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骑楼建筑在广州产生的原因,殖民统治和殖民文化的移入是诱因,骑楼这种建筑形态在广州和传统的檐廊建筑形态的结合生根有它的必然性,这和广州独特的地域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开放通商口岸的等因素是密不可分的,骑楼的空间形态很好地满足人们的各种功能诉求,然而促使骑楼建筑发展到初具规模,市政公所的政策主导因素是分不开的。政策的出台源于城市改良的需求,都市改造和城市建设为骑楼发展提供了空间和平台。随着骑楼建筑规模的形成,人们对这种合理的空间形态的认同,在根本上改变了以往的城市空间形象、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如此也衍生出独特的骑楼文化和生活方式,一大批非常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项目也伴随着骑楼的发展而发展普及,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连绵的骑楼及骑楼底下繁华的商住交替的景象给很多第一次到广州的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骑楼建筑多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石码古镇骑楼是闽南骑楼的代表之一,是适应闽南地区气候条件的一种商住合一的建筑形式。其特殊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使其历经百年风雨后仍然存在。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查等方法,探讨了骑楼的起源与发展,分析了其功能、风格和特色,挖掘了石码骑楼的价值,针对石码骑楼当今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对石码古镇骑楼街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解读骑楼建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彝馨 《华中建筑》2006,24(8):163-165
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设计元素,骑楼空间的实质是私有空间的公共化和市民化;另一方面,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和地域建筑文化的鲜明符号,骑楼又是一种充满人本精神的文化载体。事实上,在现代城市中不可能全盘照搬传统的骑楼建筑形式。我们应探究骑楼的内涵,发扬其核心精神,从而创造出新的建筑形式,实现骑楼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骑楼是我国南方独特的传统建筑形式,近代骑楼历经百年沧桑,已无法完全满足现代日常生活需求,大进深小面宽的骑楼住宅室内通风不畅,空气质量恶劣。本研究以厦门营平片区开元路骑楼为例,在典型风力条件下,实测了单侧通风和对流通风两种工况下的室内风速,对比不同工况下各测点的风速比值,发现利用骑楼公共楼梯的空间界面加强各户住宅间的对流通风可以有效提升室内通风效果。此研究可以为近代骑楼低成本微改造提供技术参考,也可以为住户的建筑使用行为提供科学建议,有利于近代骑楼的可持续更新与保护。  相似文献   

5.
骑楼,早期原型为殖民地券廊式建筑,近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建筑形式,是气候与地方经济文化结合的产物。漫步于澳门旧城区,骑楼建筑随处可见,骑楼在近代有较为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同时,在澳门城市发展的快速期,骑楼作为一种文化载体、集体记忆,与澳门现代建筑相结合,以崭新的形式出现在现代化建设当中。功能方面,骑楼不再局限于商业建筑,与当代住区也有紧密的结合;形式方面,骑楼不再局限于上宅下商或后宅前商的建筑形式,形式更加多样化。由此可见,骑楼不仅仅局限于旧城建设中,在当代住区建设中亦可有实践应用。本文通过实地调研,通过研究分析黑沙环填海区的建设案例,总结澳门当代骑楼住区的布局方式,骑楼街道空间尺度和骑楼空间构成,并对骑楼在当代住区建设中的应用和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骑楼是产生于近代的一种多功能的建筑空间,融合了传统居住建筑与殖民地外廊式建筑的空间特色,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最高效率地满足了商业和居住、人行交通等功能需要。骑楼建筑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以及台湾地区,岭南的骑楼适应了多雨、炎热的自然气候和繁荣的小商品市场的人文环境,其分布的密度和建设规模都居全国之首。  相似文献   

7.
从广州人行道热环境看“骑楼”建筑的去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骑楼”是岭南建筑特色之一,它适应亚热带建筑气候,长期为广州人行道创造了良好的热环境。今天,在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中,“骑楼”应该得到保留、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骑楼”是岭南建筑特色之一,它适应亚热带建筑气候,长期为广州人行道创造了良好的热环境。今天,在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中,“骑楼”应该得到保留、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骑楼作为一种独特的商住建筑形式,在多雨湿润、经济繁华的沿海地区形成,并作为一种建筑文化在东南亚和我国南方广泛传播。笔者通过对位于闽南地区泉州晋江龙湖镇福林村通安古街上的杜安人医馆的研究,分析其在建筑形态、空间、装饰等方面的地域性特征,与泉州各地区骑楼和传统大厝建筑进行类比,研究该建筑形式在以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为主导的地区发展起来所具有的共性和特性。  相似文献   

10.
林晓文 《华中建筑》2022,(9):124-129
骑楼是近代城镇道路两侧常用的一种建筑形式,这种街道空间直观地反映了南方炎热地区的地域文化和社会生活。吴川的骑楼街区位于梅菉古镇,与海口、厦门等地的骑楼街区相比,由于缺乏整体性保护,核心区仍保持着其基本街道格局,但传统形制的骑楼已所剩无几,骑楼街特有的空间形式也遭受破坏,承载着几代人时空记忆的城市空间正随时间而消逝。该文主要从街道的空间形态对吴川骑楼街展开研究,着重以类型学的方式对骑楼街的沿街立面进行形态分析,结合现场实地测绘,归纳该地区骑楼街的建筑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1.
文章就当代中国新城建设中高层住宅小区普遍存在的公共空间质与量两方面的缺失提出批判,从20世纪50-80年代多层住宅小区充满生气的社区生活中汲取变革的动力和养分,提出"空中多层公寓"这一新的住宅建筑原型,尝试把多层小区在公共空间上的优点移植到高层小区,从而在保持高容积率的同时,大幅提高"公共空间率",在每个城市人的家门口营造触手可及的、容量充足的、尺度宜人的、多元化的空中公共空间,为未来高密度居住模式的公共生活提供建筑学的回应。  相似文献   

12.
波尔多是一座拥有独特文化遗产和特色的城市,面对时代的发展,这座独特的整体城市,一方面需要不断更新城市功能,适应新的生活模式,另一方面需要保护城市特殊的文化与历史价值,文章通过“轻轨——城市公共空间的回归”,“河岸——城市公共空间的重塑”,“广场——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植入”,和“市场——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4个案例诠释了波尔多在平衡城市的更新,保护与发展方面,以及在传统城市中植入现代城市生活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3.
南波士顿海洋公园:21世纪公共空间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萨诸塞港务局负责开发的南波土顿海洋公园是25万平方米闲置滨海区重新规划的核心工程之一。2004年开始运营的海洋主题公园不仅受到美国各界的广泛关注,而且荣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颁发的国家荣誉奖。在哈文森设计事务所的带领下,景观设计师连同各学科人员共同创作出一个当代公共花园,它不仅立意鲜明大胆,而且生动地记录了该地区的百年海洋史。马萨诸塞港务局最初的目标是建设一座占地4500平方米的“主题公园”,  相似文献   

14.
常健  肖平 《华中建筑》2014,(1):10-13
在物质生活相对丰富的今天,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休闲在人们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对社会公益性休闲建筑也有了新的要求。该文针对公益性休闲建筑的中庭空间中的行为进行分析研究,论述了该空间中人群的构成、使用者的心理需求、行为模式的特性,分析了该空间中使用者的活动规律,得出行为模式对社会公益性休闲建筑中庭空间形态的要求。从而服务于设计实践的需要,使得这种公益性的休闲建筑空间能更好地为市民的生活服务,使人们在休闲生活中拥有更多的交流交往。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全球化浪潮,消费文化在中国蔓延开来,铺陈在大都市边缘区的乡村逐渐被纳八城市的消费体系。本文基于空间生产的视角,构建了“利益主体空间变迁”分析框架,通过对高淳国际慢城大山村中三类主体(消费者、生产者、所有者)两两关系的深入剖析,揭示了消费文化驱动下乡村空间的再生产过程。研究发现,伴随着城市消费文化的入侵,传统的、自然的乡村绝对空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关注空间交换价值和抽象价值的抽象空间,村民在其中是被压制或顺从的状态,没有出现列斐伏尔认为的“日常生活的反抗”。另外,乡村的消费化并非乡村的主动作为,而是城市需求推动下的产物,侧面折射出当今中国的城乡关系正由显性剥夺向隐性规训转变。乡村消费带来乡村空间的异化,本质上是空间的资本化现象,说明乡村地区逐渐成为了资本运作的舞台。  相似文献   

16.
温州平原是整个温州市域农田分布最多,传统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温州模式”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推动了农村与乡镇居民点的扩张,在这里形成了复杂的城乡建设空间密集连绵区。随着新时期温州总体城市发展框架的重新塑造,这一地区的城乡空间组织和功能结构必然要随之调整。论文从微观视角出发,研究以农村与乡镇为单元的生活、工业和农业空间的功能组织与尺度结构,以城乡统筹工作中的农房集聚改造为具体抓手,在温州城镇功能升级、产业结构转型、农村文化与景观保护的目标导向下,探索一条与温州平原自然基底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基础相适应的城乡统筹道路。  相似文献   

17.
巴别塔是西方宗教中的一个建筑假想体,因为宗教思想的传播和几个世纪以来画家的描绘,巴别塔逐渐被众多建筑师和民众所接受,也试图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实体。现今城市中呈现的“巴别塔”景象与中国城市景观特质诸多不合。文章试图从《圣经》中巴别塔的神话人手,探讨其从绘画到建筑的演变形式,并着重深入的解析城市景观中“巴别塔”与城市传统景观特质之间该如何协调统一,以避免城市整体景观风貌的破坏和流逝。  相似文献   

18.
乔聪聪 《建筑与文化》2016,(12):195-196
文章以包头市昆都仑区友谊19社区为例,深入研究其公共空间特质、现状与问题,并据此建立相应的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满足社区居民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营造温馨的城市社区家园,真正实现从"城市精神,社区文化"到人们的"安居与生活品质的精致化"。  相似文献   

19.
唐程  戴勇军 《中外建筑》2009,(1):125-127
新农村建设中,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首要问题,则如何积极创新农村生产方式实为关键。理论上,以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率逐步提高可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样,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是服务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素质、造就新型农民的重要基础。两者相叠,集中配置的公共设施和“以点带面”的新型农耕方式似已成为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重心。本文以望城县彩陶源村和石渚湖村建设规划为例,从经济发展和村容建设的双重角度对如何进行新农村规划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