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秀娟  王勇 《广州化工》2022,(24):176-177
《有机化学》是医药、化工、材料、消防、环境等化学近源专业的通识类基础课程。将该课程建设成为一门适应学生个人发展和专业建设需要的“金课”符合当前新时代大学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以消防专业为例,对“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定位规律”教学内容按照“金课”建设标准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以学生发展需要为中心设计研究性教学内容以及课程思政等教学要素,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精神和爱国情怀,提升学生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2.
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研究,在尊重高职学生身心发展和高职教育规律前提下,以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转变教育观念、强化实践教学、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深化课程设计、优化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和推行新的考核制度等方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化工工艺课程作为化工专业的一门主干课,必须主动适应新工科建设,开展“拓宽专业知识面,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教学改革。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针对化工工艺课程,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突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工艺和海洋特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习实践、工程观念培养和课程思政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期培养满足时代和学科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为了完成高校要牢牢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为了实现本科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主流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了培养新兴工程科技人才,最终实现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的《化工原理》课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在该理念下,对《化工原理》教学过程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教学研究探索,为培养优秀的化工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加强本科教育的背景下,作为应用型学科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建设需要跟上社会的发展,为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培养更多的环保人才。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实践及师资角度分析了环境影响评价教学现状,并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6.
在新工科建设时代背景下,为培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的、具有良好工程素养及实践应用能力、能解决复杂水污染问题且具有创新思维的复合型环保人才,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OBE理念为导向,通过优化教学流程、重构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创新评价方式等措施,旨在重塑“教”与“学”的新关系;构建有活动体验的深度学习机制及多维互动机制,强化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实现知识获取、能力培养、思维发展、价值塑造“四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助力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大学生培养的热点话题。本文以“双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大学生创新综合能力培养为题,建立了大学生的创新综合能力体系。突破以前模式的束缚,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重构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顺应时代要求的创新教育新模式和新体系。本文为地方高等院校“双一流”专业建设的全面发展与提升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8.
依据高职教育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围绕《应用有机化学》工作任务要求,以突出专业能力的要求.同时,坚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为前提,兼顾学生后续发展能力培养,确立《应用有机化学》课程建设体系,以“必须、够用”为度,服从培养需要,强调实用性和针对性,充分体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职业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9.
1994年底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发出了“关于组织实施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计划”的通知,旨在通过制定和实施本计划,对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材培养的规格,教学内容体系和课程整体结构进行深入的系统的研究和改革,使其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当代科学技术、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21世纪所需人材。 一、21世纪生物化工人材的培养方向和规格 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里既有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性,即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又有我国高等教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大力推行“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新能源概论”课程作为可再生能源领域中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有幸获批陕西省一流本科课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实时更新行业信息和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课程在线下和线上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课程教学团队从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内容、课程体系设置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四个方面,结合互联网的思维和“产学研协同育人”方针政策的指导,初步探讨了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改革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11.
陈恒  李丽  王晓钰  姚路  原平方  陈改荣 《广州化工》2022,(11):194-195+198
顺应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趋势,教学团队基于《化工工艺学》课程授课存在的问题和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一流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重点从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方法和课程思政三方面全面进行改革与探索。课程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工科院校设置材料化学专业的定位及建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文章从材料化学教育的发展和广西有色金属行业对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需要出发,探讨了工科院校建设材料化学专业的定位以及建设,提出了符合西部特色人才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为使高等化学工程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努力提高教学活力,切实培养学生能力。为此,我们认为在现行化工原理教学中,逐步改变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观念,破除以教材为中心的“唯书”式的教学,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基于上述认识和以往的教学实践,试行了化工案例讨论式教学。  相似文献   

14.
孙艳艳 《云南化工》2023,(4):181-184
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对我校化学材料类工科专业的核心必修课“有机化学B”进行课程思政改革。主要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内容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考核评价机制)等环节进行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综合培养,建立了课程理论知识传授、实践环节跟进与思政育人元素相互渗透的常态化机制。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启发学生“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树立家国情怀、弘扬民族自信和为国家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相似文献   

15.
根据营口理工学院实际教学情况和“工业分析”课程的特点,对“工业分析”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成绩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改革,旨在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物理化学是化工及相关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创新创造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七十多年来,大连理工大学在物理化学课程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文章从打造教学科研“双高”的师资队伍、建设多元化教材及“以学生文本”的教学内容拓展三个方面,回顾了学校物理化学国家级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历程,梳理了一些可供一线教学同行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论述了生物伦理学的起源,国内外教育现状,从学生个人发展和国家科技发展两方面探讨了高校开设“生物伦理学”课程的重要性。阐述了“生物伦理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途径,为普通高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生物伦理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革新了环境工程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内容、培养模式和考核体系,建立了“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多层次、多维度”实验教学模式以及“多角度、全方位”考评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力推动了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的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方式,本文分析了贵州民族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训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改变教学模式、完善教学内容及实训场地建设等方面提出思考,旨在促进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发展和完善,进一步引导学生将所学习的专业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促进学生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同感”并成为“应用型”人才,为我国生态文面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技工学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压力 ,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怎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工人呢 ?这就需要我们重视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这实质已确定了教育的目标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 :“发展教育和科学 ,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 ,发挥我国巨大人才资源的优势 ,关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以上说明 ,我们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