法的一种,它是目前计算多、高层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内力时应用得最广泛的一种近似计算方法.运用D值法计算不规则框架内力时,由计算出各层框架柱两端弯矩后,依据节点弯矩平衡条件,按照节点两端框架梁线刚度分配柱端弯矩.考虑到在多跨框架体系中,由于节点处框架梁端弯矩不但受到梁线刚度比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框架梁远端节点变形的影响,对于节点两边梁约束差别大的框架梁,采用该方法时误差太大,提出一简化方法将各层框架梁采用连续梁模型,考虑各个节点间的相互影响,这将提高按D值法求解框架结构内力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不采用力法或位移法画影响线,而是在分析连梁的各支座之间刚度与转角的关系的基础上,解决影响线的画法。这种画法较常用的画法简便。本文拟用所提出的方法画任意截面的弯矩、剪力及予应力二次矩的影响线。 一、几个基本原理 1)强迫位移 如果打算绘制如图-1所示连续梁支座a的弯矩影响线,则在a处取消梁的抗弯约束。以此超静定结构为基本体系,由力法方程式可知:  相似文献   

9.
在总结国内外设计规定和建议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弯矩调幅的设计建议,该建议公式的计算结果与变刚度法计算程序的计算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0.
非线性阶段次弯矩的演化,以及承载力极限状态下是否考虑次弯矩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为解决这一问题,拓展了预应力次弯矩的概念,使其能够适用于非线性阶段。运用变刚度法数值模拟了初始次弯矩(M2)与弹性最大荷载弯矩(Me)之比为0.15~0.36的15根有黏结预应力混凝土两跨连续梁。基于拓展后的次弯矩概念,提出了以混凝土受压区相对高度、初始次弯矩与弹性最大荷载弯矩之比为影响参数的有黏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弯矩调幅公式。采用已有文献中受压区相对高度为0.35的试验梁比较了所提公式和现有的弯矩调幅公式。设计制作受压区相对高度为0.18的两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获取单调加载下支座反力数据,检验了内力重分布程度较大时所提公式的效果。结果表明,给出的弯矩调幅公式的计算结果偏于安全,且更接近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1.
张俭 《工程质量》2009,27(10):65-68
连续结合梁中负弯矩区混凝土桥面板处理不当会导致开裂,从而影响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通过对连续结合梁的结构分析,介绍了其负弯矩区的处理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详细阐述了对连续结合梁施加预应力的处理措施。实践证明,采用张拉高强钢筋,必要时辅以支座标高调整法施加预应力处理连续结合梁中负弯矩区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12.
与承受正弯矩的简支梁不同,连续梁中支座部分承受负弯矩,组成组合梁的钢板件受压力作用,其力学性能受稳定控制,不考虑稳定影响的规范简化塑性算法会带来不安全的结果.以Ⅱ类、Ⅲ类组合梁和是否配置预应力筋为参数,进行了两组共四根连续组合梁的单调加载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无论预应力连续组合梁或是普通连续组合梁,最终破坏特征均为负弯矩区混凝土开裂,钢腹板局部屈曲,整个截面畸变失稳,正弯矩区混凝土板压碎;正弯矩区的承载能力可由简化塑性计算方法计算,而负弯矩区的受力性能由稳定控制,影响其承载能力的主要因素为板件的宽厚比所表征的截面种类,考虑屈曲的承载力计算方法与试验结果吻合.对各组合梁进行了有限元数值分析,分析考虑界面滑移、预应力、稳定等影响,结果和试验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3.
碳纤维加固混凝土连续梁弯矩重分布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理论分析和参考文献试验结果,碳纤维加固钢筋混凝土连续梁弯矩调幅系数不能参照<钢筋混凝土连续梁和框架考虑内力重分布设计规程>进行计算,在合理简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方便工程设计的实用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4.
连续檩条的分析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吴梓玮 《工业建筑》2003,33(10):62-63,74
钢屋面结构中斜卷边的“Z”型薄壁型钢檩条通常在支座处相互搭接 ,设计时利用连续梁的分析方法获得构件的内力 ,为此构建了一个用梁单元和二力杆单元构成的力学分析模型 ,揭示了檩条在互相搭接情况下的内力传递过程 ,证实采用连续梁的分析模型即可较为准确地描述连续搭接的檩条的内力状况 ,并且可以按连续搭接的方式进行檩条的设计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一种后张预应力连续梁的试验方法,在实验中,预应力次弯矩是通过调整支座高度来实现的。采用该试验方法建立起来的预应力连续梁与实际工程 的预应力连续梁是等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