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有本新书《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即将出版,作者是个美国女记者、自由撰稿人,她以一个普通美国人的身份将生活中离开“中国制造”一年之内的生活状态生动有趣地记录了下来,再一次印证,世界全球化的深入和中国产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她在书中提到:39件圣诞礼物中,“中国制造”的有25件,与此同时,家里DVD、鞋、袜子、玩具、台灯……也统统来自中国。  相似文献   

2.
正如中国人活跃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一样,带有“中国制造”标签的产品也正在许多我们熟悉和不熟悉的地方散发光热。“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将不仅仅是产地说明,也将成为一个世界制造业上的品牌,就象“日本制造”,“德国制造”一般。——这句话出自一位跨国公司的CEO之口。就在不久前,他所在的企业刚刚把一条最先进的生产线带到了中国。的确,“中国制造”这四个字曾代表过的、正在代表的、和将来代表的涵义之宽广也惟有“品牌”才能涵盖了。  相似文献   

3.
近期,“中国制造”成为一系列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事件的焦点,有毒宠物食品、有毒牙膏、铅超标玩具、不合格轮胎、禁类抗生素水产品等报道引起了国内外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广泛关注。“中国制造”面临的信任危机一方面是由于一些海外媒体恶意对“中国制造”进行“妖魔化”宣传,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制造”缺乏品牌支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品牌缺位,中国品牌并没有同中国产品一同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4.
崛起的“中国制造” 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关“中国制造”的研究也成为了近期的一个热点;对于“中国制造” 今后的战略选择、发展模式及如何提高“中国制造”的竞争力,众说纷纭、观点不一。针对这一问题,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科技创新与中国制造”课题组提出以建设“四大支持性基础科技平台”作为推动“中国制造”发展的手段之一。 建国五十多年来,我国的基础科技实力有了飞速的发展,尽管总体来看与世界领先水准还有一定差距,但彻底摆脱了过去一穷二白的境地。“中国制造”从无到有,从弱小到逐步强大,直至发展到今天有望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基础科技曾经发  相似文献   

5.
迟礼 《中国包装》2008,28(3):19-21
2008年,随着奥运会的临近,一场关于“中国制造”是“龙”还是“虫”的争论,悄然打响。 过去十年是“中国制造”的“黄金十年”。这十年,中国企业在全球制造行业的低端环节大规模突破,不仅在产业链上证明了自身的实力,而且,从根本上动摇了全球的竞争格局。  相似文献   

6.
正如中国人活跃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一样,带有"中国制造"标签的产品也正在许多我们熟悉和不熟悉的地方散发光热. "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将不仅仅是产地说明,也将成为一个世界制造业上的品牌,就象"日本制造"、"德国制造"一般.--这句话出自一位跨国公司的CEO之口.就在不久前,他所在的企业刚刚把一条最先进的生产线带到了中国.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SWOT法对“中国制造”的现状做了深入研究,指出“中国制造”在现阶段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提出了“中国制造”转型的六个:一是注重研发,二是市场转型,三是产业升级,四是建立自有品牌,五是提升管理水平,六是重视人力资源到强调人力绩效。  相似文献   

8.
《新材料产业》2008,(3):70-72
近年来,在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同时,经济发展的质量水平不断提升。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国际市场中,大量服装、玩具、食品、家电等非高技术中国制造产品生产附加值极低,品牌影响力明显不足,中国制造产品的溢价能力不强,品牌国际化成为中国制造的短板。  相似文献   

9.
田龙过 《包装工程》2018,39(20):43-47
目的 对国际传播视野中的中国设计与“中国制造”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从国际传播视野的角度,对产品的材质、造型、图案和色彩进行分析。进入国际贸易体系中的中国产品同时也是一种非语言性的国际传播媒介,中国产品建构着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印象和认知。结论 中国产品设计时应强调提取元素和组合逻辑的国际性与地方性的有机融合,强化国际传播意识,中国产品才能实现一品多重的叙事体系,才能成为国际贸易体系中自主讲述中国故事的国际媒体。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电子商品品牌万里行启动随着包括专业音响产品的中国电子商品畅销世界,标有“中国制造”的专业音响产品在全球安家落户,中国已渐成为专业音响产品的“世界制造中心”,尽管平均水平还属于中﹑低档次,高档专业音响产品还需再接再励。现今中国专业音响产品有一种趋向,国内大批电子企业,只埋头于世界知名品牌的组装和代加工,疏于技术研发和自我品牌的创建和推广,因此造就了中国在世界电子行业内的所谓“世界工厂”的形象,但说明了世界专业音响业对中国专业音响企业的认同度。笔者深信,有能力为世界知名品牌组装和代加工,就有足够的能力研发…  相似文献   

11.
召回是一种国际通行的产品安全监管制度。为了进一步了解国外主要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制造产品召回的规律与趋势,本文对2013-2020年美国、欧盟、澳大利亚、日本发布的产品召回信息进行了详细的数据统计,系统分析了中国制造产品国外召回的特点,并对中国制造企业出口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世界标准信息》2005,(8):34-38
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尤其是加入WTO以后,中国已迅速进入世界制造大国的行列。但目前的中国还不能算作制造强国。如何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跃呢?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智能信息时代下装备制造领域的中国式转型升级进行综述分析。方法 以智能信息时代为背景,从发展历程、新时代内涵和发展趋势3个方面层层递进地对装备制造领域的历史机遇进行了探讨,依据知识图谱理论和普赖斯定律对装备制造领域转型升级的研究焦点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和维度分析。结果 定义了装备制造领域转型升级的国家维度、企业维度和产品维度的三维焦点概念,提出了中国式装备制造领域转型升级的战略方法。结论 三维焦点的提出决定了装备制造领域中国式转型升级的战略架构,输出了政策驱动、需求驱动和设计驱动的3大驱动因素,结合时代背景和研究基础,总结出产业结构转型、企业理念转型和技术模式转型的3种转型模式,最终输出“互联网+”与装备制造领域服务化融合、数据驱动的互联互通智能制造模式、“双碳”战略下布局企业绿色转型和工业设计驱动产品深度升级4大策略路径,为装备制造领域的中国式转型升级提供了战略参考。  相似文献   

14.
缺乏品牌是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显著标志之一,也是中国制造产品难以进入国际中高端市场的重要原因。实现"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必然道路。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专家访谈、问卷调查、企业研讨、案例分析等多种研究手段分析了中国制造品牌的总体状况与问题,从宏观发展因素、企业经营因素、产品/服务质量因素以及舆论宣传因素等方面剖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政府和企业在中国制造品牌建设中的不同定位和作用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国加入世贸,已整整七年。入世以后,国外对华设置贸易壁垒愈趋频繁,虽然没有四面楚歌那么严重,但是当年关于入世后的利弊说,却仍在持续。尽管,这种利弊说已由过去重点关注的特保条款、非市场经济待遇等,转变为对“中国制造”,中国标准的担忧,以及对全球化概念误读所带来的无助。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制造2025》综合考虑未来国际发展趋势和我国工业发展的现实基础条件,根据走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制造强国”的若干发展目标,加快实现我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一、体现创新能力的指标一是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未来十年,以OECD统计的1999-2012年我国  相似文献   

17.
丰田汽车的“召回门”,从主流媒体的报道看,俨然日本汽车、日本产品的信誉将因此一落千丈乃至一蹶不振。但冷静思考就不难发现,虽然丰田汽车今天出了“召回门”,并不等于“中国制造”明天就能轻松地承继人家的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廉价劣质商品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一些厂商出于片面追求高额利润的目的,忽视产品质量,严重威胁到消费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中国制造”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成为廉价劣质商品的代号。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摩托车产业几经洗牌之后,已经到了一个高度成熟的阶段,在制造能力有了相当水平的基础上,创新能力就成为了中国摩托车产业新的风向标。就创新能力而言,钱江可以说是中国摩托车产业的领头羊。从2008年的“红动中国”到2009年的“畅跑中国”,钱江无论从产品策划、产品构架和产品品质等方面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钱江的“大营销”战略就是以产品为基础,将强劲的产品力注入终端,逐渐扩大市场,欲在中国摩托车产业史上画上浓重一笔。  相似文献   

20.
当前,全球约70%的玩具是由中国制造的,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玩具生产制造中心。作为玩具产品的生产大国、出口大国和消费大国,在玩具产量不断提高的同时,我国玩具的整体质量水平和行业竞争力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的玩具质量安全标准不断强化和提高,玩具产品的技术标准门槛也逐步升高,而中国制造的玩具因不能适应持续变化的产品要求,在国外被召回的事件也屡屡发生,这不仅直接造成了企业的巨大经济损失,更影响到我国出口产品的对外声誉。如何实现缺陷儿童玩具追溯,保证召回活动的有效实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