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三峡引航道冲沙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建军 《水利学报》1999,30(10):0023-0029
本文讨论了三峡引航道的冲沙方式和提高冲沙效率的措施。建议在冲沙闸的基础上,增加一条流量为1500m3/s的竖井式冲沙隧洞,同时,通过航道维护手段,控制冲沙水流,提高效率。建议三峡工程采用4000m3/s冲沙流量;汛期和汛末两次冲沙,分别冲刷上游和下游引航道,必要时小幅度降低三峡和葛洲坝库水位帮助增加冲沙效率,在航道边角和口门外,采取挖泥方式清除剩余淤积。  相似文献   

2.
三峡工程引航道冲沙流量的合理规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系统地比较了三峡工程与葛洲坝工程的具体条件,结合泥沙实体模型和数学模型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三峡引航道冲沙流量的合理规模。三峡工程可以用较葛洲坝工程规模小的“小流量冲沙”措施实现“动水冲沙”。通常条件下,将引航道冲沙设施的规模控制在4000m^3/s的范围以内,就可以达到很好的冲沙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叙述了三峡枢纽冲沙隧洞和冲沙闸下泄水流为底流水跃多级消能情况时,隧洞洞身水面线和消力池导墙水面线、升船机和船闸航道及下游总航道的流速分布及水流形态。提出了消力池的合适高度,以及隧洞加高、陡坡曲面加肥等建议。并通过工程类比评述了航道冲沙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探索三峡枢纽运行产生的水力波动在下游引航道内的叠加规律,从明渠非恒定流基本方程出发,建立三峡-葛洲坝两坝间河道及三峡枢纽下游引航道的Preissmann四点隐式差分格式数学模型,研究引航道内波动叠加规律,分析河道基流和初始水位对波动特性的影响,并对葛洲坝枢纽流量不变和敞泄时三峡枢纽下游引航道口门和升船机下闸首的水位波动过程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表明:引航道口门的波动过程主要由两坝间净流量所引起的平均涨水过程和以其为平衡轴的振荡过程叠加而成,升船机下闸首水位波动过程则表现为引航道口门波动过程和引航道内往复波流的叠加,其相对波动幅值的衰减过程基本符合指数规律。回归分析得到的表达式,能有效获得引航道水位波动过程,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  相似文献   

5.
对三峡通航建筑物总体布置及冲沙措施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稚聪 《人民长江》1998,29(7):45-46
为了改善三峡工程通航建筑物工程条件,尽量解决通航建筑物上下游引航及船闸取水口的混沙淤积问题,根据三峡坝区泥沙和通航模型试验结果,对三峡工程通航建筑物整体布置方案及冲沙工程措施提出以下建议。  相似文献   

6.
三峡水利枢纽引航道防淤清淤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三峡水利枢纽通航建筑物的淤积特点,通过引客水破异重流,水帘、气帘和水平附壁射流破异重流,潜坝拦阻异重流以及引流冲沙、引流结合松动冲沙试验,重点研究了防淤清淤措施及其效果。并认为应以机械挖泥为引航道口门外清淤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三峡水利枢纽下游引航道施工期隔流堤安全监测成果表明,隔流堤的变形受自重、两侧水位差、渗漏、剖面大小、坡度、填筑质量和时效等因素的影响;堤内渗流变化符合 一般规律;引航道开挖的爆破振动量得到了良好控制;由于几次险情均被及时发现,为工程抢险赢得了时间。  相似文献   

8.
永宁江枢纽引航道和挡潮闸闸港冲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研究水宁江枢纽引航道和挡潮闸下游河道泥沙冲淤,在闸港现场冲淤试验分析基础上,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闸港淤积期和冲刷期的泥沙冲淤特点。  相似文献   

9.
三峡枢纽上引航道局部概化模型,要求在入流条件和边界条件稳定的前提下,模拟上引航道入口异重流运动和由船闸充水引起的往复流水位波动过程。本文提出的模型试验测控系统,实现了全自动测量及数据的计算机处理,能很好地满足模型试验要求。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一维不平衡输沙及不恒定流数学模型,针对三峡水库1-130年的各种淤积状态,研究了坝前水位降低2m冲沙所引起的水库泄水和充水的不恒定流。文中首先给出了三峡水库1-130年淤积的计算结果。淤积成果与前人的研究成果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分别给出了不同淤积年份中,坝前水位降低2m冲沙和恢复正常水位需要的时间、排水量、下泄洪水过程、水库沿岸水位变幅以及对三峡发电水头的影响。研究表明三峡采取降低水位冲沙  相似文献   

11.
对三峡工程运行初期下游引航道泥沙淤积机理及口门区泥沙淤积量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成果表明,在下游引航道口门附近,存在竖轴回流,产生回流淤积,在回流以内的港渠存在异重流,产生异重流淤积.口门区的回流泥沙淤积量与回流长度、水深、纵向平均流速、含沙量、历时等因素有关,可采用谢鉴衡公式计算下游引航道口门区泥沙年淤积量,并对公式中涉及的回流长度等关键参数给定了计算方法及数值,回流泥沙淤积量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两者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2.
着重对三峡工程下游引航道口门内异重流淤积的形成机理、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综合比较了各家公式的计算成果,并与实测资料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下游引航道口门内为异重流淤积,应用韩其为公式计算下游引航道口门内含沙量沿程衰减过程和泥沙淤积量,计算值与实测值较为一致,可在下游引航道附近水文泥沙状况已知的条件下,预估下游引航道内的泥沙淤积量.  相似文献   

13.
三峡水库蓄水以来水库淤积和坝下冲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分析三峡工程对库区及坝下长江中游河势的影响,基于实测资料,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水库泥沙淤积和坝下游河床冲刷特性。研究表明,1991年以来长江干流各站径流量变化不大,输沙量明显减小;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的2003~2011年入库沙量继续大幅减少,仅为原设计值的40%,水库年均淤积泥沙1.40亿t,也仅为论证阶段的40%左右,且绝大部分淤积在常年回水区和死库容内;受上游来沙减小和三峡水库蓄水拦沙影响,坝下游输沙量大幅减小,悬移质泥沙颗粒也明显变粗,长江中游原有的冲淤相对平衡状态被打破,河床发生沿程冲刷,2002年10月至2010年10月,宜昌至湖口河段总冲刷量为9.79亿m3,河床冲淤形态转变为“滩、槽均冲”,主要冲刷发生在宜昌至城陵矶河段。  相似文献   

14.
三峡工程上游引航道非恒定流数值分析与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三峡工程上游引航道的特点及各种布置方案,采用沿水深平均的平面二维数学模型,分析计算了因船闸充水而在上游引航道中引起的非恒定流运动。成果表明,该数学模型在精确性、收敛速度、稳定性方面有其优越性,为设计部门作方案比较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聚苯板保温材料在三峡工程中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防止因气温骤降引起大坝混凝土表面裂缝,应对坝体进行表面保温。根据设计要求并结合三峡二期工程保温材料实际运用情况,通过一系列试验比选,最终选择聚苯板作为三峡工程三期大坝、厂房永久暴露面保温材料。经使用验证,采用聚苯板作为保温材料保温效果良好,施工工艺简便,满足坝体跟进保温要求,且因耐久性好可多年保温,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6.
三峡工程三期截流水力特征值计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工程三期截流提前到2002年11月,设计截流流量为10300m^3/s和12200m^3/s,在截流施工过程中,龙口水力学指标对截流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推出三峡工程导流底孔出口局部水头损失的计算公式,建立一个水力学数学模型,计算截流断面水力学指标,与水工模型试验结果进行比较,两者比较接近,说明计算成果是合理可靠的,可以作为截流施工设计和风险分析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三峡工程升船机上航道通航水流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工程上游引航道实施全包隔流堤布置方案后,升船机上游引航道的通航设施布置也因水流条件变化需作相应调整。通过水力学试验及自航船模试验对上游引航道隔流堤、浮堤及浮趸船的布置进行了研究,并据此推荐了隔流堤堤顶高程150m、浮堤长120m的经济合理的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18.
采用二维非恒定流数学模型,模拟了三峡工程上游和下游引航道在不同布置方案和各种枢纽运行方式下的引航道内非恒定水流.研究了坐标变换、网格划分、数值离散、动水边界及干床处理、计算成果可视化等关键技术,提出了处理方法.计算表明该数学模型稳定性好、收敛快、精度高;计算成果与模型试验成果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19.
三峡水库下游河道冲刷粗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工程运行10余年以来,水库拦截了上游约75.5%的泥沙,破坏了原天然河道的自然形态与水沙条件的相对平衡,三峡大坝下游河道产生强烈冲刷,致使河床明显粗化。根据三峡水库蓄水后下游河段实测地形及床沙级配资料,分析了河道冲淤变化,并总结了四种床沙粗化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接近冲淤平衡的宜枝河段实测资料对四种方法进行了验证计算。研究结果表明,韩其为方法的床沙粗化级配和冲刷深度与实测值吻合较好,较客观地反映了三峡水库下游河道的冲刷粗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对三峡导流明渠进口段开挖方案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简要回顾三峡工程导流明渠进口段开挖施工方案的研究、确定和实施,并将实施方案与另外两个方案进行了分析比较,论证出该实施方案并非最优方案,并反思施工方案研究的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