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人—物交互关系检测旨在通过精细化定位图像或视频中产生特定动作行为的人,以及与其产生交互关系的物体,并识别人和物体之间的动作关系来理解和分析人体的行为。人—物交互关系检测是一个非常具有实际应用意义和前瞻性的研究方向,是高层视觉理解的关键基石。随着深度学习的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研究方法引领了近期人—物交互关系检测研究的进步。本文一方面分析空域人—物交互关系检测任务,从数据内容场景、标注粒度两个方面总结和分析当下数据库和基准。然后从两阶段分段式方法和单阶段端到端式方法两个流派出发系统性地阐述当前检测方法的发展现状,分析两个流派方法的特性和优劣,厘清该领域方法的发展路线。其中,两阶段方法包括多流模型和图模型两种主要范式,而单阶段模型包括基于框的范式、基于关系点的范式和基于查询的范式。另一方面,对时空域人—物交互关系检测任务进行总结,分析现有时空域交互关系数据集构造与特性和现有基线算法的优劣。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老黑 《大众软件》2010,(13):96-96
6月初lo曾经对外展示过《喋血双雄2——三伏天》连线对战的一个子模式…“不可靠的联盟”(Fragile Alliance):一群扮演“匪”的玩家合作完成任务.  相似文献   

3.
可移植汉语人一机接口是我国界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汉语的特点, 对在微机上建造中小型应用系统的可移植汉语人一机接口, 提出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实现方法, 文中还介绍了反用这一方法实现的实验系统的具体结构。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人因工作的原因无法照看家中的老人和小孩。智能看护器人可通过视、听、嗅等感知识别人类行为或场景。由于传统智能看护器人对人体行为理解算法存在缺陷,因此提出了HRG算法。通过检测人体目标,包括时光帧算法和特征提取两个步骤,获取人体轨迹;通过分析人体运动轨迹,为实现HRG算法奠定基础;通过人体目标检测和人体轨迹,实现HRG算法设计。实验对比,本设计反应速度快,反应时间短,对动作的理解优于传统算法。HRG算法能够使智能看护器人在人体行为理解中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基于跳跃因子模型的不规则分布蓝色任务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跳跃因子模型是处理系统超载的一种有效方法.它能够降低系统负载,并使系统缓慢降级.Deeply-Red算法是一种简单的基于跳跃因子模型的任务请求丢弃方法,然而由于Deeply—Red算法未考虑任务特性和CPU资源利用率,其性能较差.为了克服Deeply—Red的缺点,提出不规则分布蓝色任务法:静态不规则分布蓝色任务法(SUDB)和动态不规则分布蓝色任务法(DUDB).SUDB和DUDB算法都是通过降低高优先级任务对低优先级任务的干扰时间,来提高任务集的可调度性.模拟结果表明,SUDB和DUDB算法性能要优于Deeply-Red算法.  相似文献   

6.
语音识别/说话人识别中的高效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硬件平台特点的研究,采用了多帧同步搜索算法、马氏距离并行内积化和并行指令集的技术对语音识别和说话人识别进行了优化,识别速度提高了3倍。在P41.4GHz的机器上,可以同时完成120路的说话人识别任务。  相似文献   

7.
基于人机交互的移动服务机器人导航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全自主移动机器人尚难实现的问题,基于人机结合的思想研制了由操作者、人机交互平台和移动机器人组成的“人—机—环境”一体化移动机器人导航系统.介绍了该系统的结构组成,阐述了系统导航策略,详细分析了人机交互、人机协作、移动机器人位姿预测及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的位姿校正方法.设计了导航系统界面,通过在室内真实环境下的导航实验,验证了该“人—机—环境”一体化移动机器人导航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LLE的多姿态人耳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姿态人耳识别是人耳识别技术面临的一个难题,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通过分析国内外2-D人耳识别方法在解决姿态问题时存在的不足,引入流形学习算法,提出一种基于局部线性嵌入的多姿态人耳识别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在人耳姿态变化时能够取得非常理想的识别率,提高了人耳识别的鲁棒性,增强了人耳识别技术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模块化设计,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带PROFIBUS—DP通信接口的智能变频器。该变频器以TI公司的DSP芯片TMS320F240作为变频部分的控制核心,同时还作为PROFIBUS-DP接口的微处理器,主开关器件采用三菱电子的智能功率模块PM15RSH120作为逆变器,给出了主体部分电路原理图和软件流程图。  相似文献   

10.
Multi—Agent合作是分布式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多种合作算法被提出,需要一个平台进行比较验证,而从底层开发出一个Multi-Agent合作系统是比较复杂和困难的,该文在研究JADE仿真平台技术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Multi—Agent合作系统,为研究Multi—Agent合作算法提供了验证平台。  相似文献   

11.
We present a practical and systematic strategy for measuring machine intelligence quotient (MIQ) of human-machine cooperative systems. So far, much research related to intelligent control has been established, but the issues about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machine intelligence are not yet clearly formulated. We propose the intelligence task graph (ITG) as a modeling and analysis tool. By using the ITG, the machine contribution of human-machine cooperative systems can be explicitly separated from the human contribution and directly formulated by equations. Thus, the ITG is a very useful modeling tool for estimating the MIQ that was introduced as the index of machine intelligence. We propose a new human-oriented method for estimating the MIQ. This research will help engineers assess intelligent machines that are designed to perform human-like qualities with a high degree of autonomy  相似文献   

12.
基于S3C2410X的液晶屏接口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鼐  于盛林 《测控技术》2006,25(12):68-71
设计了嵌入式微处理器S3C2410X与TFT型液晶屏TD035STEB1接口的硬件电路,基于嵌入式Linux进行LCD模块驱动程序的开发,实现了ASCII字符、汉字与基本图形的显示以及触摸控制功能.实验表明,该方案通用性好,可移植性强,可为各种嵌入式系统提供一个友好的人机交互接口.  相似文献   

13.
曹嵘晖    唐卓    左知微    张学东   《智能系统学报》2021,16(5):919-930
当前机器学习等算法的计算、迭代过程日趋复杂, 充足的算力是保障人工智能应用落地效果的关键。本文首先提出一种适应倾斜数据的分布式异构环境下的任务时空调度算法,有效提升机器学习模型训练等任务的平均效率;其次,提出分布式异构环境下高效的资源管理系统与节能调度算法,实现分布式异构环境下基于动态预测的跨域计算资源迁移及电压/频率的动态调节,节省了系统的整体能耗;然后构建了适应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算法迭代的分布式异构优化环境,提出了面向机器学习/图迭代算法的分布式并行优化基本方法。最后,本文研发了面向领域应用的智能分析系统,并在制造、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推广应用,解决了在高效数据采集、存储、清洗、融合与智能分析等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性能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现有移动群智感知中,大多研究将每个任务作为独立个体进行处理,对任务间约束关系缺乏研究,为此,提出了基于感知质量优先级的在线任务协作方法(online task collaboration method based on sensing quality priority,TCSP)。该方法首先使用贪婪算法计算感知质量优先级,对全部任务进行筛选以保证任务完成率;然后将选出任务中存在时间先后或执行逻辑前后关系的多个子任务构建为任务协作图,并将其协作过程建模为有约束的马尔可夫决策过程,通过强化学习算法求出最优协作策略。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基线方法相比,所提出的任务协作方法能够减少依赖任务的平均完成时间,有效降低平台的平均感知成本。  相似文献   

15.
为了能使载人潜器舱内工效设计人员加深对多约束条件下舱内人员的生理、心理 和环境约束条件的理解,有效地辅助设计方案的智能生成与优化。提出了基于虚拟人体模型参 数作为布局设计解空间的参数获取方法、基于遗传算法的舱内人-机界面布局设计方案计算智能 求解方法、基于知识推理的舱内色彩工效设计方案获取方法和基于粒子群算法的载人舱工效设 计方案智能优化方法,以此为基础,应用UG 二次开发和数据库技术,开发了载人潜器舱内人 机工效设计计算机辅助系统。通过设计实例的人机工效布局和色彩设计与方案优化验证了该系 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核电文件分发面临准确性不高以及处理时间长的问题,文章提出建立一套自动化、智能化的文件分发系统方案,并从基于规则和利用机器学习进行文件智能化分发两个方面展开研究。通过对文件关键信息的识别和提取,建立基于关键信息的规则矩阵,同时附加规则执行反馈机制以完善规则矩阵。此外,对系统的数据来源和数据存储进行分析设计,借助机器学习完善分发规则以及利用算法计算出供系统使用的文件推荐列表。通过在原分发流程上增加规则引擎和智能推荐环节,大大增强了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智能化的文件分发系统能有效地提高分发准确性和及时性,实现了从人工向智能的跨越。为进一步提升应用效果,文章从语言算法模型和深度学习框架角度提出了后续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7.
基于Petri网的并行测试系统任务过程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并行测试系统中的测试过程复杂的问题,提出测试任务分解的原则和方法.对分解后的子任务构造任务相关图,并在任务相关图和资源占用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任务过程模型算法建立基于Petri网的并行测试任务过程模型,清晰描述测试任务执行过程中的顺序、并发等特性以及测试资源的使用情况.利用模型可分析子任务间的并行性,可为测试系统并行任务调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金红 《计算机工程》2011,37(16):235-237
在分级计算机控制系统中,智能控制装置位于现场执行层,用于接收上一级控制装置的命令或用户程序,但命令和程序需要经过转换才能被智能节点的微控制单元执行。为此,分析用户程序的语句功能、格式、词法和符号,基于有限状态机设计用户程序解释及执行程序,并将其作为UCOS-Ⅱ任务,与其他任务构成智能控制软件。测试结果表明,该解释器能正确解释执行用户程序,依据现场环境独立执行控制任务。  相似文献   

19.
脑-机接口系统普遍存在控制命令单一、控制效率低和控制负担重等问题.通过改进控制目标的功能或加入智能化模块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个问题;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相对较少.如何针对残疾人的实际情况,研究智能控制与脑-机接口系统的有效切合点,是脑-机接口系统智能化的关键所在.本文针对视觉缺陷残疾人,提出一种结合机器视觉功能的听觉脑-机接口系统,将机器人自动视觉搜索,目标智能识别与听觉脑-机接口系统相结合,利用听觉脑-机接口系统向机器人发出简单人名指令,机器人将根据指令自动搜索识别,实现目标的自动跟踪.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视觉损伤病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缺陷,也为脑-机接口的智能化提供了一个依据.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concerns Alan Turing's ideas about machines, mathematical methods of proof, and intelligence. By the late 1930s, Kurt Gödel and other logicians, including Turing himself, had shown that no finite set of rules could be used to generate all true mathematical statements. Yet according to Turing, there was no upper bound to the number of mathematical truths provable by intelligent human beings, for they could invent new rules and methods of proof. So, the output of a human mathematician, for Turing, was not a computable sequence (i.e., one that could be generated by a Turing machine). Since computers only contained a finite number of instructions (or programs), one might argue, they could not reproduce human intelligence. Turing called this the ``mathematical objection' to his view that machines can think. Logico-mathematical reasons, stemming from his own work, helped to convince Turing that it should be possible to reproduce human intelligence, and eventually compete with it, by developing the appropriate kind of digital computer. He felt it should be possible to program a computer so that it could learn or discover new rules, overcoming the limitations imposed by the incompleteness and undecidability results in the same way that human mathematicians presumably d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